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 科普創新服務 專欄
29 2022年江蘇省小麥返青期
苗情研判及田管建議
去年秋播我省小麥播種期整體推遲一週左右,適期播種比例為47.6%,比上年減少8.8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較差的年份(僅高於2016年39.1%,與2015年47.3%相當)。但在秋播關鍵階段10月下旬及11月中旬以晴好天氣為主,播種質量相對較好;冬前積溫高、光照足、大部分地區墒情適宜;特別是越冬以來,平均氣溫偏高,雨水充沛,淮北區域性旱情緩解,氣象災害總體較輕,全省小麥苗情持續向好的方向轉變。當前已過“立春”,“雨水”節氣將至,我省小麥從南到北已逐步進入返青期,淮南部分早播小麥即將提前進入拔節期。早春是促進弱苗轉壯、控制旺苗過快生長的有效時機,各地要加強因田因苗分類技術指導,切實抓好各項春季田管措施落實,夯實夏糧豐收基礎。
一、在田小麥返青期苗情綜合研判
(一)
全省農業技術推廣條線研判
1、苗情指標相對較好。據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返青初期(2月10日)小麥苗情排程彙總,平均葉齡已達5.61葉,比越冬期(12月20日)增加了1.7葉,比上年返青期(2月20日)少1葉;平均畝總莖櫱數62.2萬,比越冬期增加了16.9萬,比上年返青期(2月20日)少8.9萬。預計到2月20日全省小麥上述苗情指標能基本接近歷史最好的上年同期水平。
2、一、二類苗比例較高。據2月10日全省小麥苗情排程彙總,旺長苗、一類苗、二類苗、三類(弱)苗比例分別佔4.52%、37.68%、40.50%和17.3%,一、二類苗合計佔78.18%,較苗期和冬前分別提高16.96個百分點、4.40個百分點,與上年2月20日相比仍低3.3個百分點。隨著春季苗情轉化,一、二類苗佔比有望達到歷史最好的上年同期水平。
小麥苗情素質分類對照表↓(佔比,%)
注:返青期資料,今年為2月10日、上年為2月20日上報彙總。
(二)
江蘇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研判
為及時瞭解和掌握我省在田小麥生產和長勢情況,江蘇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要求42個示範展示基地,統一於11月10日/25日、12月20日、1月20日、2月10日/20日、3月10日/20日、4月10日、5月10日,定時定點[確定5種類型田塊:①適期早播(比適期略早),②適期播種,③適期略遲(比適期遲10天以內),④遲播(比比適期遲10~20天),⑤過遲播(比適期遲20天以上)]查報《示範展示基地苗情調查表》。本期苗情以江蘇省返青初期時間視窗2月10日的查報資料彙總,推測全省小麥返青期苗情。
1、不同播期小麥生育情況
從小麥不同播期的目前苗情看,播期越早,生長髮育越快。全省適期早播的小麥平均主莖葉齡達到7.68葉,適期播種達6.44葉,適期略遲達5.25葉,遲播達4.35葉,過遲播僅3.31葉,播期越遲,生育程序越慢。每個相鄰播期範圍之間大概相差1個葉齡,但不同播期間的畝總莖櫱數相差較大,適期早播比過遲播多39.45萬,相差近1倍。從地域上看,淮北半冬性小麥因播期早、總葉片數多而葉齡較大大,蘇南因氣候偏暖、小麥生長髮育較快,導致小麥葉齡略低於蘇北,而高於蘇中。
不同播期小麥生育程序表↓
據2月10日(返青初期)我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42個示範基地最新苗情資料彙總分析,全省小麥平均葉齡為5.6葉,畝總莖櫱數為74.1萬,單株次生根數為6.5條,分別比越冬始期(12月20日)增加了2.1葉、33.1萬、4.3條;與上年同期相比,葉齡相當,畝總莖櫱數和單株次生根分別增加9.1萬、0.6條。從區域看,蘇北、蘇中、蘇南主莖葉齡分別為6.0葉、5.3葉、5.2葉,與上年相比差異不大;畝總莖櫱數分別為86.5萬、65.2萬、49.3萬,與上年相比,蘇北多11.2萬,蘇中多9.8萬,蘇南少7.5萬;單株次生根數分別為6.8條、6.2條、6.1條,與上年相比,蘇北多0.1條,蘇中多0.8條,蘇南多1.5條。這主要得益於有利的天氣條件,自12月21日至2月10日的52天裡,全省平均積溫175.64℃,比異常暖冬溫高的上年同期少46.30℃(蘇北至蘇南分別少54.48℃、46.55℃、38.53℃),全省平均降雨量69.75毫米,比上年同期多33.49毫米,光照時數224.82小時,比上年同期少67.59小時,但未出現上年度強寒潮低溫凍害。氣溫偏高、雨水充沛,使得在田小麥生長轉化速度快。
全省小麥關鍵時期苗情及階段氣象資料表↓
