sponsored links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有了電,還要氫嗎?

上週,主場從法蘭克福換到慕尼黑的IAA盛大開幕。

作為兩年來第一個線下老牌A展,今年IAA不僅換了場地,性質也大變,從以往純車展,搖身成了未來出行的秀場。

新能源不出意外成為主角,與會場外環保組織的抗議活動相映成趣。

新能源中,純電是主角中的主角,戲份最多。雖然在激進的歐洲環保主義者眼中,純電無論“從社會還是生態角度,都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

一直被定位成新能源“終極路線”的氫能源,在展會上那不多不少的戲份,就顯得十分應景。

現代作為推廣氫能的急先鋒,專門操辦了一個“氫之日”(Hydrogen Wave)活動,從最新技術,到商/乘產品,再到氫能運輸平臺,充分秀了肌肉。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主場作戰的寶馬,也首發了X5的氫能源版本,宣稱明年將小規模生產。

不過,在這麼個以“未來”為主題的場合,“終極路線”的氫能,曝光僅限於此,倒是暗合了目前產業層面“雷聲大,雨點小”的現實。

比如,在氫能上下了大注的長城,就挺務實,這次不遠萬里到了“環保之鄉”,只帶了純電和混動產品,沒帶剛釋出的“氫檸”技術,也沒帶傳說中的首款燃料電池SUV。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01

困擾氫能源的問題,有解了?

氫能源落地之難,難在技術,又遠不止技術

工作原理上,氫燃料電池車和增程混動類似,存電靠電池,驅動靠電機,差別在於,後者靠發動機發電,前者由燃料電池系統發電

發電的過程並不複雜,就是初中化學電解水的逆反應:氫氣和氧氣反應,產生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副產品有且只有水。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技術上的挑戰,一是燃料電池系統體積大,二是核心部件—質子交換膜製造難度高,三是系統比較“脆弱”,對使用工況容忍度差,因此壽命短。

過去20年,現代、日系兩田等車企和一幫上游企業持續攻關,技術上已經沒什麼絕對障礙。

這次“氫之日”上,現代表示,正在研發的第三代燃料電池系統,體積要比目前NEXO上使用的系統小30%,能適配更小的車輛。同時,壽命達到50萬公里。

對比一下,NEXO的壽命是16萬公里,現代第一代氫能產品的壽命,只有可憐的3萬公里。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當然,離開成本談技術,都是耍流氓

氫燃料電池被各種懷疑,一大原因是成本沒有競爭力,尤其是對鉑這類昂貴材料的依賴。

即便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產品,比如豐田Mirai,現代NEXO,還有國內的上汽大通MAXUS EUNIQ7,價格起碼是同級別油車2倍,比電動車也高出一大截。

現代試圖給外界吃顆“定心丸”。按其說法,氫燃料電池成本已經大幅下降,目前只有2003年時的2%。

而且,透過技術迭代和材料升級,第三代產品有望在現有基礎上再降50%。終極目標是,在2030年把氫燃料電池車的價格和電動車拉平。

能否實現,要打個問號。按全球各地及主流車企們的規劃,2030年時電動車起碼要佔到新車銷量的50%。這種規模效應,氫燃料電池車按目前進度,想都不敢想。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要擴大規模,基礎設施就得跟上。這又是一個暫時無解的問題。加氫站建設成本是加油站的6-8倍,氫氣的“制—儲—運”鏈條同樣代價高昂

