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農曆新年(春節)的習俗起源於中國,憑藉著古代中國的實力而傳播到周邊國家。至今,春節成為中、韓、朝、越這些“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共同節慶。
時移世易,漢字已經退出了朝鮮半島和越南的社會生活,但春節和諸多起源中國的節慶保留至今。
日本仍在書寫系統中保留大量漢字,卻於1873年廢除使用千年的農曆,改用陽曆(現代公曆)。自此,日本人不再過農曆春節了。
▲越南春節
農曆被廢除了,日本人過新年的習俗卻並未消失,慶祝新年依然是日本民眾的重要活動。更改曆法後,日本將公曆新年(1月1日)作為“日本春節”的固定日期,至今已有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了。中國現今儘管也實行現代公曆,但農曆和農曆節慶依舊得到了保留。
那麼,日本廢除農曆和農曆新年有哪些深層次的考慮?“日式春節”還有著哪些傳統印記呢?
▲日式“買年貨”
*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文的“春節”特指農曆新年,而非“日本春節”
一、漢字文化圈的共同節慶
曆法是人類確定年月日等時間單位長度的計算方法。現行的歷法系統主要分為太陽曆、太陰曆及陰陽合曆三種。
太陽曆以太陽為參照物,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為一年。全年大都分為12個月,長度在365天左右。
目前國際通用的現代公曆(西曆)就是典型的太陽曆,伊朗使用的伊朗歷、羅馬帝國時期頒行、歐洲在17世紀前還廣泛使用的儒略曆都是太陽曆的代表。
▲太陽曆以太陽為參照
太陰曆則是以月亮為參照物,月亮繞地球執行一週為一個月,古人透過觀測月面變化(即月相)來判定月亮是否運轉一週。
太陰曆一年也分為12個月,長度只有354天左右,中東地區廣泛使用的伊斯蘭曆就是典型的太陰曆。
陰陽合曆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標準劃定年的長度,月份和日期劃定則依靠月亮。中國的農曆雖然被稱為陰曆,但其實中國農曆是典型的陰陽合曆。
▲不同的月相
曆法都配有相應的節慶,如西曆中12月25日的聖誕節。中國農曆的誕生與古代農耕社會關係密切,衍生出二十四節氣,春節習俗便與之有關。
農曆春節的雛形早在夏朝時便已出現。《說文解字》中對“年”的定義是“谷熟也”。《谷粱傳》中“年”的定義被進一步細化,“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皆大熟為大有年”,“年”從單純的時間單位變為一種節慶。
▲“年”的甲骨文是人揹著成熟的糧食
秦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時期,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過年習俗不斷髮展完善。伴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張,過年的習俗從中原腹地向四周傳播。
古代的朝鮮半島在政治和文化上與中國聯絡緊密,中國的農曆以及春節、中秋等節慶習俗傳入朝鮮半島。隋唐時期,統治半島的新羅王朝借鑑《太初曆》制定了本國曆書,全方位接受了中國農曆及許多節慶。
▲韓國春節
越南北部在公元10世紀之前都歸屬中國,隨著漢化程度的加深,農曆和春節、中秋等節慶在這裡也影響深遠。
受地理環境影響,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春節又與中國春節同中有異。春節在朝鮮半島被叫做“舊正”,朝鮮民族尚白,貼的春聯、發的壓歲錢大都是白紙製作。古時過年時,年糕和醬菜是新年主食。
▲越南五果盤
越南緯度較低,春節習俗與兩廣、雲貴地區相似。以香蕉、橘子等拼成的五果盤、越南春捲、粽子更是越南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受海洋阻隔,日本與中國的聯絡相對較弱,直到公元7世紀,隋唐時期的中國國力鼎盛,文化繁榮。日本派出使節出使中國,日本被納入漢字文化圈,春節過年的習俗漂洋過海來到日本。
▲日本遣唐使
公元692年,日本開始實行中國南朝劉宋時期編修的《元嘉歷》,農曆和春節習俗傳入日本。
公元705年,日本天皇為驅散瘟疫,參照周禮在皇宮中舉辦“追儺”儀式。日本模仿的是中國在春秋時期就已存在的“大儺”,這個儀式本是為農曆新年到來而準備,驅除鬼怪,祈禱一年平安。
▲大儺
到公元12世紀,宮廷大儺儀式開始衰亡。民間大儺多在寺院中舉辦且依然盛況不減,成為春節準備的一部分。15世紀中國江浙一帶“變寶豆”的習俗傳入日本,讓大儺進一步簡化,日本平民大多改為撒豆驅鬼並延續至今。
與中國人在年節祭祀灶王、財神等神明一樣,古代日本人也會在春節時到神社和寺廟祈福。
▲撒豆驅鬼
稻米種植傳入日本後,以勞動生產為基礎的宗族紐帶變得愈發牢固。春節之際,人們會闔家團聚、祭祀祖先、共敘親情。《日本歲時記》記載“今夜為除夜……家人奴婢,相互歡娛,送舊迎新”。
從12世紀末起,日本武士階層掌握了國家實權,京都的天皇朝廷成了政治花瓶。實力強大的源賴朝迫使天皇任命自己為徵夷大將軍,建立鎌倉幕府統治日本。
▲鎌倉幕府架構
雖然政治動盪,但春節的地位在日本逐漸固定。中式習俗經過本土化改造,形成了日式春節。