(左中右分別為大中、武進、興化基地麥田)
3、全省目前苗情分類與定位
綜合計算並推測全省一、二類苗合計佔83.42%,較苗期和冬前分別提高22.64個百分點、6.88個百分點,較歷史最好的上年同期提高了1.77個百分點,旺長苗和三類苗佔比較小,分別為2.39%和14.18%。淮北一、二類苗合計佔87.25%,較苗期和冬前分別提高15.91個百分點、5.12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9.85個百分點。蘇中一、二類苗合計佔82.36%,較苗期和冬前分別提高30.83個百分點、6.46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8.29個百分點。蘇南一、二類苗合計佔68.69%,較苗期和冬前分別提高21.18個百分點、17.72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相比降低了15.57個百分點。
小麥苗情素質分類對照表↓(佔比,%)
二、當前在田小麥的主要問題與隱患
分析本年度目前小麥生產仍存在的問題和隱患:
一是存在較大程度的不平衡性。全省旺長苗、三類苗還佔有一定比例(省農技推廣總站21.82%,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16.58%),早播旺長苗有提早拔節的可能和加重倒春寒凍害的隱患(全省已有15.18萬畝小麥提前一個月拔節,佔0.4%),而遲播弱小苗、群體偏少的三類苗可能會導致穗數不足、穗型偏小。
東臺早播(10月18日)麥田2月9日已開始拔節,剝査幼穗可見↑
二是脫力早衰有隱患。隨著春季氣溫逐步回升,麥苗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將進入高強度的第2個肥水吸收高峰,對養分需求大幅增加,一旦肥水供應不足,就會造成脫力落黃及後期早衰,可導致結實率降低、灌漿不足。
三是春季草害有隱患。因秋播後持續乾旱,導致當前麥田雜草出苗數量低於上年。隨著雨水增多、氣溫回升,春季雜草發生會較快,與麥苗爭肥、爭水、爭光、爭空間,從而影響麥苗生長。
四是春季氣候條件利弊還難以預料。目前淮南地區雨水已經偏多,淮北地區區域性土壤墒情仍顯不足。“尺麥怕寸水”,小麥拔節後對水分比較敏感,我省春季多有連陰雨天氣,漬害、溼害易發生以及由此引發的病蟲害等易加重;早春氣溫多變,“倒春寒”凍死主莖和大分櫱幼穗時有發生,對產量影響大,需要恢復補救。
當前,距離夏糧小麥成熟收穫還有100多天時間,期間要經歷“倒春寒”、溼漬害、病蟲害、乾熱風、高溫逼熟、“爛麥場”等多重“關卡”的考驗。因此,加強春季田管十分重要,應高度重視。尤其是早春田管特別高效,是麥苗促弱、控旺、轉壯的有利時機,只有一著不讓抓好各項春季田管關鍵措施落實,才能將目前好的苗情長勢轉化為最終好的收成,實現夏熟糧油豐收,為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奠定基礎。
三、春季麥田高效管理技術意見
“雨水”節氣將至,農時不等人,春管正當時。針對當前我省小麥苗情特點,春季管理要以“穩穗、爭粒、增重”為主攻目標,因地因苗制宜加強分類指導,突出“一促”(即促弱轉壯)、“兩控”(即控旺防倒、控病蟲草害)、“三防”(即防凍害、防漬害、防早衰)關鍵措施,小麥拔節前,重點抓好“清溝理墒、適時化除、控旺促弱”等田管措施;拔節後,重點抓好“防治紋枯病、白粉病和鏽病防治,施好拔節孕穗肥,防禦倒春寒”等措施;抽穗揚花及灌漿期,抓好“赤黴病防控、一噴三防”等措施落實;後期做好適期搶收搶曬搶運,防止穗上發芽或“爛麥場”,確保顆粒歸倉。
當前春季高效田管,要按照時序,具體抓好以下關鍵技術措施:
1、清溝理墒,降漬防旱。我省屬於南北過渡地帶,既可能遇連陰雨又可能遭遇乾旱,影響根系對養分、水分的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及時做好清溝理墒、疏通溝系,保證田內外溝系排水通暢,做到雨止田幹;另一方面,淮北區域性地區顯露旱象時要結合施肥及時灌春水,緩解旱情。
2、促弱控旺,壯苗穩長。一般情況下,一、二類苗不宜施用返青肥。對遲播弱小、群體偏少、預期穗數可能不足,或者前期施肥不足、有脫力落黃現象的麥田,宜立即追施接力(返青)肥,可畝追施10~15公斤三元高效複合肥(N、P2O5、K2O各15%)或配方肥。對秸稈還田量大、苗情過弱的宜每畝再加施5公斤尿素,儘早促弱轉壯,爭穗爭粒。對於葉齡偏大、群體偏多、有提早拔節趨勢的田塊,不宜施用返青肥,且要在拔節前進行適度鎮壓或適當化控,控旺促壯防倒。
