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老人們在荷蘭鹿特丹阿克羅波利斯生命公寓餐廳用餐。 本報記者 任 彥攝
美國斯坦福大學虛擬人類互動實驗室和佛羅里達州某老年社群開展合作,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如何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影像中國
德國柏林克羅伊茨貝格區的居民在一家“多代屋”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專案學習。 資料圖片
韓國龍仁市的孝潭老人託管中心裡,工作人員帶領老人跟隨音樂做簡單的身體舒展運動。 本報記者 張 悅攝
提升老人自理能力、關懷老人情感需求、提供多樣服務、推動科技助老……面對人口結構的變化,各國從自身實際出發,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踐行積極老齡觀,探索健康老齡化新方式
德國——
“多代屋”增進代際交流
本報記者 張慧中
帕滕森是德國漢諾威南部的一個小鎮,人口僅1.3萬。早晨,鎮上的一棟別墅中,幾位退休老人正圍坐在客廳的桌邊打牌,樓下的託兒所則不時傳來孩子們陣陣的歡笑聲。
這是德國“多代屋”的一個典型場景。這裡既是幼兒園,也是社群老年人活動中心,有時還充當年輕人的“教育中心”和“諮詢處”。在這裡,老年人義務為託兒所的孩子們讀書,給予來訪的年輕人中肯的生活建議;小朋友耐心陪伴老人,青年學生則利用業餘時間教老人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瑪麗亞從64歲起和丈夫羅瑟開始頻繁造訪這個“多代屋”。當時,他們剛痛失愛女。這對夫婦表示:“相較於心理諮詢,我們更願意來這裡和年輕人待在一起。”
資料顯示,2020年,德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數量佔全國總人口的21.8%,且一人戶比例不斷上升,每3個老人中就有一人獨居。在85歲以上的人口中,一人戶比例甚至高達58%。德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主要有家人照顧、居家護理、入住專業退休社群或老人院等形式。據調查,大部分德國民眾希望儘可能居家養老。獨居人口的不斷增加給居家養老模式帶來新的挑戰。
為此,德國政府和社會不斷探索,出現了老人和年輕學生共居的“家政換房租”、多位老人合租的“互助公寓”等諸多創新方式。其中,“多代屋”計劃已成為德國應對老齡化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該計劃由德國聯邦家庭、老人、婦女和青年事務部於2006年推出,2012年更新二代計劃。目前,全德約有534個“多代屋”,覆蓋所有市鎮。大約2萬名各年齡段的志願者參與到這一計劃中,成為“多代屋”的中堅力量。
“多代屋”大多設在聯排別墅等建築中,一般包括老人活動中心、託兒所、小餐廳或咖啡廳等,還提供購物、清潔、餐飲、護理等服務。在為老人豐富居家生活、加強社會融入的同時,該計劃還旨在促進代際交流,將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族群的人聚在同一屋簷下,強化社會團結互助的氛圍。據調查,大約3/4的“多代屋”實現了增進老年人與年輕人代際交流的目標。
每個“多代屋”都由一個獨立運營方運營。2017年到2020年,各“多代屋”都能獲得4萬歐元的運營資金,其中3萬來自聯邦政府,其餘來自當地政府。根據二代計劃,德國政府還將慈善組織、基金會和地方企業納入,為各地“多代屋”提供運營資金。德國聯邦家庭及公民社會事務署每年會對運營方工作進行監督,透過採訪或隨機訪問,對其活動情況、客戶滿意度以及對當地社會的影響等進行綜合評估。
德國政府還鼓勵不同地區的“多代屋”根據當地特色和老年人需求,組織有針對性的服務和活動。一些“多代屋”引入閱讀、寫作和數學等主題工作坊,為來訪的人們開展相關技能培訓。2020年,參與這一專案的“多代屋”為人們提供了超過900個學習培訓機會,成為當地居民的學習場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多代屋”還為老年人等提供電話學習、戶外散步學習、網路虛擬展覽、影片諮詢等遠端活動,持續維繫為老年人搭建的社交網路。
韓國——
各類服務機構提供多元選擇
本報記者 張 悅
每天早上8點多,一輛麵包車都會準時駛入記者所在的小區,將83歲的金益潤老人接至老人託管中心。就像幼兒園的接送一樣,這是韓國老人託管中心提供的接送服務。金益潤幾年前中風導致行動不便,為了減輕老伴的負擔,他選擇去老人託管中心接受照顧。“那裡有各種運動課程,有助於中風的康復。”金益潤說。
近年來,隨著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例不斷擴大,韓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老年福利機構,有幾類養老服務機構正流行起來。對於需要專人看護的老人來說,老人託管中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以私立為主,在韓國加入長期療養保險的老年人就可申請“入托”。每個託管中心提供的服務各有不同,一些只提供照看服務,一些則會組織老人做遊戲、體操、手工等不同活動。資料顯示,首爾有168個認證的優質老人託管中心,這些中心的運營時間會延長至每日22時,優先錄取低收入人群。
