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底大一級壓死人,這個老法師口中的「金科玉律」,在智慧手機上似乎已經失效。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不同「相機」所搭載不同尺寸的感測器尺寸. 圖片來自:henrys.com

智慧手機攝像頭的「底」雖然逐步變大,但仍然沒能邁過一英寸的門檻,也就是說在物理引數上手機仍然不及入門定位的黑卡。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索尼 RX100 黑卡 vs 小米 11 Ultra. 圖片來自:dpreview

即使是在釋出會上與索尼黑卡過招,主打「影像」的小米 11 Ultra,主攝三星 GN2 1/1.12 英寸的物理尺寸也與 1 英寸還有些許差距。

而小米 12 上那枚與索尼定製的 IMX707 尺寸也不過是 1/1.28 英寸,同期的 iQOO 9 Pro 主攝 GN5 尺寸為 1/1.57 英寸,真我 GT2 Pro 主攝 IMX766 尺寸為 1/1.56 英寸。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採用 IMX766 主攝的真我 GT2 Pro.

這麼一看,以 CMOS 物理尺寸為標準,第一波驍龍 8 Gen1 的新機裡,小米 12、12 Pro 依舊是那個最喜歡堆料的產品。CMOS 尺寸的大小也不再是衡量手機影像系統的主要標準。

這麼說來,似乎「超大底」主攝像頭的追求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底大一級壓死人指的是什麼?

或者說,大底到底能帶來什麼優勢?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簡單來說, 更大的感測器會獲得更純淨的照片,更好的暗光效能,以及更好的「虛化」。

小尺寸感測器想要獲得相同的結果,需要以更低的 ISO、更長的快門時間以及更大的光圈。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大」有大的煩惱,「小」有小的優勢. 圖片來自:dpreview

以成像的結果來說,大尺寸感測器有著碾壓級別的優勢,但也付出了代價。

為了容納更大的感測器尺寸,相機和鏡頭的體積也成倍增長。為了讓光線均勻的鋪滿在感測器上,複雜的光學設計會讓鏡頭的重量成倍的提升。並且隨之提升的還有成本,也就是金錢。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全畫幅系統與 M43 系統體積的直觀對比. 圖片來自:wildernessshots

而小尺寸感測器就恰好相反,體積、重量、成本也隨之降低。

不嚴謹的說,感測器尺寸與成像質量成正比,也與體積重量和價格成正比。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他們之間總會有個「甜點」位,於相機系統中,全畫幅是,而在智慧手機上,各個廠商努力達到的一英寸或許會是。

直到「計算攝影」的出現。

「計算攝影」的破局

無論是相機還是智慧手機,成像原理無非就是鏡頭控制光線進入 CMOS,CMOS 進行光電轉化,再由影象感測器還原為影象。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以上述過程來看,手機沒有任何贏過相機的可能性,除非「劍走偏鋒」。

相對於相機強工具屬性,智慧手機其實更偏向「結果」,普羅大眾用手機更多的是隨手記錄,很少去進行後期潤色,注重的是「一錘子買賣」。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iPhone 13 Pro vs Pixel 6 Pro. 圖片來自:cnet

隨著手機 SoC 中 AI 算力的崛起,手機拍照從簡單的 HDR、夜景多幀合成,逐步發展到現在實時 HDR、大光圈模擬,以及複雜的「夜景」模式。

透過 AI 算力的大幅提升,以及不同影象演算法的精細化匹配,智慧手機成像的過程也不再傳統,而是加入了許多「計算」的成分。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以往用相機拍攝時,往往需要提前對拍攝專案進行計劃和取捨,也催生了陽光十六法則等一些古典經驗。

而智慧手機生來就需是「萬金油」,任何場景、主體、光線都需要應對自如。傳統的採集、處理和還原的記錄過程並不適合手機的影像系統,經過一遍 AI 的計算調教再輸出,更符合手機使用者們想要的結果。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隨著計算攝影漸漸成為主流,攝像頭的硬體規格也不再是唯一影像力的衡量標準。影像力逐步成為一種綜合實力的展現,既包括更優秀的硬體,也要有更好的 AI 演算法。

