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因此次穿越路線篇幅較長,分“天泉寺滴水巖”和“棲隱寺”兩篇釋出。此篇為第二篇“棲隱寺”的部分。
- 出行日期:
2022年2月7日,週一
- 相關資料:
棲隱寺在櫻桃溝村後面的仰山上,網上說他的前身為北魏太和年間的隆壽寺,距今1500多年。但現在的棲隱寺已經沒有隆壽寺的半點痕跡,能見到的遺蹟都是遼代及遼以後的。金朝的時候最為鼎盛,為金章宗八大水院之一的靈水院。元明清及民國時期都曾多次修繕。最終毀於戰火。2006年,計劃原址復建棲隱寺,2010年,計劃當年五一對外開放,但開放落空,並開始了更大規模的破壞性過度復建,在2013年左右工程被有關部門叫停,現在成了北京最大的爛尾寺廟。當年復建時候的宣傳資料都是以“京西紫禁城”“京西小故宮”這樣的名號來稱呼它的,可見規模不小。
- 徒步細說:
接上篇,看完天泉寺滴水巖回到臺階步道的岔路口,沿小土路往前走。這段就是純山野土路,路比較窄,灰也很大,灌木枝刮人,爬升特別大。中間有岔路跟著綵帶走就行,路線還是非常清晰的。
土路上走2公里,我們用時大概1小時40分鐘,看到電線杆就到公路上了。從公路對面的土路開始下山。
下山這一路風景特別美,是一段積雪的山林土路。
土路下坡走大概700米,到公路,往左前方拐彎處切小路繼續下山。
這段土路也是走大概700米左右到公里,然後往右沿公路下行。
沿公路走300米左右,就能看到一個小木屋,木屋和松樹中間有條上山的小土路,這裡就是去棲隱寺的登山入口。
如果不是從滴水巖穿越過來,想單獨去看棲隱寺的話,可以用高德導航“妙峰山鎮森林防火站”,到達目的地後往前開一兩百米就能到小木屋這裡了,木屋旁可以免費停車。看完然後原路返回取車即可。
這段路就前面一小段有些爬升,後面都挺好走的,路線也清晰。不過灰依然大,灌木依然扎人。
在快到棲隱寺的時候,土路邊上有段殘牆,殘牆旁多出一岔路,我們就先往裡面探了探。
裡面有一顆古松樹和造型奇特的樹枝,地上散落以前的石件,雕刻精美。裡面還能看到幾段殘牆。應該也是一個寺院遺址,就是不知道它曾經是一個單獨的寺院還是說是棲隱寺的一部分,畢竟以前的棲隱寺面積非常大。
看完不知名字的寺院遺址,回到小路上,繼續往前走。
從小木屋公路入口大概走3.5公里,就到棲隱寺西側的一個院落了。我們就從這裡逛過去。
這是一個只有外觀內部未建好的院落,殿裡的地上還散落著建築工具和材料。
往院子前面的步道下去,穿過有兩金剛雕像的殿,前面荒地上就是塔林。據說以前古塔有上百座,後為修梯田,將古塔炸燬。現在僅存兩座古塔,其他塔都是在舊塔基上重建的。
不過臺階部分已塌陷,從這裡下到塔林要小心。
穿過塔林,到寺院的中軸線上,在中軸線上看到的殿閣總共有8座,我們出來到的是藥師佛殿,是第六座殿。後面兩座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去(要爬比較高),不知道名字。最高的那一座,旁邊的閣樓連外框都還沒有修好就停工了。復建的時候就是拆除了北部的老牆和一座古塔,墊平溝谷向北擴建直至半山坡。
上來就能感受到這個寺廟規模的宏大,如今爛尾,鮮有人跡,站在這裡,感到無比空曠和荒涼。想當年,這裡香火鼎盛,僧人最多的時候,達到上萬餘名。
接著我們從寺院後面往前走:第五座伽(qié)藍殿→第四座文殊殿→殘存的古牆→第三座千手觀音殿→第二座大雄寶殿(主殿供的釋迦牟尼佛)→第一座天王殿(供的是彌勒佛和四大天王)→山門。
千手觀音殿前面有個石槽,是以前的遺蹟,石槽上面刻有“金燈聖會”四個字。
天王殿前面一邊是兩塊新立的還沒來得及刻字的石碑,另一邊是倒在地上的古碑和碑趺。此為明代碑,碑首刻有:仰山棲隱寺重修碑。碑文為明正統年間進士成化年文淵閣、工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劉定之撰文,記錄金代仰山五峰八亭及明代太監王振等捐資修建過程。
天王殿東側角落還散落著一碑首和一碑身。
碑首刻有:祖師辯公大和尚開山道行碑。辯公即希辯禪師,遼金時期著名高僧。
碑身第一行刻的是:仰山棲隱寺第二十六代……後面看不太清了。
新修的碑好好地豎立在門前,這些有價值的遺蹟卻被丟棄散落在地,它們扛過了歲月的摧殘,卻沒躲過人類的輕視。
新修的山門還是非常有氣勢的,臺階很高,中間大門上雕刻的是如來和十八羅漢,兩邊小門上刻的有花和龍。雕刻看著還是不錯的。
出山門後往右前方的小土路走,土路上能俯瞰櫻桃溝村。
小土路走幾十米,左拐下一個很寬的陡坡到臺階步道上。臺階石柱上雕刻的有石獅子,據說每個表情都不一樣。這個想法不錯,但獅子雕刻的著實粗糙,有的根本就不像獅子。吐槽這似狗似猴的石獅子倒成了走我們這一路臺階的樂趣。
獅子臺階走完就到公路上,從山門到公路這段大概1.5公里左右。
然後沿著公路下山,走不遠會有個鎖上的小木門,這裡需要麻煩值守的大爺幫忙開門。
後面的路就可以步行導航“南莊橋”回到停車位置取車。從下完石獅子臺階到停車的地方大概三四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