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殖民地科學 | 日本在中國的農事科研活動



鄭家屯滿鐵試驗農場(今吉林雙遼市)

十九世紀後期,在西洋科學技術向東方各國的擴散過程中,日本首先推行了向西方學習的“明治維新運動”,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強國。然而日本並不滿足於國內的發展,而是奉行對外侵略擴張的政策,走上了一條加害於中國和東北亞各國的帝國主義侵略道路。東北亞各國幾乎無一倖免,中國也淪為一個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半殖民地國家。

日本1874年進犯臺灣,1894年挑起甲午戰爭幷使中國臺灣成為日本最早侵佔的殖民地。

1903年10月,日俄兩大帝國主義為爭奪在東北亞地區的“勢力範圍”,舉行所謂“朝鮮和中國東北問題”的談判。後來因交涉決裂,於1904年2月8日,日俄兩國發生了以中國東北地區為戰場、以爭奪中國東北為目的的帝國主義戰爭。1905年2月,日軍於奉天戰敗俄軍。這時美國出面調停,俄國被迫將其在南滿洲所佔據的利權轉讓給日本,獲得了從旅順口至大連灣及長春以南鐵路的“租借經營權”,同時在大連設立“關東州都督府”,開始了對南滿洲鐵路沿綫地區的殖民統治。

1906年10月,日本在大連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通常簡稱“滿鐵”)。它表面上是一家經營性的鐵道股份公司,實際上是為日本侵華政策提供“資政情報”的淮官方機構。自此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四十年間,日本帝國主義在武裝侵略中國的同時,還明目張膽地進行“文化侵略”,其中包括本文將要探討的日本侵華時期在淪陷區開展的各種社會經濟調查和農業科研活動。

1931年策動九一八事變並佔領中國東北三省,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鯨吞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以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宛平縣城、進攻盧溝橋為標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侵略者先後踐踏了中國大片土地,侵佔了中國大部分重要城市,企圖把中國變為日本的殖民地。

學術界對日本的侵華歷史和中國的抗日戰爭史已經做出了許多深入和客觀的研究。但是關於日本對殖民地的“文化侵略”的研究較少。本文重點探討日本侵華期間的農業試驗及其產生的歷史影響。

“滿鐵”系統的農業科研活動

“滿鐵”成立時,日本政府即從臺灣調來後藤新平出任首任總裁。後藤氏是一個有著多年臺灣殖民地統治經驗的“中國通”。他一到任,從日本國內募集一批農林專家,著手對中國東北地區的農業資源及生產狀況開展大規模實地調查。這批最早的調查成果,先後編為“南滿洲在來農業”、“南滿洲在來農具”等專項報告書共九冊,於1913年-1919年在大連出版。

在進行農業資源調查的同時,“滿鐵”總部設立了掌管農事試驗的中樞機關——農務課。農務課下屬機構有農事試驗場、苗圃、試作場、原種圃、採種圃、種畜場、獸疫研究所、農業實習所等。此外,“滿鐵”還在鐵路沿綫設定了九個地方事務所及東亞勸業株式會社,大連農事株式會社等。

1913年“滿鐵”在公主嶺組建了“滿鐵産業試驗總場”,1914年又在熊嶽城建立“滿鐵産業試驗場分場”,幷以這兩個試驗場為中心,相繼在南滿鐵路沿綫地區內組建了一批試驗地、種苗圃、試作場等等,組成了一個機構龐大、分工明確的農業科研系統。原先由農務課負責的農業科研業務也逐漸被産業試驗總場接替。



公主嶺畜牧場



公主嶺畜牧場綿羊群



公主嶺農業試驗場



公主嶺農業試驗場正門外



農事試驗場公主嶺牧場牛舍和種公牛



公主嶺農業試驗場畜產科



公主嶺農事試驗場馬舍

公主嶺試驗總場位於奉天省懷德縣(今吉林省公主嶺市)內,是遼河與松花江分水界的高原中心地。該場的主要任務是對中國東北的主要農作物大豆、高粱、粟及其他作物的改良選育,引進新作物以及畜產改良等。1920年該場有職員36人(不含農夫雜役),全是日本人,場長神日勝亥。當時主要建築物有事務所、分析室、調查室、昆蟲飼養室、貯藏室、種子庫、作業室、乾燥室、標本室、農具庫、畜産研究室、器械室以及各種畜舍、廄房等,總建築面積5936.7平方米。



