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蔣介石臨終之際,曾如此交代後人:“棺材不落地,將來有朝一日,回大陸安葬。”
不僅如此,他還選擇了慈湖作為暫時的停靈之地,只因為慈湖的風景與家鄉溪口頗像。
中國人向來講究“葉落歸根,來時無口”,是說世間萬物最終都要有個歸宿,人也如落葉般需要回歸於樹根,從來到世間到離開,一個輪迴間所有的一切將消散。
蔣介石雖然逃去了臺灣,也未能免俗。
自古以來,死後安葬都是個大事,有身份的人往往會選擇風水俱佳之地大修陵墓,離鄉在外的人會要求回家鄉安葬, 這些風俗習慣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形成了中國特殊的喪葬文化。
即使近代西方文明湧入,可這一點也深刻於中國人的骨子裡,販夫走卒與權勢勳貴皆莫能例外。
近代歷史中,蔣家父子都曾攪動過一番風雲,可是他們在臨終時,都曾囑託後人,有朝一日把遺體運回大陸安葬。
蔣介石去世13年後,蔣經國生命垂危之際,也留下遺言:“棺材暫厝慈湖,將來運回大陸。”
在蔣經國的意願中,如果將來時機成熟,要把父親蔣介石運回南京的紫金山安葬,宋美齡去世後葬於上海,至於自己則葬回到家鄉溪口的蔣家祖墓,陪伴在亡母毛福梅身邊補償子女之孝。
然而,時光蹉跎至今,數十年恍然而去,曾經輝煌顯赫一時的蔣家,早已被民眾所淡忘。至於蔣介石父子的遺願,也始終不曾順遂。
按理來說大陸後來的政策很包容開放,只要蔣家後人正式提出移靈的訴求,這事應該不會有太大阻礙。
那麼,兩蔣的遺願為何始終沒有達成?是子孫不孝,還是有什麼其他因由?
帶著這些問題,且讓我們回到20世紀末,從蔣家人身上著手,看看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種種糾葛?
當初在蔣家父子去世後,棺木都暫時停放於慈湖,各自修築有陵墓,之間相隔一公里左右,並有地區防務機構下屬的總務局,安排憲兵日夜不斷的輪班把守。
在1996年初,這一情況出現了重大變化,臺灣地區的李登輝當局,竟然撤掉了守陵的警衛。
按照李登輝的說法,這是為了應對大陸發起的武裝威懾,為了保護海島的安全。
可實質上,李登輝卻是藉機,進一步清除蔣家的影響。
這從他以往的一系列行為——搬遷蔣介石和蔣緯國的辦公室,向公眾開放蔣介石與宋美齡原來居住計程車林官邸、毀壞蔣介石銅像等,便可以清晰的察覺出。
蔣緯國將此事告知了居住在美國的宋美齡,卻沒想到宋美齡的意見是這樣的:“這是意料之中的事,看來,應該考慮移靈的事情了。我想,現在是時候了。”
不久後,宋美齡又就此事囑咐了蔣孝勇(蔣經國與蔣方良的第三子),要他和叔父蔣緯國一塊去處理此事。
事實上,在宋美齡最後一次回臺,也就是1994年9月去看望生病的外甥女孔令偉時。
她匆匆逗留了十天,媒體稱其“來也無言,去也無言”,可實際上宋美齡卻與蔣孝勇有過會面,向他提起過移靈之事,只是不曾有所深入。
此次,宋美齡言辭極其嚴肅,她稱蔣介石生前就心心念念歸葬大陸,之前一直沒有合適時機,而今慈湖的父子兩陵墓,皆已被撤離了守護的憲兵,是時候將棺木移歸去大陸了。
蔣孝勇清晰地記得,宋美齡在說這番話時,言語中充滿了落寞與悲涼。
他至死也忘不了那句:“臺灣既然存不下兩位的靈柩,就只好安葬在奉化的溪口老家了。”
在蔣孝勇的心目中,祖父、父親都是赫赫一時的大人物,命運使然而不得不避居一隅。
以往他沒有太過重視移靈之事,在他想來大陸是祖父、父親的傷心地,在沒有成功“光復”前,擅自便給他們移靈的話,後果難以預料。
大陸改革開放後,其發展狀況可謂是蒸蒸日上,臺灣方面再也不可能實施所謂的“反攻”。
這次宋美齡如此嚴肅地提起移靈的問題,這說明蔣孝勇的想法還是錯了。
大概在祖父和父親的心中,故土鄉情是無法割捨的,他們骨子裡還是非常傳統的,希冀著能實現所謂的“葉落歸根”!