要讓氫燃料電池車方便地跑起來,其中涉及的成本,遠遠不是一家或幾家車企能兜得住的。

02

車企們的“機會主義”心態

車企們兜不住,自然就要政策來兜。用補貼把購買成本拉下來,推動基礎設施和產業鏈建設,哪一樣,都離不開政策扶持,外加真金白銀。

全球範圍內,政策層面對氫能源的前景普遍認可,“打造氫能社會”也成了很多國家的遠期規劃。但在落地層面,除姿態激進的日、韓外,值得一提的不多。

國內在補貼、基礎設施上扶持氫能源的姿態明確,但因為現階段專注純電,前者商業化的時間點,被設定在了較遠的2035年,目前只以少數地區的示範應用為主。

實際上,這已經是一種普遍情況。任何一個地方,政策層面能調動、騰挪的資源,畢竟有限。

押注電動,眼下越來越成為主流,效果也漸漸顯現。即使有心支援其他路線,也得分個主次先後。把氫燃料電池車往後放放,非常自然。

往後放,意味著變數多,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就很考驗車企們的智慧。

現代、豐田在氫燃料電池上折騰了超過20年,無論戰略上的篤信,還是巨大的沉沒成本,都促使它們繼續衝在前面。

曾經很活躍的本田和賓士,都已經收縮戰線。前者停產了Clarity,宣稱2023年再推燃料電池產品,後者則把精力轉向氫能源卡車。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其它全球車企,包括雷諾、日產、通用、寶馬等,都處於蟄伏待機的狀態。

寶馬在本次展會發布的X5燃料電池版,沒太多體系和規劃支撐,更多是試探性質。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國內車企不乏類似動作。尤其近兩年,政策層面支援氫能源的風向已定,車企們“表態”性質的動作,更加頻繁。

粗粗統計一下,近兩年亮相的燃料電池產品,包括埃安LX Fuel Cell、長安CS75氫燃料版、紅旗H5 FCEV、風神AX7 FCV在內,已有十多款。

不過,亮相歸亮相,其中多半是樣板工程沒有技術體系支撐,也談不上什麼遠期規劃。

上汽大通走的最遠,推出了量產產品,目前主要在一些地區做示範運營。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長城入局較晚,但動靜很大,上半年釋出了“氫檸”技術及氫能源整體戰略,旗下高階品牌沙龍定位“氫電並舉”,很有向現代、豐田看齊的意思,讓人有些期待。

03

有了電,還要氫嗎?

實際上,比起將氫能源立為“終極路線”,“氫電並舉”,即氫能和電動並存,無疑更加務實。

氫燃料電池車零汙染、長續航、補能快的優勢再誘人,架不住電動在技術、市場上的先發優勢。

從理性經營的角度,車企們現階段該怎麼選,一目瞭然。

所以,即便那些篤信氫能源的,像豐田、現代,眼下也得把電動的優先順序提上來。

至於其它車企,目前電動優先,只把氫能源看成一個“機會”,更加無可厚非。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但像大眾、特斯拉那樣持續diss氫能路線,恨不能一棍子打死,倒也大可不必。

畢竟,氫能和電動,不是什麼勢不兩立的關係。恰恰相反,兩者在三電技術上共通,在新能源政策上屬於遞進又互為補充,本身關係十分密切。

正是這種關係,讓外界看到了兩者間的可替代性

準確地說,是先發的電動,透過技術、產業鏈、商業模式上的持續進化,替代氫能的可能性。

乘用車不用多說。電動車續航越來越高,補能越來越快。

未來,隨著電池技術突破和超快充普及,電動車在續航和補能速度上看齊,甚至超過燃料電池汽車,並非不可能。

至於氫燃料電池應用呼聲很高的商用車,尤其長途重卡,電動確實存在硬傷:續航不夠

比如,此前賓士推出的電動重卡eActros,續航只有400公里

但近來換電模式的興起,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比起代價高昂的加氫站,推廣重卡換電顯然更容易。

而且,別忘了,電動重卡還有個潛在王牌沒揭曉——續航據稱超1000公里的特斯拉Semi。

氫能源到底是終極路線,還是機會路線?

至於環保問題,電動車要面對電力來源和電池汙染的拷問,但類似情況,對燃料電池汽車同樣適用。

比如制氫,目前氫氣來源,無論是化石燃料,工業副產品還是電解水,都沒法摘掉耗能和汙染的帽子。要真正實現氫能的“零汙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凡此種種,自然引人發問:有了電,還要氫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勢必隨情況發展動態變化,現階段無法給出。

而在有稍微清晰的答案前,比起所謂“終極路線”,“機會路線”似乎是氫能源更合適的定位。

分類: 汽車
時間: 2021-09-13

相關文章

現代氫燃料汽車銷量超豐田,廣汽氫氣發動機點火,氫能源是未來?

