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卉
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進步,在本質上都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然而,科技也確實裹挾著我們進入一個工作機會越來越少的世界。
丹尼爾·蘇斯金德,曾任英國首相戰略組政策顧問和英國政府內閣辦公室高階政策顧問,現為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經濟學研究員,專注於研究人工智慧、科技影響與社會變遷。近日,丹尼爾基於過去數十年來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成果的著作,英國首相戰略組和英國政府內閣辦公室政策顧問作品,《泰晤士報》《財富》《金融時報》2020年度最佳商業圖書《沒有工作的世界:如何應對科技性失業與財富不平等》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在書中,丹尼爾認為,很多過去遠遠超出計算機能力的任務,現在都可以用普通電腦來完成,科技性失業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之前的技術變革是互補型的,而這次的技術變革是替代型的。同時將會帶來三個新問題。首先是不平等,即如何在傳統的薪酬機制不如過去有效的情況下分享社會的繁榮。其次是科技壟斷,面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應該如何決定由誰來控制那些對繁榮負有責任的科技。最後是尋找生活的意義,即如何在一個工作不再是我們生活中心的世界裡賦予它新的意義。
針對這些問題,丹尼爾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自下而上的教育;成立針對科技巨頭政治、經濟權力的監督機構;以及自上而下的政府層面的解決方案,即提供有條件的基本工資(CBI)。
新一輪替代型技術革新將導致科技性失業與財富不平等。丹尼爾提醒讀者,面對工作機會越來越少的世界,加強自身學習和教育,避免成為“無用之人”。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榮譽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如此評價該書:這是一本關於人工智慧時代未來工作的書,它在經濟學問題上是深思熟慮和見識卓越的,但它的真正優勢在於超越了經濟學的範疇,其貢獻毋庸置疑。
數字經濟學家劉志毅說,對於人工智慧影響就業的分析,不能建立在歷史經驗的盲目樂觀之上,因為現在的人工智慧不僅是一種能替代體力勞動的機器,更是一種足以替代人類腦力勞動的智慧載體。這本書給出了理解這個問題的框架以及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即組建“大政府”型的國家,從而在共享社會繁榮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這跟我國在推動“共同富裕”的目標和方法上有了一種共通性。
(出版方供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