熊嶽城滿鐵農事試驗場



滿鐵農事試驗場熊嶽場分場樹木園



滿鐵農事試驗場熊嶽場分場樹木園

熊嶽城分場位於奉天省蓋平縣熊嶽城內,東面依山,西面臨遼東灣。該場原為“滿鐵”於1909年建立的以繁殖果樹苗木和蔬菜試驗為主的苗圃,1914年改為試驗分場。其任務是開展園藝、養蠶、林産、水稻方面的試驗研究。1920年有職員16名,全是日本人,主任為渡邊柳藏。1920年前該場建有事務所、養蠶室、貯藏室、倉庫、會計室、作業室、罐頭廠、農具室、畜舍等,總建築面積1198平方米。

此外,“滿鐵”在鐵路沿綫建立的農事試驗分支機構還有:湯崗子鹼土改良試驗農場、鄭家屯試作農場、鳳凰城試作場、遼陽棉花試作場、長春試作苗圃、鐵嶺試作苗圃以及大榆樹、四平街、開原、海龍、撫順、奉天、本溪湖、海城、大石橋、得利寺、瓦房店、安東等地的試驗農場。畜牧獸醫方面的研究試驗機構有:滿鐵奉天獸疫研究所、鐵嶺種豬場、鞍山種豬場、撫順種豬場、瓦房店種豬場、鄭家屯種豬場、公主嶺種羊場、黑山屯種羊場、錢家店種羊場等。1931年又增設大石橋、遼陽、開原、四平街、大屯、本溪湖、鳳凰城、桃南、海龍等9個種豬場、公主嶺乳牛育成所、瓦房店種雞場等。

除了上述“滿鐵”系統的農事試驗場圃之外,還在大連設定了“關東農事試驗場”。該場1906年建於大連西公園,1918年遷往沙河口,同時將其中的蠶業研究部獨立出來,另在旅順組建蠶業試驗場。1911年又在金州東門外設定農事試驗分場,該場於1916年改稱金州種畜場,專事良種家畜的繁育推廣。1924年複將設在大連的農事試驗場遷往金州,與金州種畜場合並,擴大規模,辦成一個綜合性的農、畜幷重的農事試驗場。這個試驗場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而解體為止,都直屬“關東州都督府”管轄,獨立於“滿鐵”農事試驗場系統之外,其試驗成果也多限於大連、旅順地區推廣。

偽“滿洲國”的農業科研活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成立了“滿洲國”傀儡政府,在原“滿鐵”農事試驗的基礎上,又相繼新建了一批農事試驗機構,興辦農業大學,培養農業人才,以圖建成為日本提供充足的廉價農産原料的“農業滿洲”殖民地。日偽“滿洲國”的農業科研機構大致分為科學院系統、“國立”系統、“興農部”系統等幾類機構,全由日本人把持。其科研試驗專案則主要是應用、推廣前一時期“滿鐵”的試驗成果,注重生產實際的技術、品種等改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成績。

一、“滿洲國”的農業試驗機構

1933年4月,日本侵華當局委派“滿洲農業權威”村越信夫為場長,成立了“國立”克山農事試驗場。這是第一個以“滿洲國立”名義設定的農事試驗場。次年,又將俄國所屬的“北鐵哈爾濱農事試驗場”和原寧安縣農事試驗場改組為“國立農事試驗分場”。1936年成立了一個以畜牧業為試驗重點的“王爺廟農事試驗分場”。

1938年4月1日,日滿當局決定將“滿鐵”附屬地的行政權劃歸“滿洲國”管轄,“滿鐵”建立的全部農事試驗場圃也同時撥歸“滿洲國産業部”。經過一番“統合整備”,重新組成了一支有相當研究實力和科研基礎的農事試驗隊伍。同年11月,産業部第44號令頒佈了“農事試驗場分析、試驗及鑑定規則”,開始實施龐大的針對東北農業生產實際的農事試驗計劃。