在蔣孝勇看來,這時臺灣地區和大陸正鬧得不可開交,這時候去處理此事,明顯有些不合時宜。
然而,宋美齡卻看得更遠,她明白這時候反而正是時候——李登輝集團被大陸逼得火上澆油,卻還不忘繼續打壓蔣家,如果這時候無法實現此事,一旦等李登輝集團緩過來了,那麼此事將更無實現的可能。
宋美齡心中十分清楚李登輝上臺後,對於蔣氏的影響是要儘量消除掉的。
深受日本軍國主義影響的李登輝,做起事來往往不擇手段、不念恩情。
於是乎,就有了李登輝下令搬遷兩蔣辦公室、毀壞蔣介石銅像、半公開士林官邸等事,而今竟然撤去了兩蔣陵墓的守衛,如果再不採取措施,怕是進一步連他們的屍骨也無法安寧!
蔣緯國和蔣孝勇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後,立馬就移靈之事展開了準備。
蔣緯國在國民黨會議上提出,要將父親和兄長的靈柩移至大陸,頓時在黨內引起了重大轟動,隨之在媒體上也掀起了軒然大波,多數都對此事表示反對意見,各種揣測多如牛毛。
蔣緯國不為所動,堅持說這是遵從父親和兄長的遺願。
中國人講“落葉歸根”,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作為兒子和弟弟,他必須要讓兩人早日入土為安。
在會場中他曾聲淚俱下地說:“請諸位設身處地想一想,不要說我是作為兒子和弟弟,即便作為一個同志,陵墓如有不測,也是要難逃其咎的呀!”
會場內當即就有人發難,質問兩座陵墓明明安好,哪裡有發生不測的可能?墓中的兩位是他們的前輩,臺灣子民自當以萬分尊敬而待。
蔣緯國冷聲回應:“陵墓守軍擇日撤退,我父親銅像被破壞,不就是一個可靠的根據嗎?”
又有高層表示,移靈一事涉及太多,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解決掉有關麻煩,需要從長計議。
為此,他們還提議成立一個專項小組,對移靈之事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
可實際上,當時臺灣地區政壇被李登輝集團把持,他是絕對不會讓兩蔣移靈之事實施的。
作為軍國主義教育出來的傢伙,李登輝一直有意於“謀獨”,而兩蔣移靈之事一旦順利實施,大陸和臺灣地區之間的前仇舊恨,便有可能一步步消解掉,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願看到的。
也就是說,國民黨系統中,是絕不會同意此事發生的。
宋美齡、蔣緯國、蔣孝勇三人,對此也是清楚的,可他們還是想要試一試。
畢竟隨著時間越來越長,蔣家稍微有點影響的人,都會漸漸被排斥出臺灣地區政壇,此事一旦繼續拖下去,怕是再也沒有機會實現了。
1996年初,蔣孝勇患上了食道癌,在臺灣治療了一陣並不見好轉,想到餘生所剩無幾,便在當年7月,秘密離開了臺灣,經香港去訪問大陸。
這一趟行程,蔣孝勇首先是為治病,在臺灣時多看得是西醫,可是療效並不佳,他就準備去到北京,去試試中醫的療效。
其二,蔣孝勇想要回故鄉看看,同時為祖父、父親移靈之事疏通一二,或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蔣孝勇出生不到一年,就被帶去了臺灣生活,眼見耳聽父親和祖父對大陸的種種眷戀,早就想去親身體驗一遍。
其實,在蔣孝勇決定動身之前,1995年妻子方智怡便希望帶著父母去大陸游覽。
蔣孝勇知曉後完全贊同,並鼓勵他們一行去到大陸後,多在公眾場合露面,以藉機觀察一下大陸的態度,同時也看看臺灣方面的反應。
方智怡帶著父母去到大陸後,按照蔣孝勇所言行事,很快在眾多媒體上,便出現了有關報道,幾乎都是持讚許態度。
其間,大陸方面對他們予以妥善熱情的照顧,這讓方智怡的行程頗為愉快,蔣孝勇聞聽後心中的擔憂也稍稍得減。
蔣孝勇查出患有食道癌,再因為父親、祖父陵墓憲兵被撤,宋美齡鄭重提出遷靈之事,這才決定早日赴大陸一行。
他們此行還比較順利,入境後受到了大陸各方面的照顧,抵京後被秘密安排在北京醫院,安排了許多相關的名醫為其會診。
最終,我方拿出了一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西醫的診療方案與蔣孝勇在臺灣治療時差不多,而中醫則是按照一副經過仔細推敲的藥方服用,每天需要煎服兩次。
據蔣孝勇長子蔣友柏回憶,父親當時喝的中藥,聞起來都有些苦澀,父親喝起來肯定更苦,可是他卻絲毫沒有一點痛苦的表情,每每都是一飲而盡,似乎還有種享受的感覺。
按照父親的說法,這藥裡有大陸的氣息,是故鄉的味道,飲之如飲醇酒!