現代氫燃料汽車銷量超豐田,廣汽氫氣發動機點火,氫能源是未來?
對於氫能源技術來說,這個9月似乎顯得不同尋常.9月5日,廣汽推出的首款氫氣發動機成功點火.9月7日,現代汽車集團舉辦了首屆氫之日釋出會,並透露,今年1-7月現代汽車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登記量已經超過了豐田 ...

第一批氫能源示範城市落地,北京和廣州的前景最好?

第一批氫能源示範城市落地,北京和廣州的前景最好?
從發展新能源開始,人類對於能源的追求就變成了"零碳社會". 現在鋰電池的發展趨向平穩,且新能源車型的普及力度逐年增高,但光依靠鋰電池促進碳中和的發展來看還是太慢.單向發展比不過多向 ...

氫能源板塊中僅此一家,Q2業績暴增6266%,市盈率僅8倍的公司?

氫能源板塊中僅此一家,Q2業績暴增6266%,市盈率僅8倍的公司?
這是一家在A股氫能源板塊中,盈利能力排名第一的企業,公司的賺錢能力甚至超過了貴州茅臺. 淨資產收益率是股東衡量一家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它是淨利潤與股東權益的比值. 2021年第二季度,貴州茅臺的淨資產 ...

中國和日本都在佈局氫能源產業,氫能與鋰電池誰才是未來?

中國和日本都在佈局氫能源產業,氫能與鋰電池誰才是未來?
最近時常聽到一些自媒體唱衰鋰電池的聲音,他們認為:新能源汽車不過是智商稅,不僅充電麻煩,行駛里程還短,鋰電池涉及到金屬礦原材料開採和回收處理,並不環保.於是他們得出結論氫能汽車才是大勢所趨.事實真的如 ...

氫能源+節能環保+碳中和,新高突破在即,還能進場嗎?

氫能源+節能環保+碳中和,新高突破在即,還能進場嗎?
一.熱門個股解讀--凱美特氣(002549) 二.後市分析 凱美特氣(002549)是一家年產能最大的食品級液體二氧化碳生產企業. 該股比較強勢的概念有:氫能源+碳中和+節能環保+冷鏈物流+專精特新等 ...

豐田轉投氫能源陣營?首款車型還是普銳斯?或將於2025年面世

豐田轉投氫能源陣營?首款車型還是普銳斯?或將於2025年面世
未來的新能源車是什麼樣?電能會不會被替代?被誰替代?這是不少車企發展的重點.很大程度上,氫能源電池可能會是未來的主流,如今已經有不少車企開始準備研發.生產製造以氫能源電池為主的車型,其中豐田就是其中之 ...

天能氫能源榮獲“燃料電池電堆技術貢獻獎”

天能氫能源榮獲“燃料電池電堆技術貢獻獎”
近日,高工氫電燃料電池系統技術與應用峰會在上海舉行,天能氫能源榮獲"2021年度燃料電池電堆技術貢獻獎". 天能氫能源堅持科技創新,透過自主研發,研製出30kW.40kW.60kW ...

2021年中國氫能源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煤制氫為主要氫氣來源

2021年中國氫能源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煤制氫為主要氫氣來源
[能源人都在看,點選右上角加'關注'] 全球氫能源主要來源為天然氣,煤炭制氫的佔比較低,而國內恰恰相反.由於國內天然氣緊缺,大量需要依賴進口,而煤炭資源豐富,因此國內氫能源來源主要以煤炭為主. 本文核 ...

