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經濟發展之基、富民之源。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使命要求,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兩化深度融合”的重大舉措。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需要深入研究如何精準找好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緊扣產業鏈現代化
新冠肺炎疫情讓各國重新審視全球化產業鏈及其治理框架,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結構進一步重組,全球產業鏈越發呈現出區域化和分散化趨勢。目前,我國製造業形成現代化產業鏈迎來了戰略視窗期,這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良機。
構建適應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創新技術鏈,促進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大資料、5G等技術與製造業交叉融合,以科技創新加速優勢製造產業鏈數字化、網路化、 智慧化、綠色化升級。一是圍繞產業技術改造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建立製造業技術攻關制,鼓勵企事業單位向製造業領域提供高質量的科技供給。二是組建一批“5G+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合體,聚焦垂直行業共性應用場景,培育“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標杆示範。建立商業聯盟生態,面向垂直行業和具體園區的需求開展產業鏈協同創新。建立“5G+工業網際網路”高階技術產品團體標準,培育成熟商業模式。三是創新產業數字化轉型方式方法。支援具有產業鏈供應鏈帶動能力的核心企業打造產業轉型升級“資料中臺”,以資訊流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協同聯動,構建“裝置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數字化—產業鏈數字化—數字化生態”的典型範式。四是構建社會協同創新組織網路,打造一批科技經濟融合示範“樣板間”。
錨定產業園區轉型
從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經濟發達省份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經驗看,依託產業園區轉型,進而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是重要經驗。
發達地區在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中,無論是科技創新、企業培育,還是政策扶持、改革試驗等,始終將生產力佈局和政策紅利的著力點落到產業園區這個基本區域單元上。多年如一日地集中大部分資源、要素和政策紅利投入到產業園區中,而非行業領域層面。要高度重視依託產業園區轉型來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以產業園區為政策落地單元的一攬子改革創新,為企業營造出發展環境。
要有跨區佈局觀念,在現有產業園區中依託既定產業優勢,謀劃打造“錨定轉型升級”的專屬地域。以區域產業鏈大協同的視角,努力提升園區內和園區之間的產業關聯度。一是大膽轉型、加快整合、最佳化佈局。要圍繞產業鏈協同發展這條主線,從內外同時著力最佳化區域產業鏈佈局,推動園區系統性重構、創新性變革,加快區域產業鏈的重構。二是加快園區改革的深度,大力推動管理體制、執行機制創新,形成一批專注於產業鏈協同的“專精特新”區域。三是實施園區“產業鏈生態圈建設行動計劃”。“產業鏈生態圈”是產業鏈發展的核心與關鍵,是產業鏈各類市場主體、創新主體、要素主體、功能設施、運營環境的有機融合。圍繞園區產業鏈構建的整體要求,精準編制區域重點產業生態圈規劃和實施方案,最佳化重點產業鏈生態圈。
把握新舊動能轉換節奏
一些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表明,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在下決心去產能、調結構的同時,更加註重借力育新機、開新局,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產業高質量發展韌性。
比如,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陸續提出並實施了“263”專項行動、“1+3”重點功能區戰略以及江淮生態經濟區與生態大走廊等戰略部署,整治太湖流域汙染型企業。雖然部分地區短時間因製造業結構調整而帶來的經濟增幅有限,但江蘇充分發揮園區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長板”優勢,很快因勢利導發展起節能環保製造業和節能環保服務業叢集,創辦了國家級節能環保主題產業園。這些新型綠色產業不僅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目標,也順利實現了該區域內製造業轉型升級。又如,浙江在下大功夫抓“五水共治”的時期,也調整和優化了部分小化工、小印染、小皮革等作坊式企業的佈局。浙江不僅首創 “河長制”“湖長制”強化水汙染治理,為全國水汙染治理提供了藍本,也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踐探索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發展出較大規模的生態產業群體。
打造縣域特色製造業
縣域製造業既是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也是新時代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縣域製造業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除了要對現有城市制造業予以高度關注以外,還要著力推進縣域製造業升級最佳化,走數字化轉型、品質化轉型和叢集化轉型之路。
一是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重點推進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平。啟動縣域製造業智慧化技術改造行動,總結國內外智慧化技改經驗,鼓勵新增工業機器人,建設一批縣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認定一批縣域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平臺)、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試點示範企業。
二是加快推進品質化轉型。重點推進“標準化+”、深化“品牌+”,加強優質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探索啟動縣域製造業標準化改造提升區域試點,推進“對標重點產品、對標優秀企業、對標新型標準”為主的對標達標行動。
三是加快推進叢集化轉型。重點培育優質企業,提升叢集創新能力,探索建立縣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及重點企業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依託國家級、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叢集,出臺製造業領域培育“隱形冠軍”政策措施,組織編制培育縣域製造業叢集行動計劃,支撐製造業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
總之,我國製造業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在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的大背景下,著力加快推動我國製造業提質增效的任務日益緊迫。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不動搖,以促進技術變革、提升產業鏈條為核心,著力提升製造業核心創新力,促進製造業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整體躍升。
(作者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