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15日,蘇聯最高統帥部頒佈了《大本營第一號命令》,這份令人眼花繚亂的命令其實沒有說太多事情,除去承認了戰況對蘇聯確實不利之外,就是提到了一連串的部隊縮編命令。
基幹的步兵師和重要的坦克師被大幅度縮小了紙面編制,兵力下降到了半數或是更多。規模更小的步兵旅和坦克旅也被搬了出來,古老的騎兵重新得到了重用,變成了蘇軍最寶貴的支援力量。
更有甚者,蘇聯乾脆把軍級單位也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指揮體系上更為扁平化的集團軍——師編制,當然這也讓集團軍的兵力僅能與德軍的一個軍級單位相當。可以說,這份命令在實際上減弱了蘇軍部隊的戰鬥力,各部隊的人員配置和武器裝備都遭到了大幅度的削減。如果從戰場角度來考慮,這不是在加強部隊的戰鬥力,而是不斷地削弱部隊的戰鬥力,會直接導致蘇軍本就低劣的戰鬥力進一步被削弱。
然而,這份命令的頒佈在實際上並沒有削減部隊的戰鬥力,命令頒佈後採取了更小編制的蘇軍在作戰能力上有了較大的提升,軍官們在指揮時也更為得心應手,甚至是補員速度都有了顯著的提升。毫不客氣地說,這種情況是非常反常的,不符合基於那些廣受認可的軍事理論而得出的答案。那麼,這種反常識的情況是怎樣出現的呢?
從事實角度來看,實際蘇軍的部隊編制從未達到過滿編。在戰爭爆發前蘇聯就採取了簡編師的制度以適應和平時期的防禦姿態,各軍區的步兵師、坦克師、摩托化步兵師、炮兵團和工兵團等單位都是不滿編狀態。
以步兵師為例子,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蘇聯每個步兵師僅有6000至8000人,一些組建時間晚,或是處於非熱點地帶的師乾脆只有4000人左右的兵力。
這些部隊在戰前沒有滿編,在戰爭爆發後就更沒有滿編的可能,也是蘇聯在戰爭初期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既然各步兵師大多沒有滿編,那麼蘇聯的新編制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問題,反而可能是加強了步兵師的戰鬥力。
畢竟,它起碼在紙面上讓蘇軍的步兵師維持在8000人至10000人的規模,損失慘重的步兵師會得到補充,不滿員的有機會得到補充。除去師屬炮兵力量僅有24門ZIS-3加農炮之外,基本不存在什麼問題。
坦克師也是同樣的道理,蘇軍的坦克師的紙面編制在和平時期過於臃腫,每個坦克師在紙面上應該擁有500餘輛坦克,幾乎是兩倍於德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
但實際情況是,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坦克師屬於鳳毛麟角,大多數都不能夠滿編。而不滿編的坦克師也情況不佳,比如說羅科索夫斯基的第9機械化軍就是例子,兩個坦克師加一起僅有200餘輛坦克,戰鬥力低到讓人髮指的地步。
有鑑於此,將新的坦克師削減坦克數量,使其坦克保有率降低到217輛坦克就是個非常合理的選擇,起碼可以讓部隊看起來整齊劃一。
那麼更小編制的步兵旅和坦克旅也是同一個道理,4000人的步兵旅和50輛坦克的坦克旅,在戰時需要的資源都很少,後勤要求少的同時也就帶來了更快調動速度,可以將其在某個程度上視為機動兵力使用,按照戰況將其投放到任意一個方向上。
對於當時四面受敵的蘇聯而言,這種小編制自然是有它的好處,起碼讓蘇聯可以在區域性的防禦作戰裡,以更快的速度調動兵力進行增援。
當然,編制縮減的一個主要因素固然是蘇聯在當時缺乏足夠的預備隊,不得不採取縮減部隊編制的方式,將有限的預備隊精打細算的使用。這一點在戰時並不奇怪,英國和德國都有這種編制有別於和平時期的編制,取得的效果也十分理想。
但不同於英國和德國,蘇聯採取這樣的編制還有一個更為現實的因素——那就是蘇聯當時的軍官們無力指揮更大編制的部隊,如果貿然給他們滿編制的部隊,他們可能直接將部隊帶向滅亡。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蘇聯出現過一次“狼人殺遊戲”,斯大林同志眼睛一閉一睜,不少軍官就從軍隊裡消失了。這樣的好處是什麼我們不多說,但壞處是大批有經驗的軍官莫名其妙丟了性命,或是直接吃了牢飯。
比如說羅科索夫斯基就曾經去盧比揚卡包吃包住,捎帶腳還收穫了一頓毒打,連牙都被打丟了。雖然說,不久之後包括羅科索夫斯基在內的一批軍官被釋放出獄和重獲重任,但蘇軍缺乏有經驗的軍官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蘇德戰爭初期,因為指揮官的能力不足而損失部隊的情況不在少數。或許那些新提拔出來的軍官在戰術能力上還能有不錯的表現,但在戰役層次的經驗就乏善可陳,指望他們能夠在一場戰役中有更好的表現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在少數了,比如說西方面軍前任司令官巴甫洛夫大將就是個例子,他直接就把西方面軍送進了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一週之內葬送西方面軍主力不說,還把白俄羅斯丟給了德軍。
號稱蘇聯“三駕馬車”之一的羅科索夫斯基在這方面也吃過虧,他的第九機械化軍在戰爭初期也蒙受了不少損失,只不過他老兄每次都能及時帶著部隊脫身。同為蘇聯“三駕馬車”的科涅夫也是個例子,他在日後的維亞濟馬戰役裡一口氣損失了重組的西方面軍的大部分有生力量。
當時的情況混亂程度超過了科涅夫的指揮能力,一連串的錯誤命令讓他把部隊帶向了萬劫不復,羅科索夫斯基連帶著吃了瓜落險些被德軍活捉,科涅夫本人也差點被送去槍斃。
毫無疑問,如果連科涅夫和羅科索夫斯基這樣的名將都在戰爭初期存在經驗和能力上的欠缺,那普通將領就更難以處理複雜的戰況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縮減部隊的編制,取消軍級單位,讓集團軍司令能夠更為扁平化的管理部隊,就成為了一種減輕軍事主官負擔的辦法。
在新編制的框架下,蘇聯的軍官可以更為有效地指揮部隊,也能夠在戰爭中獲得足夠的經驗提升自身能力,使其在日後能夠肩負更大的責任。
綜上所述,或許編制上的縮小有些不合常理,但對於當時的蘇軍而言,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策略。不僅能夠精打細算地分配和使用手頭的預備隊,將有限的資源儘可能投入更多的戰場,還可以減輕軍官的指揮壓力,讓其更好的指揮部隊和積累經驗。
可以說,正是這一策略,為蘇聯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