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繼續做客灰太狼讀書會,今天我們繼續來講這本書,貧窮的本質。昨天我們說到了很多國家都進行了扶貧,但是結果似乎很差,大規模的糧食援助如同噩夢一般,印度超過一半的小麥,和三分之一的大米在運輸途中不知所蹤,其中大部分竟然被老鼠糟蹋了,而政府對這種浪費的態度竟然是漠視。
帕克就是印尼鄉村的一個40歲的鄉下人,他們家有13個孩子,本身耕地就很少,還要不斷地蓋房居住,他們在農村的主要收入,就是去幹農活,打零工,但後來化肥價格上漲,當地農民就不再僱傭幫手以節省開支。所以帕克他們就失業了,他告訴作者,由於飢餓,身體虛弱,所以大多數體力活他都幹不了,高技術工作,他也學不來,結果就是沒人會僱傭他。他現在只能從政府手裡每週領取一點口糧大米,為了生存,他的妻子不得不到雅加達給別人家當傭人,但仍然不夠養活孩子的。於是孩子只能輟學,到建築工地去當學徒,現在他的生活狀況很悲慘,據說一週時間,他有4天能吃2頓飯,剩下的3天,每天只能吃一頓。越是吃不飽,虛弱無力,他也就越是無法再去做體力勞動。所以在帕克眼裡,似乎讓他吃飽了,一切問題就都可以解決了。
這就是一種貧窮陷阱,窮人吃不飽就越來越沒有工作,富人吃得好,更強壯,從而更加富有。那麼新問題又來了,當地不是沒有糧食,那麼為什麼沒有人對帕克進行投資,先讓他吃飽了,然後再讓他付出體力去做工呢?
作者最後調查發現,似乎並不僅僅是糧食的問題,如果只是捱餓,那麼他們就應該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食物,但並非如此,食品消費,只佔到農村極度貧困人口消費的36-79%,占城市貧困人口消費的53-74%,也就是說他們儘管很餓,餓的不能再幹體力活,但是卻仍然沒有把錢都用來買食物。有資料顯示,極度貧窮的人和相對富裕的人,每年的消費結構竟然沒有太多的區別,即便在食物上,窮人也不在意用最低的價格獲取更多的能量,而他們更在意的是食物的口味,作者說對於獲取能量來說,小米是最划算的,但是窮人還買了大米和小麥甚至買了糖,這些東西同等價格獲取的能量遠不及小米,而更奇怪的是,當糧食價格下跌的時候,貧困家庭購買糧食反而減少了,肉和蝦的消費卻提升了。這就是說,對於窮人來說,當他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糧食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反而把錢都糟了,用於解饞了。所以現在的問題,似乎並不是吃不飽,而是他們選擇的食物也水漲船高。說得簡單點,一天賺5塊錢只能吃粗糧,那麼給他補貼到10塊錢總能吃得飽了吧,不一定,因為賺10塊錢的時候他要買細糧了。補貼到20快錢他還要吃肉。作者他們調查印度就發現,這裡的人吃得越來越少了,卡路里消費正在下降。但是花費卻在增長。
於是這就有一個結果,那些飢餓的窮人,他們即使可以吃得更多,但他們似乎也不願意這樣做。所以作者並不同意糧農組織說的,10億人正在捱餓的這個說法,他說我們現在的糧食儲備,有能力讓每一個人都吃飽飯,絕對的食物匱乏並不存在,根據一般人一天需求2400卡路里來計算,大概只需要花費21美分,所以即便是每天只有99美分的窮人也能消費的起。如果每個窮人,都按照這種食物配比來消費的話,那麼食物上的貧窮陷阱就並不存在。
如果你要想減肥,那麼每天就要將卡路里的攝入量降到1200,這是一種半飢餓狀態,而印度人通常都很瘦小,資料顯示30%以上的印度人營養不良,這是基因的問題嗎?作者發現,如果這些人移民到西方,孩子的身高,與其他人種差不了多少。所以這個事情,可以證明,營養不良是導致這邊人身材普遍矮小的一個問題。另外一個證明,就是奧運會成績,一個10億人口的大國,印度每屆奧運會只有0.92枚獎牌,說明他們什麼奧運專案都不擅長。
有專家表示,童年獲得充足的營養攝取,都會讓孩子變得更高大也更聰明,更聰明瞭就會賺到更多的錢,所以身材高大好像跟收入正相關。作者在貧困地區也做過類似的實驗,得到兩年抗蠕蟲藥片的孩子,比只得到1年藥片的孩子,賺的錢要多20%。而蠕蟲就會造成貧血和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