SoC 中更強大的 ISP 和 AI 效能也與 CMOS、鏡頭一同影響著手機的影像力。

自研晶片的崛起

無論是蘋果的 A 系晶片,還是高通的 8 系晶片,近來的更新迭代中,相對於 CPU、GPU 效能的跬步提升,無論是核心數還是電晶體數,神經計算引擎卻有著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提升。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每秒可執行運算 15.8 萬億次 AI 計算的 A15. 圖片來自:Apple

而這些提升被運用在產品的各方各面,基於機器深度學習的計算攝影便是其中一大項。

縱使 SoC 上的 AI 算力已經大幅提升,但它依然是個通用方案,不同平臺間的影象個性化呈現以及計算攝影效果的表現差異不大。

對於現在不斷追求差異化的手機廠商來說,這遠遠不夠,於是手機中為了影像差異化而設定的「額外」晶片已經十分常見。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內建 vivo V1 自研 ISP 的 vivo X70 Pro+.

如小米 MIX FOLD 上的澎湃 C1、vivo X70 系列中的 V1,以及即將在 Find X5 系列上出現的馬里亞納 X 晶片,都是為了在影像上有著自己的特色。

記得在體驗 vivo X70 Pro+ 時,獨特的影調以及極強的暗光效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對影象進行逐幀「計算」時,額外晶片的能效比要更勝一些,還有省電的功效。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寄予厚望的 OPPO 自研 NPU 馬里亞納 X. 圖片來自:OPPO

OPPO 的馬里亞納 X 晶片解決的也是對影象更強的算力和高能效比。

隨著晶片算力的提升,演算法的完善,以手機影像最終的效果來說,計算攝影、機器深度學習、AI 演算法會為普通使用者帶來較為明顯的變化。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內建一英寸影象感測器的索尼 Xperia Pro-I. 圖片來自:Petapixel

而從 1/2.8 英寸提升到 1/1.12 英寸,甚至提升到 1 英寸,在手機拍攝的很多場景中,不仔細對比,很難察覺到變化。

倘若換個參照系的話,採用相同規格的鏡頭同一場景下,全畫幅相機和 APS-C 畫幅相機所得的照片對於普通人來說也很難一眼分辨出區別。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所謂的「攝影最重要就是後面那個頭」大概也是如此的意思。

獨立、自研的 ISP 晶片(或者影象 NPU),或者說計算攝影解決的就是「後面那個頭」的問題。

在這個 AI 大行其道的當下,傳統的硬體規格更接近一道菜的「原材料」,而計算攝影更像是會做五大菜系的廚師,會根據時令、心情進行烹飪。重要性不言而喻。

都想掌握核心科技

去年,搭載 M1 Pro、M1 Max 自研晶片的新 MacBook Pro 正式亮相,Google Pixel 6 Pro 也搭載了「自研」的 Tensor 晶片,而 vivo V1、澎湃 P1、馬里亞納 X 也讓 vivo、小米、OPPO 初涉造芯。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Google Tensor.

「造芯」運動已經成為 2021 年內消費電子業的主旋律。

蘋果的 M 系晶片以高能效比聞名,並且與硬體有著很好的契合,與其他產品構成了生態壁壘。而 Pixel 6 Pro 的 Tensor 也與 Android 12 有著一定程度上的關聯,但還未構成壁壘。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Google 所定製的 Tensor,結合 Android 12,讓 Pixel 6 系列成為「最聰明的 Pixel 手機」.