經過“整合”後的農業研究機構分為“國立農事試驗場”、“省立勸農模範場”、“大陸科學院所屬研究所”等三大系統,幷作了明確的試驗研究分工,形成了組織有序的農事試驗推廣網路。

1938年原系滿鐵所屬公主嶺農事試驗場劃歸“國立”,委任滿田隆一為場長。該場作為農事試驗中樞機關,負有聯絡、指導、規劃各地農事試驗活動的任務,擁有當時一流的科研器械施設,科研手段相當先進。該場設四個研究部,下置10個科,即農産部轄種藝科、病理科、昆蟲科;畜產部轄家畜改良科、家畜衛生科、家畜化學科、飼料作物科;農藝化學部轄農藝化學科;農業經營部轄農業經營科、農業機械科。出版季刊《農事試驗場研究時報》。

1938年以後設立的農事試驗機構還有:

哈爾濱農事試驗支場:該場下設種藝科、農藝化學科、病理昆蟲科、園藝科和庶務科等。場長突永一枝。本場地處北滿寒冷地帶,以當地的主作物小麥為研究重點,同時兼作北滿土壤改良研究、農產加工、蔬菜栽培方面的試驗研究,是滿洲北部農事試驗中心。其主要試驗研究專案有:

熊嶽城農事試驗支場:該場位於蓋平縣熊嶽城街白楊通。原系“滿鐵”新建的一個以果蔬種苗繁育為主的苗圃,後為“滿鐵”農事試驗分場,1938年4月撥歸“滿洲國”。下設種藝科、園藝科、林産科等,以宇野文男、永井喬、松江賢修等為科長。

錦州農事試驗支場:該場位於大嶺區範屯。1933年設於錦州西面的小嶺子,先後作為蓖麻原種圃、棉花原種主、洋麻原種圃、肥料試驗圃、菸草採種場、高粱原種圃、粟原種圃等。1939年移至大嶺區範屯,改為錦州農事試驗支場,隸屬公主嶺總場。1941年擴大建制,下設種藝科、勸農科、原種圃、肥料試驗圃等。場長高杉秀男。

安東農事試驗支場:該場位於安東縣五龍背村,原系“滿鐵”農事試驗場下屬的養蠶科,1938年劃歸“滿洲國”。同時將西豐縣西豐試驗地、蓋平縣萬家嶺村試驗地附屬該場。場長湯川秀夫。主要任務是進行柞蠶品種改良研究。

克山農事試驗支場:該場位於克山縣克山街西區,以農業機械化生產及大型農場經營為試驗重點,同時進行農業機械耕作試驗、畜力農具改良試驗、農業工程建築試驗、農場經營研究、農具調查、農業氣象觀測等等。並在哈爾濱農場指導下進行北滿作物麥類、大豆等栽培試驗。場長外山德治郎。

佳木斯農事試驗支場:該場位於佳木斯市南崗區雙合屯分割槽,前身系1935年成立的寧安縣農試場,1938年移至佳木斯。這裡是當時日本移民集中居住地區,以農業開拓調查、新墾區農業經營、農業移民指導等為重點。場長金田一貫之。

王爺廟農事試驗支場:位於科爾沁右翼前旗。其前身系1924年“滿鐵”成立的押木營子牛馬改良試驗地。該場地處牧區,以大家畜牛、馬、羊等品種改良為重點,同時負責乾旱地帶農作物栽培試驗以及與畜牧業有關的其他試驗。場長是小松八郎。

遼陽農事試驗支場:位於遼陽市瑞穗區,系“滿鐵”棉花試驗地改組而成。設有種藝室,原原種圃等。場長小島清重郎。該場主要研究專案有洋麻及棉花育種,栽培以及良種繁育推廣等。

興城農事試驗支場:位於興城街溫泉,前身系“滿鐵”的一個果樹試驗地,場長是白幡喜地。該場主要開展蘋果、梨、葡萄、桃、杏、櫻桃等果樹試驗。同時進行菸草疽病調查、菸草害蟲調查、棉花害蟲調查以及除蟲藥物研究等。

