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中國正式崛起的一個重要標誌。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總理當眾宣佈:“自即刻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成立!”
跟政務院相比,國務院的地位更高、職權更大,需要負責的事務也更加繁雜,為了確保國務院的正常執行,大會還選出了10位國務院副總理協助周總理工作。
那麼,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來的10位副總理都是誰?他們為何會當選國務院副總理?上任之後,這十位副總理各自負責的工作又是什麼?今天冷哥就帶大家一起走進新中國第一屆國務院的十位副總理。
在第一屆國務院的十位副總理中,有兩位無冕將帥,分別是鄧小平和李先念。早在政務院時期,鄧小平就擔任了副總理,而且一直以來,周總理對鄧小平的信任也無人能比,而兩人的關係,還要從法國勤工儉學時期說起……
1920年,鄧小平和周總理先後抵達法國,鄧小平以求學為主,而周總理則主要從事社會活動,也正是在周總理的影響下,鄧小平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從此正式開始了革命生涯。
在革命抗戰期間,雖然鄧小平和周總理見面的次數不多,可兩人的關係卻始終非常默契。新中國成立之後,鄧小平先是擔任西南軍區政委,率部隊在西南負責土地改革、剿匪以及發展生產等工作。從1952年8月開始,鄧小平被正式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在此期間,他還曾多次代理總理職務。
對於李先念,毛主席曾兩次用“好人”二字評價他。作為“無冕大將”,在抗戰期間,李先念曾參加指揮過黃安戰役、四次反“圍剿”以及強渡嘉陵江等多場大型戰役。
在新中國即將成立之際,李先念卻主動請纓離開部隊,前往地方主持工作。他先是在湖北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剿滅了當地的土匪惡霸,然後又在武漢領導了“荊江分洪工程”。
1954年9月,李先念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在長達20多年的任職期間,李先念不僅實現了財政、信貸的收支平衡,還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更有力保證了城市和工礦區的商品供需,可謂是一位全心為民的副總理。
戰功彪炳,四位元帥副總理
這是一位令美軍聞風喪膽的副總理。正是因為他的存在,麥克阿瑟曾這樣表示:“誰跟中國陸軍打仗,那誰就是有病!”而這位副總理就是我們的彭老總。
彭老總可謂是我軍的一員悍將,抗戰期間,彭德懷南征北戰,指揮了直羅鎮戰役、瓦子街戰役以及百團大戰等多場經典戰役,堪稱是名副其實的“戰神”。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當目睹鄰邦被欺、國境遇險後,彭德懷又義無反顧地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最後不僅打贏了美國,更是為新中國打出了一條破局之路。
在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之後,彭老總的工作重點依然是在軍隊上面,他不僅大大改善了我軍的武器裝備,更是創辦了多所軍事院校,為我軍實現現代化和正規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一位元帥副總理就是林彪,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後,林彪就一直四處療養,儘管在1954年當選了國務院副總理,可是林彪卻很少在崗位上,甚至連1955年的授銜儀式都沒有參加。
領導指揮了南昌起義的賀龍元帥,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奠基人。我軍抗戰期間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幾乎都能夠發現賀龍元帥的身影。不管是1935年的紅軍長征,還是1937年的雁門關伏擊戰,又或者是1946年的晉北戰役,賀龍幾乎上都是身先士卒。
新中國成立之後,賀龍又率領部隊前往西南各省剿匪、為和平解放西藏以及大西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54年,賀龍當選國務院副總理的同時,還被任命為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在此之後,賀龍除了主持軍隊工作之外,還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積極奔走,堪稱是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開拓者。
被毛主席稱為“好同志”的陳毅元帥,應該是歷任職務最多的一位副總理。土地革命期間,陳毅擔任過師長、軍委書記以及軍長。抗戰期間擔任過新四軍軍長、華東野戰軍司令以及政委等職務。
而在軍隊摸爬滾打多年的陳毅,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又當上了第一任上海市市長。不僅實現了“改造舊上海,建設新上海”的目標,更是為上海日後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自從1954年上任國務院副總理之後,陳毅除了管理科學院、政法以及文化工作之外,還成了周總理出國訪問時的最佳副手,而在不久之後,陳毅更是從周總理手中接過了外交大任,成了新中國的第二任外交部長。不過,除了上面這6位廣為人知的國務院副總理外,1954年的第一屆人大上,還選出了四位鮮為人知的國務院副總理。
貢獻突出的四位副總理
這是一位被毛主席稱為“能人”的副總理。抗戰期間,是他創辦企業為共產黨籌集經費,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是他保證了人民幣的正常推行。這位副總理就是陳雲。
跟彭德懷、賀龍以及陳毅等元帥不同,在抗戰期間,陳雲雖然負責的是敵後工作,可是,他為抗戰勝利以及新中國成立做出的貢獻卻並不比幾位元帥小。
新中國成立之初,陳雲在統一全國財政,穩定經濟發展上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後,陳雲實施了一系列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
跟鄧小平一樣,李富春也是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認識的周總理,在抗戰期間,李富春主要負責的是財經和宣傳工作。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李富春擔任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和重工業部部長,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目標奠定了初步基礎。
或許跟陳雲以及李富春相比,很多人對鄧子恢這個名字都不太熟悉。可如果沒有鄧子恢,新中國的農業發展工作必將多走不少彎路。作為一名在農村土生土長的革命家,鄧子恢始終站在農民群眾中間,曾率領農民游擊隊,建立了閩西蘇區,之後又建立了閩南遊擊根據地以及淮北抗日根據地。
新中國成立之初,鄧子恢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的身份,主持了農村土地改革以及土地複查工作。當選國務院副總理後,鄧子恢的主抓工作就是農業、林業以及氣象等,為實現農村的發展和轉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然,十位副總理中,最鮮為人知的應該就是烏蘭夫,可如果沒有他的努力,恐怕內蒙古的革命以及解放很難順利完成。出身蒙古族的烏蘭夫,19歲就開始了革命工作,抗戰期間,他不僅粉碎了一切企圖分裂蒙古的反動勢力,而且還派軍參加了平津、遼瀋等多場重要戰役。新中國成立之後,烏蘭夫先後擔任過內蒙古軍區司令以及綏遠人民政府主席等職務。在當選國務院副總理後,烏蘭夫主要負責的就是民族事務。
新中國的每一位領袖,無一不是從硝煙瀰漫的戰火中走來,為了民族獨立,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他們更是冒著隨時可能犧牲的危險。正是因為有他們的艱苦奮鬥,我們的民族才能破繭成蝶,正是因為有他們的英明指引,我們的國家才能夠實現如今的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