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熟知的歷史人物中,關羽一定是大部分人喜聞樂見的一位。
在《三國演義》裡,關羽是“五虎上將”之首,武力冠絕天下,勇猛無比,義字當先。
從桃園三結義開始,關羽隨著劉備征討天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關羽“溫酒斬華雄”,並與劉備張飛兩位兄弟聯起手來“三英戰呂布”,美名天下揚。
後來劉備戰敗,關羽失手被曹操擒獲,面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勢,關羽沒有屈服,更沒有投降。
曹操愛惜關羽的才能,沒有殺他,造就了後來曹操袁紹大戰時,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精彩場面。
之後關羽認為報了曹操之恩,執意離開,迴歸劉備身邊,等到曹操敗走華容道時,關羽本可斬下曹操首級,立不世之功,但是念在曹操對自己不錯,關羽還是放了曹操一條生路。
這一樁樁一件件傳奇往事,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即便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故事,但關羽的仁義已經因此深入人心,雖為杜撰卻影響深遠,可入史書。
而歷史上真實的關羽,也確實得到了當時幾乎所有人的讚美,其仁義與《三國演義》的故事不相上下。
可惜的是,由於關羽過於自負,敗走麥城之後被孫權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為了紀念關羽生前的義薄雲天,在關羽死後,魏國、蜀國、吳國都為關羽建了墓。
一位名將,三處墓地,這引起了後世不少人的關注。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吳國為關羽建的墓,不僅規格極高,而且近代的挖掘表明其被盜墓賊盜過,專家學者還透過盜墓賊留下的盜洞,才發現了一件隱藏千年的秘密。
而這秘密,至今未能破解。
關羽兵敗被殺,魏蜀吳三地建三墓
公元219年,曹操帶著漢獻帝在許昌,看到關羽的軍隊靠近,認為關羽軍力強盛不可阻擋,本想遷都,曹操的手下勸曹操:
與其遷都,不如用計策使劉備和孫權兩勢力相鬥,曹操可坐收漁翁之利。
在這樣的建議下,曹操做出了一個重要選擇,他派人與孫權聯絡,答應把江南交給孫權,以此作為條件,讓孫權進攻關羽。
當時孫權與劉備本是共同抵抗曹操的關係,但孫劉聯盟之間有著不小的裂痕,孫權也擔心關羽一旦取勝,孫劉之間的勢力平衡將被打破。
因此孫權答應了曹操的請求,派人進攻關羽。
關羽猝不及防之下遭到了手下的背叛,敗走麥城,最終死於孫權旗下馬忠的手中。
處決關羽的決定,是孫權親自下達的,可是在關羽被處死之後,孫權卻感到十分為難。
一方面,孫權為得到了江南之地、除去了關羽之患,而感到萬分驚喜。
但另一方面,孫權知道劉備勢力跟關羽有同生共死之義,關羽一死,劉備必然與自己不共戴天。
當時孫權還沒有準備好面對劉備的大軍征討,情急之下,孫權想出了一招禍水東引,他把被斬掉的關羽頭顱送到了曹操手中。
孫權此舉,名義上是想昭告天下,自己進攻關羽並殺死關羽的行為,完全是由曹操指使的。
這樣一來,劉備的仇恨就會被引導到曹操那邊。
與此同時,孫權把沒有了頭顱的關羽身體,按照諸侯的禮儀標準安葬於當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王冢”。
但曹操看透了孫權的想法,做出了合理的應對:
孫權既然按照諸侯禮儀安葬關羽遺體,曹操也學孫權一樣,按照諸侯禮在洛陽安葬了關羽的頭顱。
不僅如此,曹操還追贈關羽為“荊王”,用沉香木刻成了關羽的身軀,讓關羽的頭顱不至於獨自下葬。
曹操和孫權各自處理了自己手中的關羽遺體,遠在蜀中的劉備憤恨難當,自己的二弟死於非命,屍首卻無一送到自己手上來。
萬般無奈之下,劉備只好在蜀中替關羽建了衣冠冢,替關羽招魂。
這樣一來,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在關羽死後,魏蜀吳三地竟然有了三座關羽墓,讓人不禁感嘆關羽的影響力和命運多舛。
當時就已經有人說出關羽“頭枕洛陽,身歸當陽”的名言。
一代名將落得如此身首異處的下場,固然有曹操計謀和孫權陰狠的緣故,更加重要的還是關羽在大義不屈的前提下,不注重日常生活中與戰友們溝通感情。
關羽看不起士大夫,也厭惡孫權,孫權曾經希望跟關羽結成兒女親家,關羽因為自己個人的好惡,不僅侮辱了來使,拒絕了結親,還侮辱了孫權的臉面。
