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次都是慢跑會怎麼樣?6、7分配速的那種。
首先要了解慢跑的作用:1、慢跑預熱,讓身體慢慢跑開;2、強度與強度之間,需要慢跑調整過渡;3、慢跑打基礎,提升有氧耐力;4、慢跑減脂瘦身;5、慢跑恢復,尋找狀態。
總結以上,如果你事業為主,單純地健身養性,慢跑為主,當然沒什麼問題。有氧慢跑是最佳的健身方式,尤其到了一定年紀,迴歸有氧,減少強度訓練,無疑是明智之舉。
如果你覺得自己年輕有為,想突破自我,次次慢跑,肯定難有作為。單一的訓練模式,只會讓你變得平庸。要跑有氧是基礎,要練核心,是輔助,要跑速度,刺激心肺和肌肉,必要的時候,還要爬坡上坎,因為賽道絕非一馬平川,大多數情況有起伏,必須適應不同的路面與天氣。如果你想PB,必須精細化的訓練計劃,單一的慢跑,只會讓你停滯不前。心肺與肌肉需要一定的刺激,只會變得更強。
二、間歇該怎麼跑?
常規公式:熱身3公里+10x800米+放鬆3公里。專業跑者基本上都是這種型別,十組左右,按心率區間,跑個人絕對速度,毫無保留,衝完便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
對於大眾跑者,我的建議是:在有氧跑後跑5-8組10-15s的衝刺跑,鍛鍊神經系統對肌纖維的最大募集能力的。不需要練多也不需要跑長了,這個更多的是練腦的。而間歇跑練的更多是最大攝氧量,心臟的輸出;而且距離越長的間歇練得更多的是肌耐力,而不是速度。比如,慢跑10公里,之後衝刺5組,200~400米,刺激一下心肺和肌肉即可。過猶而不及,適當即可。
該快則快,不保留。間歇基本上處於極限無氧區間:呼吸急促,腿腳痠軟,頭腦一片空白,尤其後半程,基本上考驗個人意志力,沒有紮實的基礎,衝起來容易受傷 且跑且珍惜。
三、提升速度是不是要堆量?
跑量是基礎,能力範圍之內,堆堆有氧,當然可以,但不建議單次有氧課超過80分鐘,在我的心目中,超過80分鐘,屬於長距離範疇,怕身體恢復不過來。如果要堆跑量,建議一天兩練,像基普喬格一般是上午有氧跑70分鐘,下午輕鬆跑40分鐘。另外提升速度是在力量訓練中加入爆發力的訓練,比如高翻、壺鈴振盪等。力量訓練分很多型別:爆發力、最大力量、核心穩定、專項力量。
堆量只是一時之策,比如夏訓冬訓,堆積的跑量比往常多一點,並不是需要你一天兩練,次次長距離打底,必要的時候,做減法,讓訓練更加精細化,跑個人短板,練跑姿經濟性。省時省力還能出成績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