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巴西央行宣佈加息,這是巴西自2021年3月以來的第八次加息,本次加息距離去年12月的加息只間隔了兩個月,加了150個基點後目前的基準利率為10.25%。
同樣是在2月3日,英國也宣佈了加息,英格蘭銀行(英國的央行)上一次加息是在去年12月,這意味著本次為連續加息,要知道英國上一次這麼做得追溯到18年前的2004年。
除了英國和巴西外,全球各國均進入了加息通道。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加息已箭在弦上,在2022年1月舉行的美聯儲議息會議上鮑威爾將美國加息的時間表又提前了,原本預計在5-6月,現在預期在3月。
更加誇張的是,部分激進的觀點認為美國在2022年可能加息7次,這個講法雖然有些不靠譜,但2022年美國加息3-5次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加息既為了“自保”又為了“防外”
為什麼全球各國的央行都在加息呢?
加息是會抑制經濟發展的,不到非不得已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收縮貨幣政策,目前可能確實到了這個時刻。
(1)加息能夠抑制通脹
通脹的直接結果是物價上漲,在人們的收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物價連續、大幅度上漲將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美國的通脹就不說了,創造了40年以來的記錄;英國的通脹預期為7.25%,巴西通脹超過10%。
加息後人們更願意把錢存在銀行、融資成本增加使得投資慾望降低,兩者均會導致市場上流動資金減少,物價趨於平穩。
因此,要保住國內的物價唯有加息一條路。
(2)加息能守住部分“外資”
美國一加息,全球金融市場抖三抖。
2022年最能確定的事件是美聯儲加息,這隻黑天鵝會毫無懸念地降臨世間,美國加息意味著美元資產的投資價值上升,全球各國的熱錢將拋棄當地資產迴流美國,外資離場的最直接影響是各國金融市場出現崩盤式下跌。
其中的邏輯並不複雜,美元類資產的投資收益會因加息而提升,資本用腳投票迴歸美國投資美元類資產。
其它國家想要完全規避資本外流帶來的不利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誰讓美元的實力過於強大,能做的只是在有限範圍內儘量減少資本外流的數量。
提前加息讓資本發現留在本國也能獲取高額收益,這雖不是上策但好過什麼都不做,“防外”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2021年年底以來中國已多次降息
去年12月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開始與全球主要國家不同了。
2021年12月6日央行宣佈從當月15日起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12月20日宣佈一年期LPR為3.8%,降息0.05%。
這只是一個開始,2022年1月央行的降息動作更大。
先是在1月月中降低了MLF的中標利率,隨後在1月20日宣佈新的五年期LPR為4.6%,相比之前下降0.1%;一年期LPR為3.7%,連續第二個月下降且這次下降的幅度更大,達到了0.1%。
要知道,LPR可是快2年沒有調整過了,即使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也不曾發生。
我們為何敢“逆世界潮流”
主流經濟體都在加息,咱們卻在降息,底氣何在,難道我們就不怕通脹和資本外流嗎?
先來看看中國的通脹情況。
我截取了2021年5月至12月的國內物價變化資料,CPI同比漲幅沒有一個月超過2.5%,最近的2021年12月(2022年1月年後才會公佈)為1.5%,遠遠低於全球各國平均水平。
中國的CPI能夠保持平穩主要是最近幾個月豬肉的價格出現了下滑所致。
另外一個方面,近十年來人們覺得CPI沒能反映真實的物價情況,這主要是由於CPI沒把房價統計在內,去年開始國內房價上漲的勢頭得到了遏制,房價穩了,物價再波動也影響不到哪去。
因此,國內物價相對平穩,中國不需要透過加息“自保”。
防止外資大規模流出方面更不用擔心。
我們的金融體系本來就不是完全開放的,資本性專案採取的是審批制,外資不是想來中國投資就能來的。
以證券投資領域為例,能夠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的外資無非兩種,一是QFFII、二是透過港股通進入的北向資金,這兩類外資的數量其實不多,甚至連額度都沒有用足。
換言之,美國加息可能導致的資本外流數量有限,畢竟中國資本市場本來就沒有多少外資,資本管制讓中國金融市場受美國加息的影響沒那麼明顯。
“自保”和“防外”需求不大,這是中國能夠採取獨立於其它國家貨幣政策的底氣,別人要加息,我們可以不加,甚至還能降息,採取穩中有降的貨幣政策。
降息不代表股市和樓市將迎來徹底反轉
說到這可能有的朋友開始興奮了,2022年咱們不加息還要降息,那麼股市和樓市是不是能夠得到更多的資金呵護呈現上漲態勢呢?
不得不給大家澆一盆涼水,我覺得不太可能。
咱們的放水主要是放給實體經濟的,讓製造業企業、中小企業能夠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援,拿到更多的銀行貸款(降準)、融資成本更低(降息),而不是刺激股市或者樓市。
希望各位投資者冷靜一點,不要過度解讀國家政策,2022年持幣等待機會是最佳策略。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互動留言,也可關注、點贊@王五說財 您的支援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