二、“興農部”直屬農業研究機構

偽滿時期,除了上述以公主嶺農事試驗總場為中樞的“國立”農事試驗機構外,還有一些直屬“興農部”的專業性農事研究機構。主要有:

三江口綿羊改良場:1938年設立,場長為永山龍介。主要任務是原種綿羊的飼養繁育、種羊推廣、綿羊産品的加工製造、綿羊飼料作物栽培、放牧改良等。

鳳凰城菸草原種圃:“滿鐵”建於1918年。一度改稱鳳凰城菸草試驗所。主要試驗專案有:菸草品種、移栽期、香味用菸草、品種比較、菸草病蟲防治、菸草品質鑑定加工、菸草烘烤房舍、裝置及方法研究、農業氣象觀測等。1938年劃歸“興農部”時擔當主任者是沼田德一。

營口水産試驗場:始建於1906年,先後名稱為奉天漁業總局、奉天漁業商船保護總局、局營水産學校、奉天漁業商船保護局、營口水産局、營口水産試驗場等。主要負責進行滿洲近海水産、重要回游魚類、滿洲漁船、滿洲近海植物、魚場經營、魚苗出售、海洋漁況調查、拖網漁業試驗、水産統計等。1938年時的場長是野澤重一。

哈爾濱水産試驗場:位於哈爾濱埠頭區中央大街。1941年設立。下設水産調查部、水産試驗部、水産科學部、水産食品部、指導部等。場長是青木三雄。

永吉水産增殖場:位於吉林市白山區,1940年設立。主任是竹田允源。該場以水産人工養殖試驗為重點。主要試驗專案有:淡水魚類的工人採卵孵化試驗、魚卵及魚苗養成配付、魚類飼育及種魚養殖、優良魚種的移植、養殖調查以及魚類生活史調查。

開拓研究所:這是“滿洲國”興農部直屬的綜合性農業研究所,研究範圍包括農業經濟、農村建設、土地利用開發、生産技術、農民生活、農村文化及其他有關諸問題的研究等。研究所總部設在長春市(新京特別市),另有哈爾濱分所、黑河分所、佳木斯分所等。所長橋本傳左衛門,職員有60餘人。

三、“大陸科學院”所屬農業類研究所

大陸科學院是“滿洲國國務院”直屬的綜合性研究機構,1936年設立,首任院長直木倫太郎。院總部下設農産化學、林産、畜産、生物、土性等研究室以及理化機電類研究室共17個,另有哈爾濱分院及幾處研究所。總職員457人。該院與農業有關的研究內容除少量在院總部的相關研究室進行外,其餘都由直屬的專業研究所進行。

馬疫研究處:1938年在寬城子(長春市)創辦。處長由新京畜産獸醫大學校長新美倌太兼任。設有第一、第二、第三細菌研究室、病理研究室、化學研究室、害蟲研究室等,職員45名。主要進行馬匹惡性傳染病防治研究。

獸疫研究所:在奉天市(今瀋陽市)鐵西區。所長是實吉吉郎。該所前身系“滿鐵”1923年建立,主要開展家畜疾病病源檢索、防預治療、獸醫血清及疫苗製造等,其中尤以牛、羊、豬、雞等疫病防治為重點。主要研究專案有:炭疽、牛病、雞白痢、牛肺疫、家寄生蟲驅除、傳染性流産、犬病、羊痘、口蹄疫、豬霍亂、雞瘟、家畜驅蟲藥物、畜産加工、細菌化學、狂犬病等研究。

地質調查所:是1907年與“滿鐵”同時創立的研究所。其重點是有關地質、地圖、礦産等方面的勘探調查,其中涉及農業工程的內容僅佔該所工作很少一部分。如水利工程、地下水利用、土壤肥力調查、土壤工程改良、土壤理化分析等項。

關東農事試驗場:位於金州東門外,建於1906年。“滿洲國”時期場長為巖田秀夫。下設種藝部、果樹部、蔬菜部、昆蟲部、農藝化學部等。主要是研究關東州(大連、旅順等地)的農事改良問題。重點是棉花、經濟作物、糧食作物、蘋果及常見蔬菜方面的研究。

