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弦 2021-11-19
劉慈欣說人類的未來必將在星辰大海和虛擬世界,但如果選擇虛擬世界則意味著內卷. 元宇宙做為虛擬世界的新概念誕生以來,很多人認為元宇宙的未來不見得比星晨大海差,而且實現難度也很大,要搞清楚大腦、意識的物理機制,要大搞腦機介面、意識永生.
那麼,如何認識這兩種觀點呢?
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出發,生命體特別是人類(智人),要維持自身的存在必須持續不斷地從外界獲取能量,以及信息(熵的概念也用於資訊理論).能量和資訊是人類文明存在和發展的最基礎元素.
開拓星晨大海,意味著更多的能源、更多的資訊,是開拓人類的新邊疆;而元宇宙做為虛擬世界,固然可以產生更多的資訊,但其能量來源依然是我們腳下的地球,元宇宙的發達頂多是對現有能量資源的更充分開發和利用,這就是大劉說內卷的原因所在.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能量可以做為資訊的載體,能量經過生命體可以轉化為意識-資訊,但是資訊能否轉化為能量呢?現在看是做不到的.那麼元宇宙再發達也不能產生新的能量,這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會產生阻礙.
歷史上,人類始終面臨著如何開拓新邊疆的問題.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始終處於馬爾薩斯陷阱的陰影之中,而西方從大航海時代走向全球殖民,源源不斷獲得新的土地、礦產原料、人力以及資本,從而步入繁榮的資本主義文明.美國是另外一個明顯的例子-透過開拓新邊疆而迅速發展成為強國.另一個反例是中國由於保守自閉而始終處於王朝復興-崩潰迴圈中.
從哲學角度看,星辰大海和元宇宙之爭本質上也可以看作是物質、意識的第一性之爭.但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此外,還有傳言指出扎克伯格的元宇宙無非是其壟斷髮行數字貨幣的陰謀.
概言之,人類的新邊疆應該是星辰大海,而不是元宇宙的虛擬世界.
一個自然的推論是,就國家而言一帶一路計劃是偉大正確的,就地球文明而言馬斯克的火星計劃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