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常說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陪伴,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可以全面發展。
但是提醒家長有時候,晚長、語遲等待可能會讓我們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不要盲目等待,建議儘早就醫,以免留下遺憾。
矮小症
孩子身高矮小,切忌盲目等待,當孩子出現每年長高不到5釐米、長期坐在教室第一排、比同齡的孩子甚至低齡的孩子明顯矮半個頭、長時間不用買大的衣服等表現時,不能寄希望於孩子可能是“晚長”,“長在後面”,要警惕矮小症。
矮小症是一類由遺傳或者疾病因素導致的生長髮育障礙性疾病,指兒童在相似的生活環境下,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或第三百分位,或身高每年增長低於4-5cm。
矮小症是臨床上常見的兒科疾病,發病率約為3%,病因複雜,很多疾病如生長激素缺乏、Turner綜合徵、小於胎齡兒、軟骨發育不全等均可導致身材矮小。
當家長髮現自己孩子有以上情況時,應該及早帶孩子就診,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
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孩子生長的空間及潛力越大,對干預治療的反應越敏感,生長效果越好,3-12歲是矮小症干預治療的黃金時間。
多動症
當孩子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時,可能是疾病的原因。
多動症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簡稱,是兒童、青少年最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率約5%-10%。主要表現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和情緒衝動。
孩子患了多動症,就會有以下幾方面不同程度的表現:
學業方面: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心聽講,做事情拖拉沒有計劃,易導致學習成績差,影響成年後的就業和事業發展。
社交方面:行事衝動,容易與同伴發生衝突,不能遵守紀律、規則,不受人歡迎,交友困難,容易失去自信、感到自卑。
心理方面:因多動衝動、情緒不穩定,容易與其他人產生衝突,出現暴力傾向,甚至有反社會傾向和犯罪問題;長期自卑,一部分人可能焦慮、抑鬱,甚至有自殺傾向。
此外,還容易出現意外傷害,合併抽動障礙、品行障礙、學習障礙等。
當孩子出現以上表現時,家長切不可認為孩子只是“年齡小,不懂事,等長大就好了”。研究表明,70%的患兒症狀可維持至青春期,30%-50%會持續至成年期。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動的症狀可能會減輕,看起來似乎好些了,但仍會有做事衝動、粗心、缺乏計劃性,人際關係差等等,從而導致職業失敗、婚姻問題、社會關係問題等。
語言發育遲緩
當孩子出現不會說話、說話不清楚、交流困難等問題時,不要認為孩子就是“貴人語遲”,應當警惕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是兒童常見的發育障礙性疾病之一。
正常寶寶在1歲左右能說有意義的單字,1.5歲以後語言迅速發展,進入語言發育的“爆發期”,3歲後已能使用各種型別的短句。而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主要表現為開始說話的年齡明顯晚於正常兒童。如果寶寶在1歲半後不能說有意義的單字,2歲後不能說有意義的短語,應注意是否存在語言發育遲緩。此外,發音不準、吐字不清也是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的重要表現。
語言發育遲緩可能是很多疾病如智力低下、自閉症、聽力障礙、多動症、學習困難等的表現形式,不僅影響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表達,還會影響兒童未來的閱讀和寫作,甚至影響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性,造成行為、情緒等方面的異常。3歲之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在此期接受適當的康復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來源: 吉林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