關東水産試驗場:位於大連市轉山屯,建於1909年。“滿洲國”時期場長為伏本正樹,。下設漁務系、製造系、養殖系、海洋調查系等。試驗調查專案有:漁撈漁具試驗、漁業調查、水産資源利用試驗、魚加工及副産品利用試驗、介類養殖等。

偽“滿洲國”勸農模範場

日本侵華當局於1938年4月決定將“滿鐵”建立的全部農事試驗場劃歸“滿洲國”管理。此時它已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了30年的農業資源調查和農事試驗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農業資源情報幷取得了一批試驗研究成果。為了使農事試驗為其殖民政策及“滿蒙開發”服務,進一步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把東北地區建成日本的農産品供應基地,日本侵華當局將農事研究的重點轉變為試驗成果的推廣應用。

日本侵華當局從強化殖民統治出發,首先是整頓試驗場的統屬關係。20世紀初,東北地區的農業試驗場有日本“滿鐵”系統、沙俄“北鐵”系統、舊東北政權系統、侵華日軍關東州都督府系統等。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將東北地區變成日本的殖民地,為改變統屬關係紛雜的狀況,將東北境內的農事試驗機構作了統一的規劃調整。

其次是強調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滿鐵”農事試驗場憑藉經費、裝置和人才優勢,在東北各地作了大量的科研試驗,其研究範圍涉及了農業經濟和農業生産的許多領域,幷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這些成果除少數在原“滿鐵”附屬地內得到應用外,大部分成果沒有實際應用,出現了為試驗而試驗的弊端。有的研究專案與現實需要相去甚遠,沒有實際應用意義。試驗場圃調整後,其重點轉向應用性試驗研究及配布推廣方面,主要是將以往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農業技術的實際應用。

第三是實行試驗研究的屬地分工。為了實現上述研究重點的改變,明確規定各級各類試驗場(所)的工作內容和分工,採取“立地重點主義”的原則,即強調各試驗場的地方性,專門研究本地適用的問題。“國立”試驗場負責基礎性研究和良種選育、人才培訓等。“省立”試驗場一律改為“勸農模範場”,以技術示範和良種繁育推廣為主,不再承擔研究任務。此外還建立所謂的示範農村和示範農戶,進行良種良法的示範性應用,進而影響和普及一般農戶。新育成的良種專設“獎勵品種”,以鼓勵新品種的普及推廣。從而使科研成果迅速在生産上應用。與科研推廣系統相配套。“民生部”、“文教部”等設定了高、中、初各級農業學校,培養各種層次的農業技術人員,另設各級農業培訓所,負責訓練農業幹部和青年農民,以及在職農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提高等。

經過這樣一番“整備統合”,比較完備的農業教育、科研、推廣體系也就大致形成了。日本將偽“滿洲國”分為14個“省”。原先每“省”都要求建一個農事試驗場,後來又一律改為“勸農模範場”,以推廣示範農業新成果為主,不再作研究試驗專案。至1939年,共設立了十三個“勸農模範場”,幷規定了各場的工作重點。這13個勸農模範場如下表。

偽滿洲國勸農模範場一覽表

勸農模範場的示範和提供農民良種,使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應用。“滿鐵”農事試驗場經過30年的選育,先後育成了大豆品種“黃寶珠”、“如意珠”、“康德”、“福壽”、“公555”、“公561”、“西比瓦”等,在東北各地推廣。至20世紀三十年代,種植大豆良種者,已居十之八九,年産量約400多萬噸,相當於世界年産量的三分之二。日本侵略當局透過農業試驗機構在東北地區推廣的水稻“獎勵品種”有“陸羽132”、“萬年”、“農林一號”、“龜尾”、“嘉笠”、“熊一號”、“田泰”、“公10號”、“青森5號”、“806”、“808”、“809”、“畜國”、“坊子6號”、“走坊子”、“今日糯”、“青森糯5號”、“松本糯”、“小川糯1號”等20餘個品種,這些品種三四十年代曾在當時的安東、奉天、吉林、間島、龍江、北安、黑河等地種植,每年掠奪稻米400萬噸。