關羽手下的文人士官負責糧草供應,因為關羽一貫以來與士大夫不合而消極怠工。
關羽知道之後不僅不加安撫,而且還放下狠話,說回到蜀國之後要嚴厲懲治。
這導致了關羽手下計程車大夫進一步不盡忠職守,甚至做出了與孫權勾結、背叛關羽的行為。
這一系列元素加起來,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處死的悲劇,實在是可悲可嘆。
現如今,距離關羽死去已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時間,關羽的三座墓也各有不同的發展。
其中,位於湖北當陽的關羽墓,也就是孫權所修建的那座關陵,在關羽死後的歷朝歷代都被朝廷加固、朝拜過。
到了近代,甚至有專家在這座關羽墓周圍發現了盜洞。
關羽墓突現盜洞,專家發現懸空棺
孫權下葬關羽遺體的時候,雖然是按照諸侯的禮儀進行儀式,但儀式結束之後留給關羽的墓,並不是什麼特別華麗的大墓。
畢竟關羽在孫權勢力看來也是敵人,諸侯之禮只是為了給劉備看,沒有必要太過耗費國力、勞民傷財。
因此,在關羽之死的問題解決之後,當陽的關羽墓就只是一個小小的土墳。
直到三國時代結束,時間來到了隋唐時期,歷代帝王才開始為關羽的當陽墓進行修繕。
1183年,南宋皇帝下令在關羽墓前修築祭亭;到了元朝,修建了墓門墓道;明朝時,皇帝下令為關羽修建廟宇,在關羽墓周圍和上方建造了大批建築。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關羽墓正式被命名為“關陵”。
所謂“陵”,指的是“帝王的墳墓”。
關羽只是三國時期一介武將,連分割各地的諸侯都不是,卻能被明朝皇帝施以皇室禮儀,可見後代對其的尊崇。
而隨著關羽墓一代代的修建和完善,不少盜墓賊也開始盯上了這裡。
其實關羽身為武聖,又是民間尊稱的關公,即便是在宵小盜墓之輩心中,也有著不可侵犯的地位,按理說不該有盜墓賊敢盜關公之墓。
可是世人心態萬千,總有窮兇極惡的惡徒,願意在當年那個封建迷信的時代,冒著關公顯靈的危險,來到關陵附近,試圖挖掘其中的陪葬品。
據傳說,關羽的墓中不僅有生前陪他大戰四方的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的遺骨,甚至有人說,連不知所蹤的貂蟬也被埋入了關羽的陵墓裡。
就算這一切都拋開不談,人們也認為關羽的墓中一定充滿金銀財寶。
但是由於歷朝歷代對關陵的擴建,從來沒有盜墓賊能夠摸到關羽真正的墓穴。
絕大部分人都在關陵宏偉的建築群中,找到了一兩件值錢之物之後便逃之夭夭。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歷朝歷代都相當重視的關陵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作為重要的歷史文物保護了起來。
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一天,關羽墓的封土上突然出現了一個盜洞。
在此之前,關羽墓從來沒有被人盜挖過的記錄。
我國的歷史研究員和文物保護者也出於對關羽墓內部環境的不熟悉,而沒有選擇貿然挖掘墓穴,希望等到未來科技發達之後,可以有一個萬全之策,保證關羽墓的整體狀況不受損壞,以此為前提對其進行挖掘和考古。
可是,還沒來得及等到國家科技進步到那個程度,已經有急不可耐的盜墓賊盯上了這裡。
這次的盜墓賊跟以前歷朝歷代的盜墓賊完全不一樣。
或許20世紀60年代的民間普通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的土法盜墓先進太多,他們毫不費力就找到了關羽墓的真正所在,粗暴地打了一個盜洞,進入墓中。
發現這一現象之後,現場的文物保護者如臨大敵,他們立刻通知了有關部門,震驚了當時的中國歷史學界。
很快,大批歷史文物專家趕到了現場,帶著專業裝置開始進行勘察。
如果說此前為了保護關羽墓而沒有貿然開挖,那麼現在盜墓賊既然已經進去了,保護工作就應該立刻展開,把損失降低到最低。
經過緊急勘察之後,專家們驚訝地發現,關羽墓內部的結構似乎並不複雜,是磚石結構,面積也很小,不像此前人們想象中那樣難以挖掘。
於是眾人進行一番商討之後,決定立刻進入關羽墓,搶救還沒有被盜墓賊帶走的文物。
進入墓穴之後,眼前看到的一切震驚了工作人員。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被四根厚重鐵索牢牢吊在半空的棺槨,這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關羽的棺槨,竟然是懸空棺!