醫生們會診得出的結論,和在臺灣時沒有多大區別。
蔣孝勇的食道癌目前只能進行一定的控制,卻無法徹底根治,情況會一步步的惡化,大概最多也就五六個月的時間了。
醫生們勸慰方智怡和蔣友柏,趁著現下情況還好,如果病人還有什麼心願,那就抓緊去實現,以免到時候留下不可彌補的遺憾。
對此,蔣孝勇心中是有數的,年初醫生就告訴他,這病從發現到結束,最多也就一年多的功夫。
於是,蔣孝勇在北京逗留了一段時間後,便帶著家人南下浙江,去祖地溪口一遊。
蔣孝勇等人來大陸,都是在秘密中進行的,在國臺辦的干預下,有關方面都把他們僅僅當成“臺灣來客”,對於他們的真實身份則一點也不清楚。
蔣孝勇一行,和其他遊客一樣,沿途坐車、遊覽景點等都是排隊購票,在人群中一點也不顯得特殊,而這正是蔣孝勇所希冀的。
他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蔣母墓道”,這一條墓道從山腳一直到“蔣母墓”,沿途總計有600多級臺階。
蔣友柏和兩個弟弟,輪流攙扶著病體支離的父親,有轎伕見狀想要提供有償幫助,可被蔣孝勇毅然拒絕。
在蔣孝勇心目,這條上山之路,是認祖歸宗之路,先曾祖母在上,他這個不肖子孫第一次前來拜謁,哪能不一步步走上去呢?
於是,這600多級上山石階,他們前後走了半個多小時,才終於來到蔣母墓前,全家人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鮮花,跪拜向墓中人虔誠叩首。
隨後,蔣孝勇一行又去了蔣家故居,這兒有蔣介石、蔣經國原來生活過的痕跡,參觀此地的遊客都說著當地話。
蔣孝勇見狀,也用當地話和導遊攀談,這讓知曉眾人來自臺灣的導遊,一時間有些錯愕,還問他們是不是老鄉呢?
事情總有意外,哪怕國臺辦儘量地做了安排,蔣孝勇一行人的身份,應該是不會暴露的。
可是,他們在參觀蔣家故居時,還是被一名工作人員認了出來。
事情是這樣的——蔣孝勇一行人,在導遊的介紹下,在故居中游覽一個個片段,其間有蔣介石各個時期的很多照片,甚至於蔣經國、蔣孝勇的都有一些。
該工作人員經常看著這些照片,早就印在了腦子裡,而今正主竟然冒頭了,自然很快就認了出來,還發出了一聲驚呼,遊客們的目光瞬間集聚而來,這讓他們有些無可奈何。
溪口一行後,蔣孝勇一家人還去了上海的蔣介石故居遊覽。
對於這個曾經出生的地方,蔣孝勇的記憶已然模糊,幼時經常聽長輩們提起當年繁榮的大上海,而今再見果然名不虛傳。
蔣孝勇本來還想去黃山,這是父親的未了之願。
蔣經國一生走過大半個中國,可卻獨獨沒有去過黃山,對此一直引以為憾事,晚年時常唸叨著“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蔣孝勇有意代父親走這一遭,可是身體狀況卻不允許,他的癌細胞急切擴散,不得以之下只得匆匆結束了大陸之行,回臺後不久即便匆匆離世。
在蔣孝勇最後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和兒子們商量著一件事,祖父、父親的棺木多年一直不曾入土,這是他們蔣家所有人的心病。
他想要在閉眼之前,讓他們二人實現入土為安的心願。
尤其是在遊覽過大陸後,看到大陸頗為開明的政策,他覺得或許再努努力,便可以為祖父和父親成功移靈。
說來,蔣介石雖跟隨宋美齡入了基督教,又十分親近西方國家,可他骨子裡還是特別傳統的。
在敗退到臺灣後,蔣介石時常會懷念起家鄉的種種,會想念南京的風光,為此還指示毛人鳳,讓他派遣特務拍些家鄉的近照以慰鄉愁。
臨終之前,蔣介石交代身邊人——在他去世後,遺體暫厝慈湖,那兒的風景頗似溪口,早先已在那兒仿照家鄉的建築樣式修建了幾排平房,就以此作為暫厝之處。
以後如果條件允許,須移靈至大陸,優先葬於南京的紫金山腳下,如果不行,葬於溪口的蔣家祖墓也是好的。
蔣介石去世後,有許多臺灣高層,建議儘快在臺灣入土為安,這樣有利於穩定人心。
然而蔣經國卻堅持己見,稱父親有言死後暫不入土,以後須移靈大陸,作為人子哪能忤逆父親遺願?