日本在華北地區的農業科研活動

日本侵華當局先後派遣了大批農業專家來華進行農業科研,在佔領區內組建了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農事試驗機構。1936年7月,日本外務省文化事業部在中國青島設立“華北產業科學研究所”,1937年4月將“東亞同文會”所屬的“天津農事試驗場”幷入該所。1937年“七·七”事變後,“華北産業科學研究所”從青島遷往北平,改稱“中央農事試驗場”。首任場長是江住金五郎(原日本兵庫縣農事試驗場場長)。第二任場長是從日本農林省調來的秋元真次郎。1940年6月改稱“華北農事試驗場”。到1943年,華北農事試驗場的職員達到658人(其中日本人364人,中國人294人)。該場內設耕種(含農藝和園藝)、農林化學、病蟲、畜産、林業、家畜防疫、農田水利等7科。此後又相繼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及江蘇北部設立分場和支場共22處。

為了使“華北農事試驗場”的農業科研成果得到快速轉化應用,日本侵華當局還設定了以推廣“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所屬的“中央鐵路農場”(設在北平近郊的通縣)為中心的農業推廣系統。該場在華北鐵路沿綫建立了15個所謂“惠民研究所”,負責指導轄區農村的農業生産。其系統組成是:中央鐵路農場→惠民研究所→愛路勸農場→鐵路愛護村→示範農戶。

從現存的檔案資料可以看到,“華北農事試驗場”與“中央鐵路農場”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業試驗系統。這個農業試驗系統既強化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便於它實行對佔領區農村經濟的控制掠奪,又可以促進佔領區內的農業生産,達到就地解決軍需供應的目的。

“華北農事試驗場”從1939—1945年間,先後進行了7年的試驗研究。除了在北平本場開展了作物育種、作物栽培、農林化學、植物病蟲害、畜牧獸醫、水利灌溉等研究外,還在青島、濟南、石門(今石家莊)、軍糧城(天津)、開封、徐州等地設立分場或支場,進行作物品種推廣種植試驗。其中涉及小麥、玉米、棉花、果樹、蔬菜等作物的引種試驗和栽培試驗。

這些試驗的成果,透過“華北農事試驗場”設在各地的分場、“中央鐵路農場”設在佔領區鐵路沿綫的“惠民研究所”以及偽“北平市公署”、偽“青島市公署”等向當地農村強行推廣試種。

殖民地農業試驗活動的終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規定的各項條件,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簽署投降書,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徹底失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日本在華的農業試驗活動也隨著戰敗而終結。

這裡以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農事試驗機關“公主嶺農事試驗場”在戰後的接收情況為例,來說明日本在華農業試驗機構的變動。1945年8月15日早晨,公主嶺農事試驗場的職工家屬約一百人準備搭乘列車前往北朝鮮。他們從車站的廣播中收聽到日本戰敗的訊息,臨時改變行程計劃,決定返回公主嶺試驗場本部。8月17日,公主嶺本場召集職員舉行閉場儀式。時任場長的突永一枝希望職員保全農事試驗場的物資財産,不要破壞器物及其他設施,友好地迎接戰後接收。

1946年7月[22],民國政府農林部東北特派員辦事處派王金陵前去接收並出任場長,該場改稱“農林部東北農事試驗場”。聘請原該場的一些日本農業專家為研究員,其中有:荒川左千代(肥料)、池田實(土壤)、石川正宗(大豆)、巖垂吾(植物病理)、岡田重治(畜産)、苅谷正次郎(昆蟲)、金田一貫之(稻作)、小佐井元吉(飼料)、小松八郎(畜産)、薗村光雄(農業機械)、村越信夫(農業經營)。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來回顧日本侵華期間的農業試驗活動,我們認為有必要分清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與日本在華工作的科學家的責任,分清作為日本侵華罪行組成部分的“文化侵略”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和農業試驗成果對中國的影響。

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開展農業試驗研究,是直接為其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服務的,是對中國主權的公然侵犯。日本侵華當局之所以如此“重視”在中國開展農業試驗,是因為這樣做更容易獲得中國的農業經濟情報,以便更多地掠取中國的農産原料和農業資源,達到其“以戰養戰”、“工業日本,農業滿洲”的目的。因此,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期間所作的農業試驗,與它的武裝侵略一樣,都是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是對中國進行的“文化侵略”,應當受到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的譴責和反對。