懸空棺之謎未破,各方爭論不休
懸空棺在古代王侯將相的墓中極少見到,至於尋常百姓,死後棺槨埋入地下,一般也不會有墓室。
既有享用墓室的身份地位,又以懸空棺的形式下葬,使棺槨不接觸地面。
這一般是皇家貴族所信任的道士、方士等等修道之人才會採用的下葬方式。
關羽是一代猛將,生前跟修道之人毫無瓜葛。
而在三國時期,無論是皇室成員還是官員將士,凡是被現代人考察過的墓,都沒有用懸空棺的方式下葬過,這就讓關羽的懸空棺變得十分離奇。
一時間,學界民間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孫權之所以使用懸空棺為關羽安葬,是因為殺死關羽的命令是孫權親自下達的。
關羽死前,孫權因為局勢所迫,以及懾於關羽的武力,不得不選擇了結這絕代猛將的性命。
但在關羽死後,孫權也清楚自己闖下大禍,關羽的仁義之名和勇武之力在魏蜀吳三方勢力中都有目共睹,其中不乏有對關羽仰慕之人。
甚至在關羽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有人開始初步對其人格進行神化。
孫權害怕關羽之死會引發各方勢力的暴力活動,才把關羽的頭送給了曹操。
然而這樣毀壞關羽屍體的行為,又讓孫權害怕關羽在天之靈會對自己不利。
於是,用懸空棺的方式將關羽的無頭遺體以修道之人的規格下葬,就可以順理成章成為孫權求得心安的做法。
也有人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從實際角度出發,認為孫權雖然殺死了關羽,卻仍折服於關羽的人格魅力。
在為局勢所迫不得不痛下殺手之後,孫權為了緩解自己的愧疚,以諸侯之禮安葬關羽,同時細心考慮下葬的方式。
當時的湖北地區十分潮溼,一旦到了雨水多的季節,當地經常會出現路面積水的現象。
孫權考慮到了這一點,為了不讓關羽的遺體有任何的損害,避免墓室因為潮溼進水危及關羽的棺槨,才用鐵鏈將關羽的棺槨懸在半空。
由於懸空棺的形式實在罕見,當地出土的文物和歷史記錄上也沒有任何與之有關的記載,專家們無法得出任何確切的結論。
這兩種猜測也只能是猜測,無法被證實,也無法被證偽。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考古專家們在進入關羽墓室之後,確實發現地上有很多水。
這些水或許是多年以前潮溼下雨所留下的積水,也有可能是在盜墓賊打了盜洞之後,順著盜洞流入墓穴中的雨水。
但無論如何,以懸空棺安葬關羽的方式,確實保護了關羽的遺體不被雨水侵蝕。
破解無頭之木後,陪葬品又成了謎
關羽被以懸空棺的形式下葬,這一訊息一經媒體報道,引發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特別是關陵周圍的居民,都以一種恍然大悟之後意味深長的態度對待這個新聞。
原來,關陵一直有一個跟關羽遺體有關的傳說。
這一傳說類似於神話,帶有些許封建迷信,可是其造成的影響在現實世界是人所共知、且所有人都親眼看見的——關陵周圍的樹木都沒有樹梢。
據說,當年關羽下葬之後,周圍的老百姓就經常聽到冤魂索命的聲音,在夜晚會有“還我頭來”的呼喊聲,經過附近得道高僧的化解,才漸漸消除了影響。
然而,夜晚的神秘呼喊聲不見了,關陵附近的樹林卻被產生了異常。
所有樹木都幾乎保持著大致相同的高度,每一根可能長高的樹梢樹杈都被雷劈掉了。
一年兩年倒還無所謂,但時間久了,歷朝歷代居住此地的百姓都目睹了這一奇異現象,認為這是沒有頭顱的關羽遺體在顯靈,讓周圍的樹木也跟他一樣變成無頭之木。
多年以來,這一奇妙現象都沒有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解答。
當人們得知,孫權把關羽的遺體放入懸空棺埋葬,便在心中對樹木無梢的現象蓋棺定論,認為這確實是在懸空棺裡修道有成的關公在顯聖。
不過,這種迷信的說法最終還是被澄清了,專家學者在挖掘關羽墓之後,也順便對關陵周圍的樹木進行了研究。