再到國產廠商們的定製 ISP、NPU,晶片雖小,但足以為影像帶來一定的優勢,甚至也不排除最後形成品牌們的壁壘。

從攝像頭出現在手機上開始,它的發展與傳統影像廠商如出一轍,更大的底、更高的畫素、更大的光圈一直是主旋律,為此不惜攝像頭凸起,佔去機內相當的空間。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搭載一英寸影象感測器的 Leitz Phone 1 . 圖片來自:leica

但隨著越來越接近上限,邊際效應愈發明顯,成像效果的提升也不再顯著。

直到「計算攝影」以及自研 ISP 晶片的出現,徹底扭轉了手機影像的發展方向,由演算法、機器學習引導的計算攝影正成為主戰場。

為什麼 Android 們的相機不願用大底了?| 硬哲學

▲ 小米 11 Ultra、Leitz Phone 1、iPhone 12 Pro Max. 圖片來自:XDA

有著更大體積、成本的大底感測器已經不再是手機廠商們的首選,反而更青睞於對感測器的「調教」,也就是基於成熟硬體的演算法最佳化,和運用獨立影象晶片(ISP、NPU)打造獨特的影像壁壘上來。

可以預見的是,在物理光學規律沒有被打破的情況下,未來幾年在新機發布時,影像的重點會圍繞 AI 計算、機器學習、獨特影調、極速對焦等「計算」上來,感測器的尺寸、型號會越來越式微。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2-02-09

相關文章

既然人類在不斷進化,一億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既然人類在不斷進化,一億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類文明也就數千年,10萬年前我們才剛剛進化成智人,100萬年前我們還是猿人,1000萬年前我們和猩猩還是一家,5000萬年前我們才剛剛進化成靈長類,1億年前哺乳動物還極其的原始,3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 ...

人類是否可以永生?實現永生的幾種方式

人類是否可以永生?實現永生的幾種方式
自古以來,長命不死一直是歷代君王追求的目標,誰都希望自己可以永葆青春,不用忍受死亡帶來的恐懼,人類對永生的迷戀至少可以追溯公元前6000年的古埃及時代,有人透過鍊金術的神奇原理來尋找永生的可能,但無一 ...

法老科學家在寮國發現迄今為止和新冠病毒最接近的冠狀病毒,同樣具有感染人類細胞的潛力

法老科學家在寮國發現迄今為止和新冠病毒最接近的冠狀病毒,同樣具有感染人類細胞的潛力
北京時間9月18日,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Research Square>上的一篇最新研究中,來自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寮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寮國北部石灰岩喀斯特的洞穴中發現的蝙蝠攜帶與SARS- ...

人類的起源(一)

人類的起源(一)
研究人類起源是當今生物科學中的重大課題之一.由於化石及其他資料的不充分以及不同學者對現有的證據持有不同的假設,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類學家能講清人類史前時代的每一個細節.然而,關於人類史前時代 ...

《人類簡史》知識漫畫,讓孩子享受歷史,收穫領先思維

《人類簡史》知識漫畫,讓孩子享受歷史,收穫領先思維
無論我們大人還是小孩兒都可以感知到,今年發生了太多不可預測的事情.相信你們應該和我一樣,都在思考,要如何應對這個世界諸多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 更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教育孩子,讓他們在變幻莫 ...

假如人類考古發現了雷姆利亞文明和亞特蘭蒂斯文明

假如人類考古發現了雷姆利亞文明和亞特蘭蒂斯文明
相信對考古感興趣的朋友都會有意無意的看到一些超出自己認知的一些東西,比如杜利巴石碟,喀納斯線條,腳踩三葉蟲化石,和一個無解的精密儀器等等! 今天我們說的不是這些未解的東西,而是假如人類考古發現了亞特蘭 ...

神威翔知道了蓋塔的真相 決定向人類宣戰徹底消滅蓋塔

神威翔知道了蓋塔的真相 決定向人類宣戰徹底消滅蓋塔
這次的七月新動畫還不錯,居然有#蓋塔#系列,機戰動畫自然是要好好看一下的,我們來看看這第十二集有些什麼內容吧.看來這集還結束不了,估計還得再來一集. 這集的敘事有些亂,我就按照我理解來聊吧,先說流拓馬 ...

人類的最原始祖先是誰?它從哪裡來,又來自哪個具體年代?

人類的最原始祖先是誰?它從哪裡來,又來自哪個具體年代?
人?究竟從哪裡來? 人?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 人?為什麼會來到地球上,並且在這片蔚藍色的星球上,繁衍生息? 人?古往今來?隨著時間的進化,一步一步從複雜,再到簡單?從古老大地,再到森林深處,走向陸地. ...