不過,我們應當把發動戰爭的日本帝國主義分子與在中國從事農業農業試驗研究的科學家區別開來,當時在中國工作的數以千計的日本農業科學家,他們也和中國人民一樣,是侵略戰爭的受害者,甚至發生了哈爾濱支場職員和家屬43人集體自殺的慘痛事件。其中也有一些反對侵華戰爭的正直人士,以他們所能做到的特殊方式抵制和反對戰爭,有的甚至遭到了日本侵華當局的迫害。

日本在中國開展農業研究長達50年,其試驗設施、試驗材料、試驗成果以及農業資源調查資料等等,都對中國近代農業科學技術産生了影響。從現存的試驗檔案中看到,日本科學家的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對試驗過程的詳細記錄和精心整理存檔,是非常值得讚許的。他們對農業試驗所採取的“試驗設計一元化、試驗實施分割槽化、試驗成果示範化”的研究原則,對於農業研究成果的産生和推廣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為本文的結語,我還想特別提到,今年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00週年,也是抗日戰爭勝利61週年。歷史已經漸行漸遠。我們回顧這一段沉痛的歷史,是為了讓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讓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遭受戰爭之害的各國人民,永遠記取歷史的教訓,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使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祈願各國人民更加幸福安寧。

作者:中國農業博物館 曹幸穗 胡澤學

* 因作者本人查閱中國臺灣省的歷史檔案資料的限制,文中不包括日本在中國臺灣省的殖民統治時期的農業科研活動。

* 本文引用的資料均為南京農業大學及中國農業科學院儲存的滿鐵檔案資料。因原始資料大多系當時的實驗報告,未經系統整理,不便一一標註出處——作者注。

[22]參見《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簡史》和《満洲公主嶺 過ぎし40年の記録》 (公主嶺小學校同窗會,朝日新聞東京出版サービス)。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2-02-18

相關文章

中國生物新冠疫苗3-17歲人群臨床資料已出爐,耐受性良好且安全

中國生物新冠疫苗3-17歲人群臨床資料已出爐,耐受性良好且安全
目前,國內新冠疫情硝煙瀰漫,福建疫情至今仍然沒有得到緩解,從9月10日仙遊縣在"抽檢"中發現第一例感染者至今,短短几天確診病例就已破百,傳播鏈條超過4代,不僅在小學.鞋廠等人群密集 ...

中國生物:華為雲WeLink助力中國生物協同辦公升級
e公司訊,中國生物訊息,9月16日,中國生物聯合華為雲WeLink在北京召開WeLink平臺專案啟動會,攜手華為雲WeLink共同推動中國生物數字化轉型,基於WeLink打造業務統一入口,實現統一認證 ...

中國生物:將藉助華為雲WeLink加快數字化轉型
據"中國生物"微信公眾號9月19日訊息,9月16日,中國生物聯合華為雲WeLink在北京召開WeLink平臺專案啟動會,與華為雲WeLink共同推動中國生物數字化轉型.中國生物財務 ...

中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一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一 據新華社電 (記者張泉)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中心近日釋出的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生物育種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快速增長 ...

紐西蘭政府認可22種新冠疫苗:康泰生物新冠滅活疫苗位列其中
e公司訊,近日,紐西蘭政府宣佈,自2021年11月1日起,非紐西蘭公民允許入境紐西蘭的前提條件為:需要在入境前至少14天全程接種該國政府認可的新冠疫苗.據紐西蘭政府官網顯示,在受到認可的22種新冠疫苗 ...

觀察|服貿會:中國市場 世界機遇

觀察|服貿會:中國市場 世界機遇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影片製作 | 葉源昊 張銳 本屆服貿會更加突出數字服務.互動體驗,有著冰雪互動體驗和冬奧元素的體育服務專區成為觀眾關注焦點.這是首鋼園展區通訊館內展出的可供觀眾體驗的VR ...

新冠疫情捲土重來,特效藥能成為下一道防線嗎?
新冠病毒的變異對藥物作用的影響 很可能會同疫苗一樣,很難有一個 治療方案能夠做到完全覆蓋 新冠疫情正在福建捲土重來,這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而就在幾天前,關於新冠特效藥的訊息接二連三,給應對疫情帶來 ...