而蔣經國在13年後,生活走到最後關頭的時候,也向兒子蔣孝勇交代:自己死後如父親蔣介石般,暫厝慈湖父親之畔。
有朝一日情況允許的話,把父親蔣介石移靈至南京的紫金山,把自己移靈葬至家鄉溪口好陪伴母親補償那人子之孝,宋美齡百年後葬於上海宋家公墓為宜。
然而,在宋美齡的鄭重提議下,蔣緯國、蔣孝勇兩人,就“兩蔣移靈”之事喋喋不休,甚至於還去大陸大肆招搖,這讓李登輝當局再也無法忍受,連原有的一點虛與委蛇也徹底捨棄。
李登輝轉而要求蔣緯國、蔣孝勇要安分些,而今的臺灣已然“不姓蔣”了,再鬧下去對彼此都不好,還是“就地奉安”得好。
蔣孝勇自然不肯放棄,甚至還在有關場合如此言語:“父親晚年看錯了人,讓李登輝接班是他一生犯的最大的錯誤。”
在蔣孝勇看來,李登輝能在父親去世後登上“大位”,這是父親多年精心栽培的結果。
可李登輝的表現,卻實在是讓人失望透頂,盡顯其無恥卑劣的政客嘴臉。
初時,李登輝為了穩定人心,不時去憑弔蔣經國,還按照當年保留蔣介石辦公室的做法,保留著蔣經國的辦公室,自己則繼續使用原來的“地區副領導人”辦公室,這讓蔣家眾人還頗為感動。
可沒過多久,在李登輝坐穩寶位後,就立馬原形畢露,先是把蔣介石辦公室遷至位於臺北的中正紀念堂,再把蔣經國辦公室移至桃園陵寢。
而且在宋美齡仍在世的情況下,就對公眾開放士林官邸,撤掉兩蔣陵墓的守衛,任人毀壞蔣介石銅像等。
在蔣家人看來這不僅是忘恩負義,而是更讓人痛恨的恩將仇報!
蔣孝勇在大陸的時候,曾與國臺辦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此事上報後,經過組織內一番討論,最終給出的答覆可以說極盡寬容:“如果兩蔣以‘國民黨已故領導人’的身份歸葬,大陸方面歡迎配合;如果以‘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身份,則需要高層進一步研究。”
與大陸方面相比,臺灣的“自家人”似乎對兩蔣移靈之事,表現得更加苛刻。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大陸一直以來都以自強自信、相容幷蓄而對內對外,可臺灣卻是始終處於高壓和腐敗之下。
蔣家父子大搞獨裁,到了李登輝手上更是變本加厲,連臺灣本來的一點尊嚴也出賣得乾乾淨淨。
那麼,在兩蔣移靈這件事上,李登輝當局自然不願落人話柄。
兩蔣遺體一旦安葬去大陸,這明顯是加強了兩岸的關係,不符合李登輝的“臺獨大計”,當局表現得不近人情也便好理解了。
同年8月下旬,國民黨第14屆中常會召開之際,抱病在身的蔣孝勇堅持出席,以非正式記者會的形式,向國民黨當局表示質疑和不滿。
尤其是“兩蔣移靈”一事,蔣孝勇批評當局過分政治化,這其實只是尊重鄉俗和傳統而已,是作為子孫的完成父祖遺志而已。
蔣孝勇向記者專門申明瞭三點:
第一,蔣家與大陸有舊怨不假,可卻始終堅持一箇中國基本原則不變;
第二,將祖父蔣介石、父親蔣經國的靈柩移葬大陸,這是個人的事情,與政治無關;
第三,父祖兩代留給我們這些蔣氏後人的福祉,已經很多很多了,我們不會因為歷史再向當局要求更多,我們會用自己的雙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蔣孝勇這一番公然的反抗,並沒有在臺灣掀起太大風浪,隨著他病況的持續加重,想要做再多已然無力。
同年12月下旬,這位年僅48歲的蔣家第三代僅存的“獨苗”,帶著滿腹的遺憾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蔣孝勇去世後,國民黨官員僅有宋楚瑜前來弔唁,而且還是在大批記者關注的情況下。
在蔣孝勇去世九個月後,蔣緯國也在臺北因病逝世。
至此,蔣家前三代重要人物,除宋美齡之外,皆已離開人世,橫跨半個多世紀的“蔣家王朝”徹底湮滅。
蔣孝勇、蔣緯國相繼去世後,臺灣再無得力的蔣氏人物奔走,兩蔣移靈之事再無人提起,他們的遺願大抵永遠不會實現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