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從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為分界線,分別稱為“姜齊”和“田齊”,這是因為統治齊國的前後兩個國君家族分別為“姜姓呂氏”和“媯姓田(陳)氏”,雖然國君姓氏更換了,但國號沒有改變,因此史書就以國君的家族姓氏來稱呼他們所建立的諸侯國。而從一個流亡貴族後裔家族取代原先的國君、成為齊國新主人的過程,就叫做“田氏代齊”,或者“田陳篡齊”。
姜齊諸侯國,是西周功臣、太公呂尚(姜尚)的封國;當初呂尚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因功被尊為尚父(呂尚也是武王的岳父),周武王五年(前1044年),武王封尚父於東夷故地營丘(山東臨淄),國號為齊。呂尚是姜姓,所以他建立的國家被叫做“姜齊”。
四百年後,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姜齊的第十五代國君-齊桓公姜小白即位,拜賢臣管仲為齊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齊國國勢就此達到巔峰。齊桓公在位時,敗魯國、救燕國、重建刑國、衛國、抗擊楚國,援救徐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兵威赫赫。周天子正式冊命齊侯為“諸侯霸主”,代天子行禮樂征伐之事。
周惠王五年(前672年),正當齊桓公的霸業蒸蒸日上之際,一個不起眼的小國——陳國國內發生了內亂,前代國君陳厲公的兒子、陳國大夫公子完被牽連進內亂中。為了避免遭受無端之禍,陳完逃離陳國,到諸侯霸主之國——齊國避難。齊桓公為了顯示霸主的風範和“招攬人才”的求賢之心,於是接納了陳完,還想直接拜陳完為齊國卿士。
陳完對自己的身份和前途有著深刻認識,不願得罪齊國其他想要往上升為卿士的大夫們,於是謙虛的回絕了齊桓公的邀請:“我只不過是一個流亡之人,現在作為寄居之臣暫時留在齊國,有幸能不忍飢挨餓、不做勞苦之役,就是您給我的恩惠了,我不敢貪心不足,出任高官。”
齊桓公對陳完這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很是高興,於是降低標準,授予陳完“齊國工正”一職,也就是主管宮殿城池修建維護方面的普通官員,陳完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命,從此就以“工正”的身份在齊國居住下來,改名“田完”(春秋時期,陳田同音),並娶齊國大夫懿仲之女為妻,他以及他的後人就在齊國生根發芽,一代代地繁衍下去。
齊桓公晚年,因為年老,而且管仲也去世了,無人輔佐規勸,逐漸開始昏庸荒聵,齊國國政因此敗壞。諸公子為了爭奪君位,開始相互攻擊。周襄王九年(前643年),齊桓公病重,諸公子為爭位各自引親兵“束甲對攻”,奄奄一息的齊桓公在宮內無人照料、飢渴交加,不得飲食,最後吐血而死。
而齊桓公去世後,諸公子內鬥數十年不止,在血腥殘酷的鬥爭中,先後有六位齊桓公的兒子登上了齊國國君之位,在這樣混亂的局勢下,齊國霸業煙消雲散,逐漸走向衰落。
齊國霸業中衰的時候,史書中沒有田完的事蹟記載,也許這個時候的田完已經去世(陳完如果活到齊桓公去世時,也將年過六十)。但田完的兒子田稚(孟夷)、孫子田慜(孟莊)先後世襲了齊國“工正”之職,田氏家族逐漸開始壯大。田完在這個時候,還得到了“敬仲”的諡號,可見田氏家族在齊國內部的地位在緩慢上升,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田完的曾孫田須無(田文子),是齊莊公的親信臣子,他處事有度、智謀出色,深得齊莊公的信任,於是晉封田須無為大夫,可以進入朝堂議事。從田須無開始,田氏家族在齊國朝堂上有了立足佔之地。
田須無之子田無宇(田桓子),是齊靈公的女婿,齊莊公、齊景公的姐夫,他繼承父親的田氏族長之位後,升任齊國卿士,並在周靈王二十七年(前545年)聯合齊國的鮑氏、高氏、欒氏進攻擅專齊國國政的慶氏,驅逐了慶封,將田氏的勢力擴張到齊國各地,這個時候,田氏已經成為齊國最有勢力的幾個家族之一。
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田無宇聯合鮑氏,消滅齊國公室分支欒氏、高氏,獲得高唐封邑,更加攫取了齊國大權。而在滅欒氏、高氏後,田無宇實施“公族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人之貧窮孤寡者,私與之粟”的政策,以恩惠取得了齊國公族和普通國人的好感和支援,田氏因此得到了齊國大部分民眾的民心。