總的來說,春節習俗以古代中國強大的國力為基礎,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代表向周邊國家輸出。日本與中國的聯絡程度比不上越南和朝鮮半島,並未全盤接受所有中國習俗,但日本嚴格遵循農曆曆法,春節的地位不可動搖。7至19世紀,農曆新年影響日本社會一千多年,見證並推動了古代日本社會的發展。
▲日本春節與農曆緊密相連
二、明治維新,日本廢棄農曆新年
1573年,日本歷史上的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在日本戰國的紛爭中滅亡。割據各地的諸侯為統一日本,掀起了更大規模的戰爭。
日本戰亂頻仍的同時,歐洲正在漫長的中世紀裡摸索前行。1582年,教皇額我略十三世頒行格里曆(即現行公曆),羅馬帝國時頒行的儒略曆因誤差增大而被廢止。歐美國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逐漸改用格里曆,格里曆也將隨著歐美國家的崛起被傳播到全世界。
▲額我略十三世
17世紀的東亞正在經歷天翻地覆的變化。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德川幕府,結束了日本持續百年的戰國時代。彼岸的中國在1644年實現了明清易代,白山黑水中的滿族人成為中華帝國的主宰。
從862年起,日本開始使用中國唐代編修的《宣明歷》,到17世紀時已使用約800年。由於誤差增大且德川幕府認為中華已被蠻夷統治,無法再被看作文化大國,日本開始自己編修曆法。1685年,日本天文學家澀川純海編撰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國產曆書”——《貞享歷》。
▲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戶
就在17世紀末,中日朝三國出於防止叛亂、避免外部勢力滲透等目的,都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就在歐洲人開拓全球貿易的時候,東亞關閉了聯絡外界的大門,在發展中逐漸落伍。
《貞享歷》之後,日本又相繼編修了《寶曆歷》《寬政歷》。到1844年(日本天保15年),在結合西方天文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日本頒行新版曆書《天保歷》。均為源於農曆的陰陽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部耗費巨大心血完成的歷書僅使用了29年便被掃進了故紙堆。
▲日本歷史分期
1854年2月13日,這一天是傳統農曆正月十六,新年的喜慶氣息還沒有完全散去,江戶城(今東京)中還是一片喜氣洋洋之感。
突然,數艘通體黑色的美國軍艦在美國海軍將領馬修·佩裡的率領下駛入江戶灣。佩裡以武力為後盾,迫使日本簽署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條約》。俄國等國家也盯上了日本,淪為殖民地的陰雲籠罩了這個島國。
▲佩裡
日本的有識之士看透了幕府的腐朽,立志要推翻德川幕府。在政治上與幕府不睦的長州、薩摩等藩成為倒幕派的大本營。倒幕派軍隊在鳥羽·伏見之戰中擊潰幕府軍,德川幕府覆亡。倒幕派宣佈“大政奉還”,登基不久的明治天皇走到前臺。
西方入侵的威脅讓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同時期的中國也在開展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沒有觸及清王朝封建統治體制,改革集中在軍事等領域,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及明治維新那般徹底。
▲明治天皇
恢復一定權力的明治天皇對改革極為支援,改革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日本的封建統治秩序被打破,輕工業等領域蓬勃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化。
1872年11月21日(天保歷明治5年10月1日),當年5月成立的頒歷商社獲得了官曆售賣權,正在各大城市銷售新一年的年曆。明治維新已開始四年多了,日本人依然使用傳統曆法。
▲日本使用的歷法
年曆銷售火爆的同時,擔任太政官權大外史的冢本明毅向天皇上奏“廢除天保歷,實行太陽曆”。
冢本明毅表示,明治維新初期的國家財政十分緊張。有限的資金被分配到各項改革事業中,本就不富足的國庫就快要見底了。
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大都能按照地位等級獲得大米作為“年俸”。明治維新後,武士階層被剝奪了特權。為了安撫這些職業軍人,明治新政府仍給他們發放俸祿,但現金替代了大米,發放方式改為“月給制”。
▲武士階層
冢本明毅認為,實行舊曆的話,需要時不時的給武士及其他公務員發13個月的月薪。這就不得不說曆法中的一個特殊問題——置閏。
一年的時間並非整數,無論哪種曆法,在時間計算上都有差餘。中國的農曆採用置閏月的方式補足時間,每隔幾年就會有13個月。太陽曆大都採取置閏日,即在個別月份增加一天來補足時間,例如公曆中的2月29日。這樣的話月份不會增加,發12個月的工資就行。
▲19世紀的日本官員