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專家們發現關陵附近樹木無梢,並不是因為什麼關公顯聖,而是因為當地處於雷擊區。
每當樹木長高超過一定限度,便成了雷擊區最顯眼的靶子,等到雷雨天氣變回被劈毀。
這完全是自然現象,跟關羽的懸空棺沒有任何聯絡。
或許在關羽下葬之前,當地的樹木也一直保持這一現象,只是由於沒有吸引眾人眼光的標誌性建築物,人們也從來不把這片樹林放在心上,自然也就沒有相關傳說。
除了懸空棺相關的研究之外,研究人員還對關羽墓室進行更加深入細緻的挖掘考究,希望找到傳說中與關羽一同下葬的陪葬品。
可惜的是,關羽真正的墓室與廣闊的關陵相比,顯得狹窄無比,一眼掃過就可以將其中細節全盤映入腦海。
不僅沒有傳說中的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馬骨,甚至連幾個像樣的陪葬品都沒有,與此前古籍中所記載的“諸侯之禮下葬”有極其明顯的差距。
現場有人懷疑,是否是挖下盜洞的盜墓賊偷走了所有的陪葬品。
但經過實際勘察之後,專家們認為沒有被盜的痕跡,盜墓賊進入關羽墓室後,看到的或許也只有一個懸空棺,沒有其他任何值錢之物。
至今,我們不知道關羽的陪葬品究竟有多少,甚至連有還是沒有都不太清楚。
究竟是歷史記載錯誤,還是孫權僅僅只對外宣稱“以諸侯之禮下葬”,而實際上只是草草了事?
這隻有那個年代的當事人自己心裡清楚了。
不過,關羽墓室中雖然一無所獲,整個關陵卻仍出土了不少古代文物。
絕大多數都是關羽死後,歷朝歷代修繕關陵時留下的,因此當陽關羽墓的歷史價值仍然極高。
1980年,出於保護關陵的考慮,我國決定重修關陵。
那個神秘的盜洞正式被專家學者進行了封閉處理,此後再也沒人能踏足關羽墓室一步。
而那個神秘的懸空棺,經過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認同,沒有把它從關羽墓室中取出來,而是不對其施加任何影響,任由其按照原樣懸空在墓室裡。
這既是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武聖關公的尊重,也是出於保留歷史文物最原始模樣和歷史價值的考慮。
埋葬關羽身體的關陵,為相關學者提供瞭如此巨大的資訊量,而埋葬關羽頭顱的洛陽“關林”,也跟關陵一樣,受到歷朝歷代皇帝的修繕,貢獻了歷史價值。
明朝萬曆十二年,皇帝擴建了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的關廟,使之佔地200多畝。
隨後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這是關羽被稱為“關聖”的出處。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洛陽的關廟被稱為“關林”,與當陽的“關陵”遙相呼應。
關陵的“陵”字,代表著皇帝的喪葬待遇,而關林的“林”字,代表著的則是聖人的喪葬待遇。
在此之前,只有孔子孔聖人的家族墓地被稱為“孔林”,關羽的墓地能被皇帝稱為“關林”,意味著在中國歷史認同中,關羽已經與孔子一道踏上了聖人之途。
近現代,關羽在國內國外得到了炎黃子孫的普遍認同,跟關陵和關林的宣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每年關羽的誕辰,關陵和關林都會舉行盛大的典禮,紀念關公的誕生,並表達對其仁義的景仰。
關羽墓所代表著的,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埋葬之處,而是凝聚了中華民族追求仁義道德的美好品質之所在,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