田無宇去世後,其子田開(田武子)、田乞(田僖子)先後繼任家族首領,田乞在家族封地上徵收百姓的賦稅時,刻意收租時用小鬥收進,借貸時用大斗借出,田氏家族以這種收買民心的舉動,獲得了封地的民心,其他地方的百姓得知後,也紛紛遷到田氏封地居住、耕種,田氏勢力日益強大,百姓感念田氏恩德,勝於敬畏公室。當時,就連齊國賢臣晏嬰都看出來,田氏雖然沒有大功德,但對百姓有恩德,百姓愛戴田氏,不久之後,齊國社稷終將歸於田氏。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齊景公去世,遺命國氏和高氏輔政,立太子荼繼位,即齊晏孺子。田乞想擁立齊景公的另一個兒子陽生為國君,藉機奪取大權,於是聯合鮑氏攻打併擊敗國氏、高氏,殺齊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新君,即齊悼公。齊悼公繼位後,拜田乞為齊相,田氏得以專擅齊國國政。
田乞之子田恆(田成子,後世為避漢文帝諱,史書中改名田常)在田乞去世後繼承齊相,並於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年)唆使鮑氏弒殺齊悼公,改立悼公之子壬為君,即齊簡公。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田恆再次發動政變,弒殺齊簡公,改立其弟齊平公,並把國內能夠和田氏抗衡的鮑、晏等族全部誅殺,獨攬齊國大權。為了進一步削弱國君的實力,田恆將齊國安平以東、琅邪以北的土地都劃歸田氏封地,齊平公的食邑還沒有田氏的領地大。
為了進一步獲取民心,田恆重新採用父親田僖子(田乞)的手段,以大斗將糧食借出,用小鬥將租稅收回,並改量制由四進位制(即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十釜為鍾)為五進位制,借貸時用新制,還貸時用舊制。齊國國人對田氏的陰德感激涕零,後來在田恆去世後,唱歌頌揚他:“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
田恆去世後, 其子田盤(田襄子)繼任齊相,田盤對內不斷安排田氏宗族子弟到齊國的大小城邑去擔任大夫,掌握地方權力,對外和三晉互通使節交好,獲取外援。至田盤在位時,田氏在齊國已經沒有對手,一家獨大,齊國實際上已經被田氏所擁有,只是國君暫時還是姜姓而已。
田盤和其子田白(田莊子)、其孫田利(田悼子)、田和(太公和)三代四人連任齊相,齊平公、齊宣公、齊康公名為國君,實際上是傀儡。齊國國內政事皆由田氏所出,齊國的統治者實際上已經是田氏,只不過在名義上,齊國國君姓姜,田氏的身份是“卿”(正如同一時期的晉國一樣)。
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前405年),田和(太公和)繼承早逝的兄長田利所遺下的職位,擔任齊相。同年,齊宣公也去世了,田和立宣公之其子貸繼位,即姜齊最後一代國——齊康公。
第二年,趙魏韓三晉討伐齊國,攻入了齊長城,田和坐擁大軍,故意不救援國君,致使齊康公被三晉俘獲。三晉首領挾持齊康公前往雒邑,朝見周天子,請求周天子冊封三晉為諸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在大量的賄賂下(以及或明或暗的威脅下),正式冊命三晉為諸侯,開了卿大夫受命為諸侯之先例。
齊康公被三晉釋放後,田和以“荒淫嗜酒,不勤於政”的理由,在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遷齊康公於海上,食邑只有一城,以租稅作為祭祀太公呂尚以下姜齊先君的費用。田和則稱為齊國國君,不過還沒得到周天子的冊命。
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田和與魏文侯在濁澤會面,會談中,田和請魏文侯向周天子轉告自己求封的意思,並暗許可以貢獻財帛給周王室,以回報天子的冊命。周天子透過魏文侯的“奏報”、並獲得了田和進獻的大量財帛後,“勉為其難”地準其所請,於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此時還在世的齊康公則被直接遺忘 ),列名於諸侯間。田和為媯姓田氏,所以從這一刻開始,齊國被稱為“田齊”(至於為何不叫“媯齊”,也許是為了和田氏的祖宗之國——陳國區分開)。田和就是田齊開國之君——齊太公。
而田齊立國後,前任齊國國君、姜齊康公就田齊太公剝奪了“齊侯”稱號,降為庶民,僅有的一城食邑也被收回。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齊康公死於海島上,時年七十六歲,姜齊的祭祀至此斷絕。
從周惠王五年(前672年),陳完逃離陳國,投奔桓公、被任命為“工正”開始,至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太公和受天子冊命,正式成為諸侯止,田(陳)氏家族歷時二百八十六年,經歷十代、十二位家主,跨越了無數的風雨和爭鬥,終於像當年的陳國先祖一樣,成為堂堂正正的諸侯、和齊國新的統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