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會對老人的自理能力進行分級,並給予一定比例報銷,老人託管中心的客戶根據自身情況繳納相應費用。自理能力不足等級最高的老人享受每天8小時服務,個人僅需負擔7500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86韓元),若是低保老人則費用全免。對於自理能力不足或有認知障礙的老人,老人託管中心還會設定各種課程,幫助他們改善身體機能、提高認知能力。
老年綜合福利中心則以休閒娛樂功能為主,也是各級政府主推的專案。據韓國保健福祉部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韓國各地共有規模不同的老年福利中心398個。
以韓國最大的老年綜合福利中心——光州老年人健康中心為例,它覆蓋約145萬老年人口,60歲以上的光州市民均可成為會員,年會費僅為5000韓元。該中心共有4個館,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各類閱讀、文藝和體育設施一應俱全,還有80多個免費授課專案。中心專門設有諮詢室為老人提供心理或其他問題諮詢,還為有工作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該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中心由光州市政府出資設立並運營,同時接受捐贈和志願者服務。
此外,韓國各級政府目前正積極推進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安心中心。據統計,2020年韓國65歲以上老人的認知障礙患病率為10.33%。這些安心中心由政府建設運營,有的依託公立醫院,有的單獨建立機構,負責登記統計老年認知障礙患者資訊,向患者家庭提供多種幫助。60歲以上的老人可免費在此接受早期認知健康狀態診斷,獲得認知障礙預防輔導,如發現有認知障礙傾向可及時轉到醫院進行治療。安心中心還負責向社會宣傳老年認知障礙問題知識,招募陪伴志願者。目前,僅首爾就有31個老年認識障礙安心中心。
總體來看,老人託管中心致力於解決老人護理問題,減輕家庭看護壓力;老年綜合福利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了休閒娛樂空間,豐富日常生活;認知障礙安心中心則注重防範老年人罹患認知障礙疾病,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除了這些福利機構,韓國還有專門提供日間居家護理、短期入住護理等的上門服務機構,以及傳統的養老院、老人療養院等。養老服務機構種類多、分類細,讓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選擇合適的養老服務。
荷蘭——
生命公寓“揹著手提供服務”
本報記者 任 彥
“好的,我會準時到。”阿爾伯特·範登伯格放下電話,告訴記者一會兒要去圖書館做志願工作。這讓記者有些驚訝,因為範登伯格今年已75歲,5年前因遭遇車禍,大腦受到損傷,才搬到這個生命公寓生活。
“在這裡,我算年齡小的,鄰居們大都在80歲以上。”看到記者吃驚的表情,他解釋說,只要能自理,大家都儘量自己解決問題,還會承擔一些志願者工作。採訪過程中,範登伯格接了好幾個電話,都是生命公寓的一些部門找他幫忙的。
範登伯格居住的阿克羅波利斯生命公寓位於荷蘭鹿特丹,建於1978年,是荷蘭第一家生命公寓。公寓一共有600多套房間,分為一居室和兩居室兩種,專供老人居住。與傳統養老機構不同,生命公寓是開放式經營的,無論是否住在公寓,都可以自由出入。公寓位於一片成熟社群內,緊鄰住宅區,外出購物、散步都很方便。公寓外設有花園、開心農場和一些室外活動場所,老人可以外出賞花,與小動物親密接觸。一樓大廳看上去就像一條迷你商業街,有餐廳、酒吧、超市、理髮店、洗衣點、棋牌室等,為居住老人和來訪客人提供服務。
範登伯格的房間是一居室,面積不大,但功能齊全。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窗臺上擺滿了盆栽,綠意盎然,生機蓬勃。“租金不是很貴,我的養老金基本可以覆蓋。荷蘭適合中低收入民眾的養老機構供不應求,我排隊等了一年多才租到這裡的房間。”範登伯格說,“在這裡,除了廚師和醫療急救人員外,其他工作人員都不穿工作服。看不到穿白大褂的,也不知道誰是工作人員、誰是家屬、誰是住戶,就像在一個普通的社群,這種氛圍讓我們感到輕鬆愉悅。”
荷蘭養老專家漢斯·貝克教授是生命公寓的首倡者,他對記者說,傳統養老機構把服務重心放在治病上,目標是讓老人延年益壽。不過,很多疾病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出現的,如同機器的自然磨損。
“由於很多老年病是生理機能衰退引發的,因此養老機構可以把減緩老人生理機能衰退作為重中之重。”貝克進一步解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過度護理只會加速機能衰退,生命公寓把“用進廢退”的科學理念運用到公寓管理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據介紹,生命公寓按照生活自理能力把老人分為完全不能自理類、半自理類和自理類三大類,不同類別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員。完全不能自理類老人主要是失智、失能老人,由專業醫護人員照顧;半自理類老人有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由公寓的日常管理服務人員照料,並輔助一些醫療人員;自理類老人不僅自己打理日常生活,還經常作為志願者幫助半自理老人。