明治天皇接受了建議,趁著農曆年即將結束之機,於當年12月2日(農曆)釋出太政官佈告,廢棄天保歷。天保歷(農曆)在12月2日這一天戛然而止。第二天,日期便從農曆12月3日變成了陽曆1月1日。
日本政府此舉,不僅省下了全國公務員(包括武士階層)第13個月的月薪,甚至農曆12月的月薪也被政府以“當月只過了兩天,就不發工資了”的名頭給賴掉了。
▲內閣制確立前,太政大臣是一號公務員
舊曆突然被廢讓民眾措手不及,頒歷商社更是損失慘重,售出的舊官曆變成一堆廢紙,只能重新制作陽曆官曆。為了補償商人損失,明治天皇批准將商社銷售官曆的時限延長10年。
日本近代重要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聽說政府頒行新曆法的訊息後,不顧身體疾病,動筆寫下了《改歷弁》。向民眾講解新曆法,說明更改曆法對日本富國強兵,實現脫亞入歐夢想的重要性。
▲福澤諭吉
至此,基於緩解財政壓力的需要,日本在1873年正式廢止實行上千年的農曆。基於舊曆而產生的春節也就此消失,日本將全部的節日用新曆重新定義,原本正月初一的新年變成了1月1日的新年。
上千年的習慣不可能因一紙政令而徹底改變,相當一段時間內,日本民眾還延續著在農曆日期過節的習俗,日本也在官曆下方標註對應的農曆日期。但隨著明治維新的深入,脫亞入歐成為日本社會的廣泛共識,農曆在日本社會逐漸消亡。
▲“脫亞入歐”的日本
三、另起爐灶的日本新年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取得勝利。清王朝不僅輸掉了戰爭,對朝鮮的宗藩關係也被廢止。日本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提升,與落後的東亞社會傳統做切割成為日本社會的一股強勁潮流。
1898年,日本對本國曆法進行調整。自1873年廢棄農曆以來,太陽曆已在日本實行了20餘年。但日本實行的是本國制定的太陽曆,與西方通用的格里曆並不完全一致。
▲甲午戰爭
1898年5月11日,明治天皇下達敕令第90號,將日本實行的歷法更換為格里曆,與西方國家的歷法完全一致。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閏年關事件”。
到1910年,日本吞併了朝鮮半島。同一年,日本官曆徹底取消了農曆日期的標記,因為過農曆新年被當時許多日本人看作是落後國家的象徵,在公曆元旦這天過新年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
僅有在琉球群島以及部分偏遠鄉村還保留著過農曆新年的習俗,而當時日本佔領的朝鮮半島和臺灣並非大和族的聚居地,大都堅持過農曆新年。
▲日軍佔領朝鮮半島
二戰戰敗後,日本社會接受美國的改造和影響,農曆新年印記進一步淡化。鄰近的中韓等國也採用公曆紀年,同時保留了農曆,延續了春節習俗。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日式新年的慶祝方式逐漸成型。
日式新年是將原來的春節挪到了公曆新年,如今在1月1日過新年已成為日本人的共識,農曆春節被稱為“春節祭”,除了在和歌山、沖繩等縣的部分地區和華人居住區外,已難覓蹤跡。
▲春節祭
每年公曆12月26號左右,日本的年味開始顯現。剛剛撤下聖誕裝扮的商店立刻擺上了日本新年的彩裝,家家戶戶也忙碌起來,人們會在門口掛起“注連繩”驅除災禍,家中準備年糕、橘子擺成的鏡餅。
門口兩側安放門松,或者是將松枝懸掛在門前。這一習俗是唐朝時傳入日本的,而“松”在日語中與“侍”相近,日本人藉此祈求神靈庇護自己的家族。
▲門松
日語中“九”與“苦”發音相似,這天人們選擇放過29日,在12月30日一口氣完成新年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12月31日被稱為“大晦日”,類似於中國的除夕。在這天晚上日本人也會“守歲”,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收看一年一度的“紅白歌會”(始於1951年,功能類似於中國春晚),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紅白歌會
新年之際,長輩們會給晚輩們包“年玉”,類似於中國的壓歲錢,日本不少地方還保留著過新年飲屠蘇酒的習俗。
日本人的年夜飯有蔬菜和魚蝦合煮的年糕湯,更少不了一碗蕎麥麵。這種習俗起源於德川幕府時期,細長的蕎麥麵象徵著長壽,美好生活如同麵條一樣綿長。且蕎麥麵易斷,寓意和苦惱的過往說再見。
▲年越蕎麥麵
12點過後,人們會彙集到附近的寺院和神社“初詣”,即新年的初次參拜。人們彙集起來,敲響寺院裡的座座梵鍾,祈禱新的一年平安幸福。諸如東京的淺草寺、京都的東本願寺等大型寺院會排起一眼望不到頭的隊伍。
日本在公曆1月1日過年,這天在中國被稱作元旦,但在日本卻發揮著大年初一的作用。人們在寺院中捐出香火錢,供奉七福神。
▲撞鐘人
春節與日本結緣千年,中國曆書被日本從862年一直使用到1685年。使用兩個世紀的本土曆法後,日本在1873年廢止了農曆。但農曆備註仍保留了約40年,傳統的新年習俗也保留下來,只是被挪到了公曆新年這天。
中日兩國過新年的日期因為曆法的不同而交錯,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卻是一致的。喜慶的節日氛圍下,充滿了人們對未來的無盡希望。
▲祈願新年美好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