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之前,先上兩張圖:
這是今年一月12家大型房企的銷售額和同比增減情況,包括五家央企和七家典型民營企業。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所有型別的房企,它們的銷量全都在下跌,這主要歸因於宏觀經濟大環境。
去年一年,國內GDP經歷了較大幅度波動,增幅從年初的18% 下降到了四季度的4% ,老百姓手裡的錢變少了,再疊加預期改變,反映在樓市就是迅速萎縮的購房意願。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去年民營開發商不斷暴雷,深深教育了一直悶頭買房老百姓,等到市場明朗再出手,也是一種普遍心態。
今年1月是個很敏感的月份,前有去年下半年以來積攢的虧虛,現有市場環境變暖的預期,餓瘋了的房企在此時不遺餘力進行推貨,是一種應激反應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來看一下各個房企的銷量跌幅,或許更能說明一些問題。
從上圖看到,總體來看,民營開發商的跌幅確實要明顯大於央企,雖然碧桂園在12家中跌幅最小,只有10%,但其他民營房企的慘況則一言難盡,其中龍湖同比下跌了84%,中南下跌了66%,新城53%,旭輝51%,龍光44%,這些都是腰斬的水平。這說明市場對民營企業的顧忌確實是存在的。
這其中,龍湖是個特異的存在。在去年的行業風暴中,龍湖在民企中應該算是最大的贏家了,全年實現了2900億的銷售額,完成了高達94%的目標額度。
吳亞軍一直敬畏市場的保守心態,讓龍湖順利通過了這次生死大考。
房企月度推貨,一般都會根據市場形勢進行提前規劃。龍湖的房子一向市場接納度較高,公司1月的銷量,大機率是經過測算刻意鋪排的結果。
也就是說,龍湖可能更好看後市的行情,所以年初減少推貨安排,等後期量價上來再做大規模放貨,以此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這就是勝利者的優勢了。在別家還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時候,龍湖已經在統籌月度考慮怎麼賺大錢了!在“黑鐵時代”,吳亞軍似乎很從容。
其實,其他民企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去年同期根據判斷推貨多了,今年降幅肯定就會變大。所謂的單月考評,只能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大致比較。
民營企業一直有著頑強的生存意識,相信經過這次流動性教訓後,它們會在嚴格自律中重整旗鼓。從1月的銷售資料看,民營企業雖然和央企有差距,但也不是太懸殊,說明市場對民企依然保持著一定的接受度。
毫無疑問的是,市場上各種型別的企業存在得越多,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就會越豐富,消費者的體驗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