志願者是生命公寓一支重要的服務力量,主要由公寓內的老人以及周邊社群的居民和大學生組成。範登伯格剛入住生命公寓時屬於完全不能自理類老人,經過兩年的康復治療被劃分為半自理類老人。現在他是自理類老人的一員,不僅不需要工作人員照顧,還成為志願者經常照顧年紀更大的老人。“我們深知身體器官‘用進廢退’的道理,自己能做的事情儘量不麻煩別人代勞。”範登伯格說。
記者看到,許多半失能老人坐著電動輪椅或推著助動器從樓上的公寓來到餐廳,點餐、取餐、用餐、上洗手間全部自己完成。有護理人員在幾米外觀察,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主動伸出援手。貝克把這種工作方式概括為“揹著手提供服務”。他說,工作人員在這裡的主要任務不是照顧老人,而是創造條件讓老人儘可能自理,以避免機能退化。“不要照顧老人,但協助他們自己照顧自己”已內化為工作人員的工作準則。
由於大部分工作由老人自己完成,生命公寓的運營成本大多比傳統養老機構低。而且面向社會開放公寓服務設施,運營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老人們在積極參與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在開放式的泛家庭文化氛圍中遠離了孤獨,獲得了更多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據介紹,發展至今,荷蘭已有30多家生命公寓,成為其標準養老模式,並被相繼引入日本、韓國、丹麥、紐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多個國家。
以色列——
科技創新助力產業發展
本報記者 周 輖
臥室客廳廚房一應俱全,傢俱家電綠植擺放有序,幾名研究人員正圍在電腦前整理實驗資料……這個看起來溫馨舒適的“家”,實際上是位於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的健康老齡化創新實驗室。“建立這一獨特的實驗室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投資方以色列國家保險協會的基金經理伊茲克·薩巴托說,該實驗室模擬了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用來測試和孵化創新技術和產品,以解決老年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
近年來,以色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凸顯,截至2020年全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2.41%,到2035年預計將升至14.6%。為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的動力,各式助老科技逐漸在當地家庭和養老院普及。
當老人睡覺時,可以採集分析呼吸頻率、心率、睡眠質量等資訊,提前對健康問題作出預警;當老人準備起床時,可以透過捕捉姿勢變化獲知,並及時通知看護人到床邊攙扶,避免老人跌倒;老人夜間離床時間過久,會及時提示,防止意外發生……這些“不離身”的看護如今能夠藉助技術實現,只需在床下安裝一個小巧的健康盒並連線網路,看護人便可實時瞭解老人臥床時的健康狀況。
如果外出需要幫助,老人按下手機或可穿戴裝置上的按鍵可通知看護人。若看護人無法及時趕到,平臺便會搜尋周邊的護工或志願者,形成列表供看護人選擇。選中的人員將收到詳細的服務需求,並與老人、看護人建立三方通話,儘快趕到現場提供協助。精心設計的網際網路平臺將老人、看護人以及社會力量透過網路連線在一起,及時排憂解難。80歲的當地老人瑞尼在體驗過多種新興助老產品後讚不絕口。
當地社會長期以來對老年人的關懷重視,是科技助老在以色列蓬勃發展的基礎。以色列衛生部官網專設的“老年健康”頁面上,用5種語言詳細介紹了本國老年人可享受的權利和服務,並列出諮詢與投訴方式。以色列還推出多項法律,確定和維護老年人在衛生、福利、人身安全和臨終關懷等方面享有的權利。1988年起實施的《長期護理保險法》,讓以色列成為世界上最早實行以家庭護理保險為主的社會化護理保險制度的國家之一。基金養老保險和職業養老保險組成的雙層養老計劃,則在保障老年人享有基礎養老金的同時,還能再獲得一份保險補貼。這些法律和制度,保障了老年人的權益,解決了護理資金來源問題,也極大促進了護理服務業的發展。
“在數字技術方面的堅實基礎,讓以色列有足夠的能力發展助老科技。”特拉維夫風險投資夥伴公司執行合夥人本尼·澤維說,以色列在感測器、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方面都具有優勢,整合這些資源有助於更好地改善老年人生活。《以色列時報》網站報道稱,以色列數字健康領域的初創公司在2021年一季度就籌集了7億美元,幾乎相當於2020年全年總額。當地一家非營利組織釋出的報告顯示,以色列數字健康公司的數量近年來大幅上升,總數達到近400家。其中涉及養老領域的個人健康工具子行業增長最為突出。分析指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包括養老科技在內的數字健康領域將成為以色列的熱門產業。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