另外,科學的營養也很重要,比如多吸收鐵元素可以治療貧血,而在印尼有38%的女性都患有貧血症,印度達到56%,這導致他們身體非常虛弱,生育的孩子也先天不足。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購買含鐵魚子醬就可以了,大概一年只需要7美元。但窮人並不知道這些,即便知道了,他們也不願意花費這筆錢。
所以扶貧的關鍵,就是指導這些窮人,該如何理智地花錢,從而取得最大的效用。說白了還是思維的問題。那麼有人問了,窮人為什麼不這麼做呢?一方面是根本不知道,即便是美國人,歐洲人,估計也很少有人掌握營養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就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營養和收入的直接聯絡,一頓飯兩頓飯,根本看不出區別。也完全看不到,自己身體的改變後,所帶來的短期收入變化,所以他們即使被告知,這麼吃有好處,但也會最終放棄。
再有就是當地的飲食文化,比如北京人愛吃烤鴨,但這東西脂肪含量巨大,對於健身來說,絕對是不利的,但是不光是北京人,就連全國各地來北京,也都是吃烤鴨的,林書豪加盟北京首鋼男籃,一次採訪中他就很懊悔,知道自己不應該吃烤鴨,但是也在一個月裡吃了好幾頓了。
作者還調查發現,越是錢少,就越是不願意購買健康食品,百萬富翁的早餐可能是鮮榨果汁加薄脆餅乾,而失業人員則更願意吃味道更好東西,確實如此,越健康的東西往往越難吃,吃的健康,需要你有極強的毅力才行。相反炸雞薯條這些垃圾食品,才是窮人的最愛。
此外,窮人在一些其他的地方,花費偏多,比如作者說,在發展中國家,大家特別愛大辦婚禮,嫁妝,彩禮有時候也一擲千金,還有一些舊有習俗,比如有的地方辦葬禮,也能花費掉一個家庭小半年的收入。這些花費支出後,會讓窮人家庭更加入不敷出。我也非常贊同這個觀點,越窮的家庭越要面子,而越富的家庭,人家辦婚禮擺滿月酒倒是賺錢的。有些貧困地區,甚至以孩子輟學為代價也要給彩禮,也要辦婚禮和葬禮。
作者他們在摩洛哥遇到一個窮人,問他如果給你多一些錢,你會怎麼做,窮人說我會買更多的食物,那如果給你更多的錢呢?他說我會買一些好吃的食物,接著作者指著他家的電視機和DVD,繼續問這個窮人,如果你覺得現在一家人吃不飽飯,你為什麼還買這些東西呢?這個窮人說,看電視要比食物重要。後來作者明白了,這個村子生活乏味,也沒什麼活可幹,這使得他們有大把的無聊時間,都要靠電視來打發時間。所以結論來了,在窮人的世界裡,他們最重要的是解決生活中的乏味問題,精神匱乏,可能比肉體飢餓更難以忍受。這些產品的消費,並非來自於衝動消費,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有的家庭,為了買個電視,可以攢上幾個月的錢。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窮人不願意把錢攢下來,投入生產,乾點正經事。但是窮人心裡,則嚴重懷疑那些所謂的機遇,他們已經不相信生活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改變。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意去買彩票。這可能是因為自己實在是太菜了,以至於寧可相信運氣,也不願意相信能力。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最大區別所在。
父母的選擇,其實對於子女影響也很大,孩子在母體的子宮內和童年早期吸收充足的營養,這更有利於他們在日後獲得更高的智力,賺到更多的錢。相反,如果窮人不捨得在營養方面投入,就會陷入一個貧窮的陷阱。
看起來給貧困人口補充營養,似乎很簡單,但是越簡單就會越困難,比如在印度,很多小孩感染痢疾,醫生會給他開一盒口服液,足以治好他的病,但是孩子的母親卻非常不滿意,在他們眼裡,只有抗生素和靜脈注射可以治病,吃的藥,根本沒用。所以儘管他們曾經廣泛的發放治療痢疾的藥物,但是也依然無能為力。每5名兒童,就有一個死於痢疾。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又做了哪些努力,這些努力是否會讓問題改觀,又或者遇到什麼新的阻力呢?我們明天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