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陳毅的革命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從1928年4月28日兩人第一次相見開始,直至1972年1月6日陳毅逝世,在這長達44年的崢嶸歲月中,他們共同伴隨著中國革命雄偉壯麗的歷史,走過自己生命歷程中最光輝的征程,結下了性格反差之大、卻又是領導人中少見的政治信任和個人感情。本書詳細介紹了毛澤東與陳毅在革命生涯中的情感世界。本文選自此書第六章,講述在抗戰勝利後發起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前後,陳毅與粟裕在戰略上產生了分歧,毛澤東如何從實際出發,最後圓滿解決問題的經過。毛澤東的南線出擊計劃1946年是中國歷史上不平常的一年。這年年初,戰火還瀰漫著中國的天空。隨著1月13日停戰、政協各項決議的透過、整軍方案的達成,人們覺得和平民主新階段已經到來了。人們期待著和平,也盼望著和平,但是,6月26日,國民黨蔣介石以三十萬大軍向我中原解放區大舉圍攻,又挑起新的全面內戰的戰火。在新的全面內戰爆發前,毛澤東對形勢的判斷有一個從力爭和平、準備蔣介石大打到以打促進和平的變化過程。6月19日,即新的全面內戰爆發前一週,毛澤東在一份電報中指出:“觀察今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大打後估計六個月內外時間,如我軍大勝,必將議和;如勝負相當,亦可能議和;如蔣軍大勝,則不能議和。因此,我軍必須戰勝蔣介石進攻,爭取和平前途。”這一電報精神與以往已有所不同,其重點是要在“六個月內外時間”爭取我軍的勝利,以實現和平前途。毛澤東為什麼估計“六個月內外時間”可以決定戰爭勝負呢?中共中央在兩天以後,即6月21日的一份電報中作了說明:“國民黨危機空前擴大,大城市人們對國民黨極大不滿,醞釀反戰運動;各省災荒甚重;雜牌軍動搖者;美國輿論已開始批評國民黨,如重新爆發內戰,估計打不長久,半年之後,可能議和。”對戰爭形勢的這種分析判斷,必然影響到對戰略計劃的制定。6月22日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南線出擊作戰的戰略計劃,請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同志考慮。這個計劃是在國共和談全面破裂、國民黨軍向我大舉進攻時,我山東、太行兩解放區主力部隊實行外線出擊,向南作戰。要求太行解放區的部隊以豫東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主力盡可能攻取隴海路沿線南北十幾個縣城,著重在野戰中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相機佔領開封;山東野戰軍則以徐州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蘇皖北部的部隊攻取津浦路徐蚌間及隴海路黃口、徐州段各點,著重調動徐州之敵在野戰中殲滅之,相機佔領徐州,同時,要求集中野戰軍主力以對付江北之敵,配合作戰,並考慮在形勢有利時,太行、山東兩區主力南渡淮南,向大別山、安慶、浦口之線前進。毛澤東的這一南線出擊作戰計劃完全是一種外線出擊的作戰計劃。6月24日,毛澤東在給陳毅並告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一封電報中,又進一步擴大南線出擊作戰計劃的規模,即由太行、山東兩區主力外線出擊,擴大為華中野戰軍參加的南線三軍主力外線出擊。毛澤東在6月22日、24日電報中提出的南線出擊作戰計劃,當年是絕密的,開始只限於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陳毅和舒同五人知道,電報並未發給粟裕所在的華中野戰軍。但為了實施這一計劃,6月26日,毛澤東給華中局發了一份電報,指出:“為粉碎國民黨之進攻,決令劉鄧主力出隴海豫東,陳(毅)舒(同)主力出徐(州)蚌(埠)間,調動敵人而殲滅之。你區應以一部在蘇中吸引並牽制通(南通)揚(州)線上之敵,粟(裕)譚(震林)率主力(不少於十五個團)位於三分割槽(淮南津浦路東),與陳、舒配合,一舉佔領蚌浦間鐵路線,徹底破壞鐵路,殲滅該地區之敵,恢復三、四分割槽失地(四分割槽是津浦路西地區),並準備打大仗,殲滅由浦口北進之敵。”電報指令“華中野戰軍的一切聽陳(毅)舒(同)指揮”,並限於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準備,待命西移淮南進攻。應該說,毛澤東的這一南線出擊作戰計劃在解放戰爭初期,是不符合戰爭實際情況的。圍繞這一作戰計劃,陳毅和粟裕之間發生了爭論。也正是在這一爭論過程中,毛澤東逐步改變了南線出擊的作戰計劃。
sponsored links
毛澤東“擺平”陳毅粟裕之爭
分類: 親子
時間: 2022-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