接種新冠疫苗途中5次打退堂鼓,慢阻肺患者能否接種新冠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途中5次打退堂鼓,慢阻肺患者能否接種新冠疫苗?
小編的鄰居67歲的肖老師是一名退休女教師,由於她是慢阻肺患者,半年以來非常猶豫要不要接種新冠疫苗,儘管一些病友也接種了,她還是不放心,老伴.病友.兒子兒媳.老同事.鄰居先後陪她去了五六趟接種現場,每次 ...

治新冠將有國產特效藥,“疫苗+特效藥”齊頭並進的防治策略將成可能

治新冠將有國產特效藥,“疫苗+特效藥”齊頭並進的防治策略將成可能
來源:生命時報 □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張林琦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副教授 陳捷亮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主任 曹 彬 本報記者 李珍玉 最近,福建的新冠疫情持續讓人擔心, ...

南科大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張緒穆“SHEN26”為何優於Molnupiravir

南科大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張緒穆“SHEN26”為何優於Molnupiravir
南科大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張緒穆 作者:馮霄霞 摘要:市場是否過度解讀"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韋,抗新冠口服新藥Molnupiravir的安全性也並未獲得驗證,最新口服藥"SH ...

了不起的家庭藥箱|寶寶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家長要注意哪些問題

了不起的家庭藥箱|寶寶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家長要注意哪些問題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痺症或小兒癱,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多發生於7歲以下兒童,會引起輕重不等的癱瘓.主要病變發生在脊髓灰質,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和肢體痛.肌肉萎縮.步態異常.馬 ...

美國應該“率先垂範”,邀請世衛組織赴美調查
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傅聰25日在一次媒體吹風會上說,中方再次敦促美國停止利用新冠病毒溯源問題進行政治操弄.如果美國頑固堅持"實驗室洩漏論",就應該"率先垂範",邀請 ...

電動汽車輻射大?開久了會禿頭?專家:都是扯淡

電動汽車輻射大?開久了會禿頭?專家:都是扯淡
"開電動汽車會禿頭"的說法,最早出現在2012年6月劉大江等人在<瞭望東方週刊>上面發表的文章<深圳飆車致死案追蹤:三問比亞迪事故電動車>裡面. 文章裡面提 ...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所疫苗產能持續跨越式增長
昆明資訊港訊(昆明日報 記者郭曼)1955年,江蘇南通悄無聲息的暴發了一種病毒,短時間內千餘人癱瘓,並迅速向全國蔓延.這就是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當時國際上僅美國.蘇聯有此方面的研究,國內尚無有 ...

專訪|信達生物集團總裁劉勇軍:做藥實際上是門“藝術”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賀梨萍 如果沒有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劉勇軍會頻繁穿梭於中國的蘇州和美國馬里蘭及波士頓之間.然而,疫情改變了"空中飛人"原本忙碌的軌跡,在一個地方駐留的時間明顯拉長 ...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脊飾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脊飾
屋頂脊飾是中國傳統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然而在文化和藝術研究領域中,長期以來它卻備受學者冷遇,幾乎沒有專著出版. 1924年,德國人愛德華·福克斯的<屋頂脊飾及中國琉璃的變 ...

全球十大最頂尖的生物製藥巨頭

全球十大最頂尖的生物製藥巨頭
全球知名<製藥經理人>雜誌成就釋出了"2021年全球TOP50製藥企業排行榜".榜單以各大企業2020年處方藥銷售額進行綜合排序,其中羅氏以474.92億美元銷售額蟬聯 ...

新一批中國新冠疫苗運抵象牙海岸
新華社阿比讓9月18日電(記者鄭揚子)中國國藥集團透過"新冠疫苗實施計劃"供應象牙海岸的81.6萬劑新冠疫苗分別於17日和18日運抵科經濟首都阿比讓. 象牙海岸健康.公共衛生與全民 ...

中國政府向聯合國維和人員捐贈的新冠疫苗線上交付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馬卓言)中國政府向聯合國維和人員捐贈新冠疫苗交付儀式17日以影片方式舉行.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張茂於表示,聯合國維和行動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