專精特新“三料”小巨人,氫能源、無人機新星,股價還在10元下方

專精特新“三料”小巨人,氫能源、無人機新星,股價還在10元下方
最近大熱的鋰電池.光伏等新能源板塊,在持續大熱之後,也出現了降溫,而類似於新希望此類經過較長時間回撥被忽視的公司,反而受到了資金的追捧.而今天看的這家公司,同樣也算是被市場所忽略.不過,雖然被市場忽略 ...

宗申動力首款氫能源摩托車ERT3亮相重慶摩博會
e公司訊,宗申動力訊息,9月17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摩托車博覽會在重慶悅來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由宗申自主研發的氫能源摩托車ERT3首次在摩博會亮相.宗申首款氫能源摩托ERT3的推出,打破傳統燃油和電動動 ...

大國重器,氫能源產業鏈未來龍頭

大國重器,氫能源產業鏈未來龍頭
頭條好像不給說股票程式碼和名稱,不過我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 基本面不多說了,大家都能看得到.過去5年基本上保持淨利潤穩定增長,今年上半年的增長比以前高,鞏固了在行業的龍頭地位. 我關注他是有一次看中央 ...

盤點未來10年有望翻數倍的5大氫能源龍頭,中國能源迎來黃金期
第五名.億華通 總市值:167億 億華通成立於2012年,不僅始終專注於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還率先實現了發動機系統及氫燃料電池的批次國產化,是中國氫能產業先行者.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 ...

豐田氫能源汽車“未來”續航1360公里,創吉尼斯世界紀錄
只消耗5公斤的氫氣. 豐田使用氫燃料的FCEV(燃料電池汽車)"未來"續航為845英里(約1,360公里),零排放.它創造了無補給行駛距離最長的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

聯美控股:氫能源+節能環保+華為概念+生物質能+安防

聯美控股:氫能源+節能環保+華為概念+生物質能+安防
創作不易,希望大家多多點贊,轉發,關注,關注,關注,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的支援是我堅持不懈的動力,非常感謝!關注,投資不迷路,祝關注的朋友爆賺![給力][給力][給力][比心][比心][比心] 公司的 ...

日本舉國押注,華為也開始佈局,氫能真的是新能源的未來嗎?

日本舉國押注,華為也開始佈局,氫能真的是新能源的未來嗎?
近日,華為的一場簽約引發了無限遐想.7月8日,華為公司與大連化物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這個研究所擁有我國能源領域的第一個研究氫能源燃料電池的國家實驗室. 然而晶片哥要告訴你的是,氫能源曾是新能源汽車的 ...

碳中和——週期行業的投資機會

碳中和——週期行業的投資機會
一.前文回顧 前文詳細介紹了在能源利用的終端,汽車產業作為最大的消費市場,在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上,不可或缺,而目前新能源車的主要技術路線分為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 純電動車是指完全由動力蓄電池提 ...

從拉閘限電看中國未來的投資機會

從拉閘限電看中國未來的投資機會
最近拉閘限電這事頻頻上頭條.這究竟是怎麼了?其實拉閘限電這事幾乎是年年都有,但是今年似乎更明顯.從資本市場上來看,凡是"觸電"的上市公司的股價都是刷刷的上漲,有些甚至創歷史新高.而 ...

關注|堅定押注氫能,起亞首臺氫燃料電池車計劃2028年亮相

關注|堅定押注氫能,起亞首臺氫燃料電池車計劃2028年亮相
文:懂車帝原創 邢秋鴻 [懂車帝原創 行業] 一週前,現代汽車集團剛剛釋出"氫能願景2040",提出到2040年在交通及各個領域透過引入全新技術普及氫能的計劃. 起亞首臺氫燃料電池 ...

大當家或頂級二當家?籃網的凱里歐文到底是什麼級別的球員?

大當家或頂級二當家?籃網的凱里歐文到底是什麼級別的球員?
在聯盟中有許許多多的球星,但站在最頂峰的也僅僅有那數人而已,勒布朗詹姆斯.凱文杜蘭特.史蒂芬庫裡等,無論賽季如何變化,他們身上都能緊跟巨大的流量,這顯然也是地位的象徵. 事實上,曾經有很多球星曾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