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聞佳|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
作者 |章偉升
編輯 |李紅冰
來源 |亞布力內參
氣候變化的後果正在全球接連顯現,極端暴雪襲擊美國,北極海冰消融,印尼首都雅加達正向海底下沉,澳大利亞山火連燒數月……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明顯。
未來會怎麼樣?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蔡聞佳說,到2060年之前,中國的氣候危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
減排可以消除氣候危機嗎?蔡聞佳的答案是,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行動非常及時、非常重要,它是為了避免遠期巨大的、不可接受的氣候風險,但是氣候系統有慣性,近中期的氣候變化趨勢幾乎不可避免。換言之,在2060年之前,無論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的減排做成什麼樣,是否實現碳中和,氣候變化大機率仍會持續加劇,極端天氣變多、氣溫升高的趨勢恐難改變。
蔡聞佳認為,中國現階段除了推進碳中和,一定要在氣候適應上投入更多精力。如果做不好氣候適應,碳中和程序也會受到影響。在氣候適應上,不僅是政府,企業的行動空間也很大,比如發掘中國氣候保險的盈利模式。
城市是人口與經濟的集中區,防範氣候危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麼,城市的氣候適應做得怎麼樣,可以防得住頻繁、劇烈的氣候危機衝擊嗎?
根據蔡聞佳的研究,現在公眾和各級政府對氣候適應的理解、準備和重視程度存在不足,很多城市不瞭解氣候變化,在做城市規劃時,沒有將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考量進去。由於缺乏系統性評估,各個城市在氣候危機面前有哪些脆弱之處,目前也難以明確。“相當於你去打一場戰,但根本不知道敵人長什麼樣,摸黑。”
以下為亞布力論壇對話蔡聞佳的內容:
亞布力論壇:你在2021年《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報告發佈會上提到,中國應儘早採取足夠的行動,以避免未來級聯式的健康危機。什麼是“級聯式的健康危機”?當它出現後,是什麼景象?
蔡聞佳:第一,氣候變化不是傳統的危機,它是很多常見危機的推進器、催化劑。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會看到更多、更強的危機出現,像高溫熱浪、極寒、大暴雨、洪水、乾旱、颱風、氣候敏感性傳染病(如登革熱、瘧疾),等等。未來,我們可能面臨的不是單一危機,而是多種危機在時空上的疊加,比如高溫+登革熱、高溫+乾旱容易同時發生,暴雨、洪水和傳染病也容易同時發生,造成1+1>2的後果。
第二是連鎖反應。自然危機與社會危機之間是相互聯絡的,一個危機有可能引發另一個危機,像滾雪球一樣。像鄭州“720”極端降雨,除了產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直接影響,還可能產生交通中斷、醫院停電,全社會應對危機和開展救援的能力下降等次生影響,從而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連鎖反應要特別注意,它對城市的治理能力也是挑戰。
亞布力論壇:你是說,鄭州“720”特大暴雨等氣候危機以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多種氣候危機可能會在同一個時空內並存,還容易像滾雪球一樣引發連鎖反應,衝擊經濟的穩定執行?
蔡聞佳:大家一定要深刻理解,平均溫升1℃、2℃、3℃究竟意味著什麼。工業化(1850年)至今的近兩百年裡,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1.1℃,而很不幸的是,中國的升溫速度略高於全球均值。
如果溫度繼續上升,很多人和行業會受到重創。比如廣東熱浪天數,在1986-2005年間,平均一年是6天,2020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25天。假如溫度升到2℃,根據國內學者的預估研究,這一數值會變成120天左右。這意味著,全年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天熱浪,或者夏季連續好幾十天的熱浪,很難想象誰受得了,農業、旅遊業、服務業都將受到重創,醫院急診也將不堪重負。
亞布力論壇:這些氣候預估,準確度高嗎?
蔡聞佳:氣候預估的結果,大家不太關注,但它不是在嚇人或騙人。現在的氣候模型可以很好地重現氣候變化的歷史,例如模擬近年溫升趨勢。所以,這些氣候模式給出的未來氣候預估結果,可信度也比較高,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亞布力論壇:中國正在大力推動減排,要是如期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氣候變化導致的危機會隨之明顯改善嗎?
