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老子提倡的是遵循天道,天道喜歡損有餘補不足,自然界會因此而保持一種平衡狀態。
天道規律,像不像一張弓?估計這又是老子對門人學子的反問,所以平時不要擔心老師問我們,老師想傳授知識的時候才會提問。
老子以弓為意境,說出大道是有彈性的,絕不是硬邦邦,也就是他總說的“柔”,張弓射箭,或高或低,高的放低一點,低的放高一點,這是為了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也就是儒家說的“中”。
如何能達到一種平衡,方法聽著很簡單,把多餘的損一些,把不夠的補一些。道理很簡單,但是能善於運用卻不容易,人都有慣性思維,習慣了什麼就會一直用那種方式,比如都說吃飯要吃七八分,但是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人的身體好與壞,有先天的原因,更多的是後天自我的保護。
什麼是損有餘補不足,用一個簡單的詞概括,叫“剋制”,當我們吃到很好吃的東西我們要吃好就行了,不要吃到撐,當遇到很有趣的遊戲,玩一玩就行,不要毫無節制。孔子說,“喜怒哀樂未發而謂之中,發而有節謂之和”,孔子也在講這個道理,人要學會收斂和剋制。
人的慾望是沒有盡頭的,這是人性,一切追求當到達一定狀態,就會向反方向發展,這是自然規律。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會知足,要學會利用動態的平衡去生活,無論多好吃要有節制,無論多好玩也要自律,無論多麼想成就事業,也要注意健康,剋制自己慾望,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用一張弓的意境來比喻“道”的特性,當拉開弓對準目標的時候,如果太高就要調整低一點,如果低了就要高一點,這種特性用老子自己的話概括就是“柔”,一種柔性的動態平衡,而不是剛硬的、執著的、硬邦邦的刻舟求劍。
老子說,天道就是利用了動態平衡,當一方面太充足的時候就要損耗一些,當一方面很欠缺的時候就要去補充一些,既不能太充足,也不能太缺少,用老子他的話來描述這樣的狀態,叫“知足”“不滿”,滿則虧,老子用弓的狀態很形象的描述了他的思想,世間萬物道理是一致的,拉弓射箭是這樣,做人,做事也是這樣,道理不二。
老子說了天道,又講人道,人的行為狀態恰恰和天道相反,多的讓其更多,少的讓其更少,打一個簡單的比喻,吃飯的時候不僅是要挑自己愛吃的吃,而且要吃到實在吃不下去才會罷休。如果一個人能在飲食上做到損有餘補不足,那麼這是一個把“道”用在生活裡有道之士,老子從來沒有把道說的玄高妙遠,他講的都是最實在的道理,他期望於我們應用道理過出幸福的人生。
真正聰明的人是拋開了慣性思維,以目標為導向對方式做彈性伸縮的人,缺什麼補什麼,多什麼就損什麼,所以老子才會說,功成身退,功勞已滿,如果滿上加滿,必然會受到傷害,遠離傷害的最好辦法就是張弛有度,用逆思維和動態來平衡能量,能量的健康迴圈才會讓我們的人生更穩定和安全,在穩定中才能更好的蓬勃發展,人生如是,事業如是,家庭亦如是。
老子反問一句,誰能把多餘的奉獻出來,只有覺悟的人才真正會損有餘,補不足。覺悟的人是什麼樣的?覺悟天道的人會做什麼。
覺悟天道的人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外在表現,老子說這類智者的第一個在外表現叫為而不恃,為而不恃怎麼講?用現代的話簡單概括,就是隻去做該做的卻不強求結果如何。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有兩個難點,第一是判斷正確的方向有難度,第二是得失心太重,太在意結果,反而影響了做事的心態。所以老子用一個詞概括出了兩個非常深刻的生活道理,要懂得選擇正確的方向,用正確的方式去“為”。第二是放下過於沉重的得失心,用平常心輕裝上陣,因果使然,把該做的條件做好,自然會有期望的結果。
第二個外在表現叫功成而不處,這句比較容易理解,有功勞卻不會居功自傲,有功勞尚且不會居功,何況沒功勞的時候呢。
第三叫做不欲見賢,覺悟者很有智慧才華卻不願意彰顯。
第二和第三個外在表現其實是一回事,覺悟者擁有一種絕對謙虛的低調,低調和謙虛不僅僅是姿態,真正有智慧的人就算不彰顯,也會香如蘭芷,自帶芬芳。老子說滿則虧,自滿自傲的人是沒辦法看到自己的缺點的,一個不能謙虛的人是不可能進步的,只能停留在原地。什麼是謙虛,這種優秀品質恰恰是老子說的,“損有餘,補不足”,如果能明白什麼是損有餘,補不足,離覺悟就不遠了,這是老子最接近生活的一句話,也是最實用的人生哲學,值得我們深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