3、適時化除,防止出現凍藥害。對前期化除效果差,目前草害達標田塊,要根據草相特點在拔節之前及時選準藥劑、用好藥量進行化學除草,控制雜草危害。早春莖葉處理,宜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小麥拔節前(拔節後化除不安全,易導致藥害)進行。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唑啉草酯·炔草酸、精惡唑禾草靈等藥劑進行防除;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等藥劑進行防除。禁止選用長殘留除草劑,以免造成後茬作物藥害。要密切關注天氣趨勢,注意避開低溫寒流,掌握在施藥前3~5天后5~7天日均氣溫不能低於5~8℃,防止出現凍藥害。
4、精準測報,綠色防控。分櫱末期至拔節初期要及時查報小麥紋枯病並適時防治,在小麥拔節初期,紋枯病菌侵莖前,田間病株率達15~20%時,用250g/L丙環唑乳油(秀特)30~40毫升/畝,或己唑醇、戊唑醇等,兌水30公斤/畝防治,若用井岡黴素藥劑防治,須大劑量(5%井岡黴素水劑300~500克/畝)、大水量(75~100公斤/畝)潑澆或兌水粗噴霧,發病嚴重田塊,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拔節期小麥白粉病病株率達5%時,用氟環唑、三唑酮(粉鏽寧)、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腈菌唑,以及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嘧菌酯等兌水防治;鏽病病葉率5%~10%時,用丙環唑乳油(秀特)、三唑酮、烯唑醇、己唑醇等藥劑防治,如病情重、持續時間長,隔10~15天再防治1次。
5、因苗制宜,適時重施拔節孕穗肥。重施拔節孕穗肥是小麥高產高效的關鍵。拔節肥施用時間,淮南麥區通常在3月上中旬,今年要提前到2月底至3月上旬;淮北麥區通常在3月中下旬,今年要提前到3月上中旬。具體時間還要根據苗情、墒情、返青肥用量等因素適當靈活把握,早拔節早施肥,肥水結合,提高肥效。對返青時群體過小、穗數可能不足的三類苗和脫力落黃嚴重麥田,提早施用拔節肥,以促進弱苗轉壯,爭取足穗。對群體莖櫱數適宜的一二類苗麥田,在葉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第二節間伸長1~2釐米、葉齡餘數2.5左右時追施拔節肥,一般畝施用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複合肥(N、P2O5、K2O各15%)或配方肥10~15公斤,培育壯稈大穗。對群體過大、葉色未正常褪淡的麥田,拔節肥應適當推遲施用,做到葉色不褪淡不施肥。高產田提倡施用孕穗肥,在劍葉(旗葉)露出一半時施用,有顯著的增粒增重效果,一般畝追施尿素5~8公斤。對弱筋小麥,施氮要前移,以施用拔節肥為主,不宜追施孕穗肥。
6、防禦倒春寒凍害,及早補救。春季氣候“孩兒臉”,常遇倒春寒天氣。小麥拔節後尤其是拔長兩節後,遇到氣溫0℃以下霜凍,主莖和大分櫱幼穗就會凍死凍傷。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低溫寒流來臨前對缺墒麥田及時灌水,可改善土壤墒情,調節近地層小氣候,緩衝地表溫度變幅,減輕凍害發生。在小麥凍害發生後2~3天要及時調查幼穗受凍程度,根據受凍程度迅速增施恢復肥。僅葉片凍害或主莖幼穗凍死率10%左右,不必施肥;莖櫱幼穗凍死率10%~30%的麥田應迅速畝施尿素5公斤左右,每增加10個百分點,畝增施2.5公斤尿素;主莖幼穗凍死率80~100%時,最多畝增施15公斤尿素,爭取小分櫱和高節位分櫱成穗,才能減少產量損失、儘可能獲得正常產量。要注意增施的恢復肥跟正常施用的拔節孕穗肥互不抵消。
—————— END ——————
(注:本文資料來源於技術統計與分析,與行政部門釋出的權威資料有差異,不具備法定效力,僅供趨勢分析參考!請勿引用!若轉載引用產生不良後果,責任由引用者自負!)
[ 本文撰稿:江蘇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整合創新中心、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江蘇省糧食作物現代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感謝郭文善、姜東、朱新開、楊榮明、張佩等專家提供的修改完善意見和資料素材 ]
[排版編輯:黃梅丁錦峰 ]
你想跟隨時節,第一時間瞭解【農時動態】【農事提醒】【農諺解讀】【農詩欣賞】【躬耕微課】【躬耕分析】【躬耕研究】【躬耕釋出】【躬耕紀錄】【躬耕直播】嗎?趕緊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