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是個會意兼形聲字,用相反的雙手會攀引之意,“樊”也兼表聲,其本義為以手向上攀引。《廣雅·釋詁一》:“攀,引也。”《正字通·手部》:“攀,自下援上也。”“攀”就是抓住東西往上爬,《莊子·馬蹄》:“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攀禽”是鳥類的一種,腳短而健壯,善於攀樹,嘴堅硬,有的有鋒利的鉤,常捕食害蟲,如啄木鳥、杜鵑等。“攀援植物”指不能直立,靠卷鬚或吸盤狀的器官等附著在別的東西上生長的植物,如葡萄、黃瓜、常春藤、爬山虎等。
“攀”為兩手反向攀住物體,等於在兩個物體間搭起一座橋樑,使之有了牽連和牽扯,故“攀”有設法接觸之意,“攀談”為找話題閒談,“攀交情”意為拉關係。結為姻親黃縣話稱為“佮親兒”“佮親家”,不認不識的兩家人因為小兩口兒而“攀”為親戚關係了,故也說作“攀親家”,比如:聽說他兩家兒攀親家嘍。援引事例比附稱為“攀比”,比如:你們不要互相攀比。拉人比附亦稱為“攀”,《西遊記》第二十三回:“這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黃縣話裡至今仍在這麼用,比如:你攀乜吃攀乜喝,你什能攀攀別人嘞學習。別人做,自己才做,別人不做,自己就不做,這稱為“攀伴兒”,比如媽媽讓哥哥幹一件活兒,他指著妹妹說:“為什麼支使我,不支使她?”這就是“攀伴兒”。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有,比如媽媽給妹妹買了根冰棒兒,當哥哥的吵著鬧著也得要一根,這也是“攀伴兒”。小孩子容易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讓兩個小孩子在一起“攀伴兒”吃,這個吃什麼那個也跟著吃。
“攀”是由下向上的,所以跟地位高的人結親或拉關係也稱為“攀”,“攀高枝兒”指跟社會地位高於自己的人交朋友或結成親戚,“攀龍附鳳”原指依附帝王或皇親國戚以求提高地位、成就功業,後泛指依附或投靠有權勢的人,這些都是“高攀”。
凡從“攀”取義的字皆與攀引等義有關。
“襻”的本義是系衣裙的帶子,將兩片分開的衣襟連在一起。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十二引《考聲》:“襻,衣襻也。”《類篇·衣部》:“衣系曰襻。”
小夾襖
黃縣民間給新生嬰兒做的“小夾襖(合音,讀如小交)”,就是帶衣襻的。小孩子穿的飯兜兒,做飯用的扎裙兒(紮在腰上的)、圍裙兒(套在脖子上的)後面都有衣襻,可以系在一起。
小孩子穿的帶揹帶的褲子,叫作“揹帶褲兒”,也有的地方叫“襻帶褲兒”。
子母扣
粒式扣
一字扣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布做的扣子(古代有玉或金屬做的子母扣或粒式扣,但一般人家還是以佈扣兒居多),以最簡單的直盤扣(又叫一字扣,黃縣話叫“棍兒扣兒”)為例,用一根袢條編結成球狀的扣紐兒,另一根對摺成扣帶,這個扣帶就稱為“紐襻兒”,黃縣話稱為“扣鼻兒”,是套在扣紐兒上的。
左紐襻右紐扣
民國元年《定海縣誌·方俗志·俗字考》:“《類篇》:‘衣系曰襻。’按今謂衣系之牡者曰鈕,牝者曰襻,亦曰鈕襻。”還有一種是在衣裳上挖個洞,黃縣話稱為“釦眼兒”,除了紐扣是布做而不是塑膠或有機玻璃的,與現代服裝的繫結法也沒有什麼不同。
後來形狀或功用像襻的東西,也可稱為“襻”,黃縣人稱為“絆帶兒鞋”的,就是一種帶襻兒的女式布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行一時。老黃縣人家夏天喜穿的“嘎達板兒”,是一種沒有幫而只有襻兒(廣東話稱“屐攀”)的木底鞋。
襻帶兒鞋
嘎達板兒
“車襻兒”是系在兩個車把兒上的襻帶,清桂馥《札樸·覽古·襻輿》:“今北人推單輪車,編麻韋攀肩,猶呼曰襻。”人推車時,車襻兒搭於頸後和兩肩,能分擔重量,特別是走遠路時,有車襻兒會省很多力氣。北邊平原地界用的地排車(黃縣話又稱為“平車”),兩個車把之間車的前面有一條“U”型繩子做的車襻兒,拉車的時候車襻兒套在一側肩膀上,不用單靠臂力拉車。
黃縣人給馬車又叫“大板車”,一匹駕轅的馬,兩匹拉套的馬,正經的“三駕馬車”。套車時轅馬套進轅裡,馬鞍子用肚帶束緊了,可以保證馬車不上仰,車轅上的襻扣緊在馬鞍上,可防止馬車向下傾,拉車時也能使上勁兒。轅馬得最強壯的馬,是拉車的主力,套馬起輔助作用。過去生活艱難,當家的男人如果傷殘或生重病,不能撫養妻兒,贍養老人,妻子在徵得丈夫同意後,會另外尋找一個男人幫著負擔全家的生活,這稱為“拉幫套嘞”。
“襻”用作動詞,指用繩子、線等繞住,使分開的東西連在一起,如衣裳襻上幾針,車上裝著東西要用繩兒襻上幾道。
襻馬紮兒
“馬紮兒”是一種可摺疊的便攜坐具,兩個橫樑之間要繃上皮條或繩子以便坐人,給馬紮兒穿繩子黃縣話稱為“襻馬紮兒”。
襻膊頭
兩個人並排緊挨在一起,用挨著的一隻手互相搭在對方肩頭,南寧平話稱為“襻膊頭”。這裡起到聯結作用的是雙方的胳膊。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