蔡聞佳:2060年之前,不會有太大變化。目前,全球幾乎所有模型的研究都認為,在2060年之前,無論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的減排做成什麼樣,是否實現碳中和,氣候變化(至少是溫升)的趨勢,都不會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氣候變化在近中期仍會持續加劇,極端天氣變多、氣溫升高的趨勢恐難改變。
只有到2060年以後,全球氣候變化趨勢才會根據近些年的減排力度不同而發生明顯差異。近些年減排多一些,2060年後氣候變化的幅度就小些。反之,則氣候變化會更嚴重。
亞布力論壇:為什麼即便大力度減排,2060年之前氣候變化依然會越來越嚴重,氣候災害會越來越多?
蔡聞佳:第一,氣候系統有慣性,當前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不會因為近些年減排就能短期內扭轉。從減排行動到真正影響氣候,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行動,要到2050甚至2060年才會在氣候方面顯現出明顯效果。第二,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它比局地問題的治理要難很多,如果其他各國不一起努力,光中國做好也不夠。
但不是說現在減排沒有意義。恰恰相反,要想避免遠期巨大的、不可接受的、難以短期內逆轉的氣候風險,必須提前行動。因此,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行動非常及時、非常重要。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正因為近中期的氣候變化趨勢幾乎不可避免,現階段我們一定不能忽視氣候變化的適應,應該在適應上投入更多精力。
亞布力論壇:中國各地現在氣候適應做得怎麼樣?防得住未來的氣候危機嗎?
蔡聞佳:現在,公眾和各級政府對氣候適應的理解、準備和重視程度存在不足,很多公眾和管理者不知道未來三四十年會發生什麼樣的氣候變化,不知道它對所有人的健康以及社會、經濟平穩執行帶來什麼挑戰,也不知道如何開展適應行動。如果我們只是被動等待氣候災害發生之後再去救災,必然會承擔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損失。
亞布力論壇:鄭州“720”特大暴雨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體現,它暴露出的氣候適應短板是什麼?中國其他城市可以從中反思什麼?
蔡聞佳:你知道現在中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按幾年一遇的降雨標準制定的嗎?是一年一遇,即每年都會遇到的暴雨。不說50年、100年,我們甚至沒有按三年、五年一遇的暴雨重現期來設計城市排水系統。下一次大暴雨不知道下在哪裡,但如果城市基礎設施和排水能力普遍如此,到時內澇程度又能比鄭州好多少?
很多城市不瞭解氣候變化,在做城市規劃時,沒有將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考量進去。可我們面臨的新常態是——到2060年之前,氣候變化將越來越嚴重,氣候災害越來越多。
這一長期趨勢,將對道路、橋樑、地鐵、醫院等重要基礎設施提出新挑戰。地方政府必須衡量,現有基礎設施和資源配置,能否應對未來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風險,能否提前預警、監測和防範大災大難。
亞布力論壇:2017年,中國啟動了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有28個試點。但有專家認為,試點城市少有對氣候適應問題的針對性舉措,或是把他們本來就要做的一些常規工作中與氣候適應相關的都納入進來,最後那些工作套在哪裡都行。也就是說,一些試點城市真正的氣候適應工作,離理想狀態還有較大差距。
蔡聞佳:確實聽說有這種情況。這恰恰說明了大家對氣候適應普遍缺乏認識,不知道該怎麼做。
亞布力論壇:你認為城市現在該如何行動,防範未來的氣候危機?
蔡聞佳:最關鍵的一步,是先了解氣候變化對自己的城市有什麼影響,分析氣候危機發生時的脆弱點在哪裡。在這方面,每個城市都還有很大改進空間。如果連自己的“家底”都不清楚,怎麼做氣候適應行動和超前規劃?
亞布力論壇:中國各個城市的“家底”是什麼樣的,在氣候危機面前有哪些脆弱之處?
蔡聞佳:現在還比較難說,因為我們缺乏評估。比如氣候變化與健康,只能基於以往事件所產生的健康影響進行量化研究。但是,未來變成什麼樣,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如何變化,醫療資源需要如何提前配置,在很多問題上都是不清楚的。相當於你去打一場戰,但根本不知道敵人長什麼樣,摸黑。
即將出臺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我認為它的理想狀態,是對未來提出明確工作目標和量化指標,但如果連當前的基礎都不清楚,提目標和指標就有難度。
亞布力論壇:的確,如果沒有系統性摸排,不可能知道哪裡有漏洞和風險,自然也不知道未來會遭遇什麼,只能基於過去的經驗預估。
蔡聞佳:對。目前已有不少學者在研究未來的氣候風險,但大家的工作相對分散,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統設計和安排。比如有人只研究高溫熱浪,有人只研究洪水,兩波人不僅用的氣候情景、研究方法不同,甚至對脆弱人口的總量和分佈估計,也都使用了不同情景。已有的大部分研究,難以回答決策者所關心的“我國各個區域未來會主要面臨哪個氣候風險的威脅?”“我們的應對短板在哪裡”等問題。
所以,風險評估需要國家層面重視,一些發達國家是每五年做全方位評估。
亞布力論壇:發達國家在氣候適應上是怎麼做的?