人類語言起源的標準化解讀
人類真是個很奇怪的物種.進化到現在,人類號稱是現今地球上的主宰.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懂人.但是有趣的是,人類一路走來,不知道是記性不好,還是啥原因,居然連自己是如何來的?我們為什麼和其他動物不 ...

「研究」基因研究探索人類懷孕的獨特之處

「研究」基因研究探索人類懷孕的獨特之處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Ashley 導讀:懷孕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事情之一,人類懷孕與其他動物懷孕相比更是與眾不同.研究所發現的基因表達變化可能有助於不良妊娠結局的診斷和干預措施 ...

空調的未來是AI空氣?COLMO AirNEXT空氣主機給出答案

空調的未來是AI空氣?COLMO AirNEXT空氣主機給出答案
入駐新家,解決窗明几淨下的室內空氣汙染問題,如今已成為所有家庭需要直面的首要難題.尤其是PM2.5.甲醛.異味等健康"隱形殺手"不容小覷.如今,這一系列難題被"迎刃而解& ...

英國UKRI資助樹木適應性研究助力淨零目標實現

英國UKRI資助樹木適應性研究助力淨零目標實現
2021年8月9日,英國研究與創新署(UKRI)宣佈資助1050萬英鎊支援6個研究團隊開發新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樹木和林地適應氣候變化.該批資助包含的6個專案旨在使英國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提高人們對樹 ...

河南發現3萬年前現代人頭骨!對中國人起源意義重大,究竟為何?

河南發現3萬年前現代人頭骨!對中國人起源意義重大,究竟為何?
9月27日訊息,據河南日報報道,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重要進展工作會上釋出舊石器考古重大發現.在河南魯山這個地方,在一處名為仙人洞的地方發現了距今3.2萬年古人 ...

智齒出現的時間點由什麼決定?

智齒出現的時間點由什麼決定?
6歲.12歲和18歲,這是大多數人長出三顆大臼齒時的年齡. 圓形進化樹顯示了幼年(內環)和成年(外環)靈長類動物的頭骨生長和相關咀嚼器官的變化. 6歲.12歲和18歲,這是大多數人長出三顆大臼齒(第三 ...

動物唱歌嗎?
許多靈長類動物都能唱歌.有些長臂猿甚至能唱二重唱. 兩隻動物互相甜美地歌唱,交換一系列的顫音.唧唧聲和唧唧聲.如果你閉上眼睛仔細聽,你可能會相信你聽到了兩隻鳥.但你錯了.事實上,這是阿爾斯頓的一對會唱 ...

修復牙齒“顧前不顧後”?專家告誡:後牙才是健康與美的根本
作者:衣曉峰 李鑫陽 "面子工程"要不得 在口腔門診中,絕大多數來看牙醫的人都十分注重"面子工程",認為"門臉"最重要,如果前後牙同時受損或 ...

錢學森之問:基礎教育的問題,還是高等教育出了問題?
在基礎教育界,有一個調侃式說法:清華北大的孩子,是生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可以說,"錢學森之問"是橫亙在中國教育面 ...

跟著主人,狗狗們越來越適應喝牛奶的日子了

跟著主人,狗狗們越來越適應喝牛奶的日子了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柳延虎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 所謂南甜北鹹,東辣西酸,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紛繁世界中,不同地域的人飲食習慣各不相同.與人類同吃同住的狗 ...

還未爬到食物鏈頂端,但章魚的智力已高到“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步”

還未爬到食物鏈頂端,但章魚的智力已高到“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步”
在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上,居住著數量眾多的生物.人類是這些生物中的一種,但也是"萬物之靈",比其他的動物擁有更多的智慧,因此才能夠建立起如今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一些人認為,動物相對於 ...

為了月供,認真“搞錢”

為了月供,認真“搞錢”
今年房企的日子艱難,購房者的日子也不好過,尤其是前幾年高價.高槓杆上車的! 高月供,在下行的市場下,顯然更傷了. 01 工資四五千,月供七八千 上個月的某天晚上,花兒姐在樓下小賣部買醬油,看見一個身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