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忙走,急忙行,不覺來到汴梁城,夫妻二個城門進,抬起頭來看花燈,東也是燈,西也是燈,南也燈來北也燈,四面八方鬧哄哄。”這是黃梅戲傳統劇目《夫妻觀燈》裡的唱詞。
說的是正月十五鬧元宵,汴梁城郊農民王小六和妻子一起到京城看花燈。夫妻倆興沖沖地走進汴梁城內,熱鬧非凡、五光十色的花燈,使這對夫妻樂而忘返。
正月裡來正月正,十五十六看花燈。今天是農曆壬寅虎年的正月十六,元宵節花燈會的最後一天。正月十五的夜幕剛剛降臨,河南省安陽市老城區的縣前街、倉巷街花燈初上,五彩斑斕,只見人山人海,看花燈的遊人如痴如醉。
網友說,文峰大道中段北側的倉巷街花燈太少、場景單一,倉巷街不如老城南側縣前街的燈豐富多彩,也說賞花燈、嘗小吃、看熱鬧還是去縣前街才好。相比2019年的正月元宵節,由於今年的特殊情況,這兩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民俗活動處於暫停狀態,民俗文化娛樂活動也少了許多專案。
據記載,正式為元宵節命名並詔令全國民眾張燈慶賀的,是漢文帝劉恆。到了漢武帝時,元宵節則被列為全國重大節日,代代相襲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文化娛樂活動也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民俗表演。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又叫元夕、元夜,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是我國盛大的傳統民俗節日。自唐代以來民間便有元宵觀燈鬧夜的習俗,在正月十五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出門賞月、張燈結綵、共吃元宵,閤家團圓、共慶佳節。
有網友開玩笑問道,元宵節的月亮會是什麼樣子的?呵呵,正月十五月兒圓啊! 正月十五通常是農曆新年的首個月圓之日,在特殊情況下,十五的月亮很有可能是十四、十六、十七圓。據專業人士介紹,月球繞地球執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滿月則可能出現在農曆十四、十五、十六或十七中的任何一天。不過,正月十五的月亮一樣迷人,並不影響您元宵節賞月的心情。
除了民間傳統的七夕情人節之外,在中國還有一個傳統的“情人節”,這個情人節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或許您不太信,網友說有古詩詞為證,古詩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中,“元夜”所指的傳統節日就是元宵節。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出自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曾任滑州通判。也有學者認為,這首元夜戀舊的《生查子·元夕》或許是朱淑真所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怕壞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才將作者改為歐陽修的。朱淑真,宋代女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省歙縣),相傳為朱熹侄女。朱淑真博通經史,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生活很不如意,抑鬱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王建安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