蔡聞佳:英國比較典型。差不多在20年前,英國就開始系統性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分析脆弱之處、制定氣候適應行動方案,之後定期跟蹤、監測行動方案的落實效果,並據此開啟新一輪評估,重新查漏補缺,是迴圈式的。
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受到的氣候變化影響,都小於發展中國家,但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氣候適應,為此投入很多錢,這相當於給自己國家形成一個保護罩。但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對氣候適應的意識不足,在災害應對機制、部門間協調上,都沒有做好足夠準備。
而且減排這件事,從經濟學上講有一定外部性,因為它的受益物件不特定,但氣候適應多做一點,自己國家和地區就多受益一點,相當於給自己買保險。
亞布力論壇:現在,全社會的目光和資源都被碳中和調動起來,相比之下,氣候適應能為社會創造哪些價值?企業可以為氣候適應做什麼?
蔡聞佳:氣候適應的核心,是為了降低氣候變化的損失和影響。所以,哪裡有損失、有影響,哪裡就有氣候適應存在的必要,就有為避免損失而產生的機遇和收益。因此,企業的行動空間非常大。
首先,盈利模式層面。我們需要找到一種經濟手段刺激大家做長遠決策,從被動救災轉為主動防災減災。氣候保險可以是一個撬動轉變的支點。地方政府為什麼缺乏提前部署防災減災的動機?原因肯定有很多,其中一個可能是,儘管每次大災大難都給地方上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但他們總能獲得來自中央政府的大量資金和物資救援。舉個極端的例子,假設未來地方政府得百分百地負擔自己所有的災害損失,同時還得強制去保險公司為自己投保,效果也許完全不同。
保險費率計算有一條“促進防損原則”, 防災工作做得越好,費率就越低,交納的保費就越少。反之,保費越高。在這種模式下,地方政府就更有動力將防災觀念貫穿到整個城市規劃中,比如提升下水道的防禦標準、加固堤壩,等等。
中國的氣候保險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在越來越嚴重和頻繁的氣候災害面前,充分發揮保險業分散氣候風險的作用,發掘中國氣候保險的盈利模式,既能緩解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事後救災資金的壓力,又能切實提升各地區的防災和減災能力,這些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第二,服務層面。受氣候變化影響大的行業和地區,會產生新需求,比如生鮮遠洋運輸,對時間和溫度要求非常高,需要精準預估途中的氣象條件,避開海上風暴,選擇能最快抵達的路線,並大幅度節省燃油。提供這些定製化的氣象服務本身也是一種很新的業態。此外,每個城市和社群的基礎條件不同,面臨的氣候影響也不同,需要各種量身定製的氣候適應解決方案。
第三,技術層面。農業的節水灌溉、抗旱抗蟲的種子育種、城市排水管網改造、海洋河流湖泊的堤壩升級、綠色屋頂建設、預警監測裝置安裝等,都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手段。
亞布力論壇:你剛才提到,做好氣候適應,有助於實現碳中和。你如何理解這兩者的關係?現在,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碳中和,在這個背景下,如何認識氣候適應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蔡聞佳:氣候適應與碳中和能否更好地協同,還需要探索,畢竟碳中和戰略公佈時間不長。而且兩者都需要資金投入,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它們可能會相互擠壓,競爭資源。但長期看,氣候適應與碳中和必須找到好的協同方式,否則兩件事可能都做不好。
亞布力論壇:為什麼?
蔡聞佳:首先,如果城市無法適應和應對頻繁的氣候災害,就會導致橋樑、道路、房屋等基礎設施重複建設,勢必增加碳排放。其次,僅靠現有技術難以實現碳中和,必須研發出顛覆性減排技術,但企業研發這類技術,需要相對穩定的環境,而氣候災害恰恰會破壞社會經濟的穩定執行,企業難以做長期佈局。所以,氣候適應做不好,碳中和程序也會受到影響。
責編|章偉升
排版|王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