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說起一件令她和母親都鬱悶的事。表哥一家和她媽媽約好飯局。可是等母親到飯店的時候已經吃得七七八八了,表哥說是因為姥姥血糖低,先開席了。讓母親加菜,母親推辭了,潦草吃了幾口就散了。
朋友並沒有去席間,媽媽回來之後因為提前開席的事“絮叨”很久,各種不滿和委屈。聽得朋友也氣不打一出來。
跟我聊起這檔子事,我不由得想到為什麼朋友是一個下意識會委屈自己的人,媽媽的行為方式一定會被效仿。
首先,沒有必要把沒等你開席定義為“你不重要,沒人尊重你”,可能從禮數和母親的標準,會將等人齊了開席是尊重的表達。但不能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不是所有人的三觀,行為標準都是一致的。
反過來,因為別人不一樣致使自己受傷就更沒有必要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非常重要,不被周圍影響,不輕易內卷受傷。
就這件事想想,老人家肯定要照顧,也不能只點一道菜給姥姥將就著,一旦上了菜肯定是趁熱乎大家趕緊吃。或者表哥一家想的是等母親到了可以再加菜。
可是母親因為賭氣或是遵守自己的禮節沒有加菜,事後又覺得各種委屈。跟身邊人敘述,親人只能是傾聽,作為女兒因為出世標準同一,也感同身受。
一個人沒有能力處理好的情緒變成一堆人的不愉快。因此,我們遇到事情要從多個角度思考,理解。更要教會我們的孩子不要鑽牛角尖,不受傷才會有強大的心理能量面對人生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