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青春不再。
年輕時的我想到這個歲數,覺得很遙遠很恐怖。可如今,我站在40歲這個年輪的“門檻”上,卻沒有慼慼然,而是滿懷對未來的期許和期待。
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
人間40載,感謝曾經經歷的每一段歲月,每一個磨難,每一份艱辛,讓站在四十歲的我很愉快地面對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四十歲,我終於明白舒適比美麗重要。我開始喜歡低跟鞋,雖然它不能讓我的身姿更曼妙,但是卻能保護我的脊椎,讓我行走輕鬆自在。
我開始喜歡棉布衣服與身體溫柔的契合,如同微風輕撫著每一寸肌膚。我開始喜歡清淡的香水,淡淡氤氳像置身在芬芳的花園。
我不再執著美麗,因為明白離開了健康和舒適,那只是水中月,一戳即破。
40歲的我,知道無論怎樣保持也不會再有20歲的嬌豔,無須裝嫩但要向歲月學習,讓自己儘可能擁著不同年齡段的美。
四十歲,我終於明白活著不是為了奮鬥,而是為了經歷。曾經那樣站在死神的面前,感覺到那殘酷的來自於死神的“親吻”。
入院的那一天,我沒有驚慌,甚至寫好了遺囑盡力安排好一切。那一夜,我想了很久,突然發現一切都不重要,都只是春節那夜空裡璀璨的煙花,看似絢爛其實只是一個“夢”。
在我的內心裡只有一個遺憾一個擔心,遺憾在活著的時候沒有實現兒時一直的願望,“餵馬,劈柴,周遊世界”;擔心家人,在我離開後他們能否幸福。
在那一刻,我終於明白,生命只是一趟旅程,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我們背上的“功利”、“喜嗔”、“執念”這些通通都是負擔。該在意的應該是把這趟旅程過得充實愉快,在行走的路程中儘量照顧好應該照顧的人。
四十歲,我終於明白事業和生活究竟應該放在孰輕孰重的位置。我已經很幸福,擁有很好的家人,還有一份我喜愛的職業。一個人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這是上蒼給予的多大的一份厚愛!
可是,我不過是喜歡這份工作,就像喜歡音樂、喜歡電影這一切我喜歡的事物一樣。喜歡是因為它們讓我的生命更享受,讓生活更快樂,讓人生更豐滿。
若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需要放棄生活的愉悅輕鬆,扭曲自己的人格逢迎不喜好的人,放棄自己對人、對事持有的態度,學會爾虞,耗去自己的純真和自在,那麼並不值得。
四十歲,我終於明白有結果的愛情不見得就是幸福,而沒有結果的愛情並非一定都是不幸。需要尋找到的不是最愛的人,因為愛情終有一天會離去,而是要尋找彼此喜歡又適合的那個人。
愛情並非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內容,要積極發掘生活的中美好,若愛情影響了生活的美好,就是一段根本不值得開始和堅持的愛情。
一段好的愛情,應該讓自己變得更美好,而不是面目猙獰、內心晦暗、愁雲苦雨。把自己的幸福寄託在別人的給予上,只會是悲劇。
若能做到一個人也很幸福,那麼才有更自由的選擇權利,才會覺得開始一段感情並不可怕,與一個人的相處並不可怕,分手後也並不可怕,只是一定要尋找對的人,與擁有善良心性、美好靈魂的人做伴。
四十歲,我終於明白朋友很重要但是並非越多越好,要以“品格”而不是“得失”去選擇離自己最近的人,更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為了利益把你當子彈去射人的人,不是朋友;在利益的權衡下,能毫不難過得忘掉你曾經的好,成為傷害你的人,不是朋友;沒有為人處事該堅守的道義和原則,不是值得去對待的朋友。
並非天天泡在一起的人才是朋友,看過過往的歲月後發現,原來無私幫助過自己的人,其實並非都是天天泡在一起,而是有著善良心性、懂得和心疼自己的人。
15年的職業生涯天天與人打交道,每天都在認識人,認識新的朋友,可是我卻遺忘了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忘了給自己多一些時光“相處”。
至此,我開始享受獨處,享受一個人靜靜捧讀一本書,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逛街……。我發現這並沒有讓我覺得孤單,而是更充盈,也更有信心去享受彼此真心對待的友誼。
四十歲,我終於明白我只能陪我的孩子行走在某一段的歲月中,未來最終她需要依靠自己去行走。一個好母親不是為她擋風遮雨,而是要教會她自己為自己擋風遮雨,教會她不畏懼風雨。
在經歷過一年三次手術,一次次從醫院出來、進去後,我知道即使我這次沒有離開,也總有離開的一天,我得在離開前做好我能為她做好的準備——讓她更獨立,只有這樣那天我才能不那麼擔憂地離去。
這一生,我做任何事情都做得“隨心所欲”,唯獨當母親當得“殫精竭慮”。那年,我沒有選擇離開,因為我覺得女兒的人生比我的人生更重要。
那一刻我知道我選擇了一條並不好走的路,一條不是蠻幹而是要用智慧和耐心去對待的路,否則我和我女兒的人生都將是一場災難。如今,女兒終於長大,努力而樂觀。
我希望我給她找到了音樂、運動、閱讀等這些相伴終身的好朋友,希望她不畏懼學習、不畏懼挑戰,也希望能留下一些文字用自己對待生活和人生的態度告訴她:在任何情形下都要愉快的生活。
任何困難都能有解決的辦法,人生必有風雨,走過後一定會有一個更充盈和有趣的一生。如果她真得能明白這些,我想作為一個母親即使有一天離開,也將會是踏實的。
四十歲,我不再期望所有的人都喜歡我,因為我也有不喜歡的人。我學會適當得讓別人瞭解我,瞭解和明白才不會好奇探究。可即使讓別人適當瞭解,也不應苛求所有人都喜歡,也不能苛求泯滅掉別人對人的喜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處事方法,只要不傷害任何人,其實並沒有對錯之分。我不再會因為碰到不公正的評價和揣度而傷心到徹夜難眠,而是笑笑就放下了。
若評價是公正的,那麼這就是我,何必在意;若是不公正的,那麼不過給自己增加了一個故事,我學會挪揄自己“一個女人故事多了,也就成為了傳奇。”
既然享受堅持自己的快樂,享受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自由,享受面對不喜歡的人就轉身離開,享受在人到中年後對未來還有期待,那麼憑何不該付出堅持的代價。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享受生活中選擇的所有的好,而不該付出一些成本和苦惱。人生無常,但是絕對公平。
感謝曾經走過的這10年頗感艱難的歲月,讓曾經如此執著和較真的我在一次次經歷中有了佛家所說的“悟”。
雖然悟性不夠,還有很多需要開解的迷津,有時煩惱也會像冬眠中的“蛇”,遇到春天又醒了,但是讓如此執著的我懂得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選擇簡單的幸福和隨遇而安,或許這能讓我在未來歲月的行走中更自由、更自如,也更豁達。
感謝老天讓我在身體的“炸彈”芯子還未燃上時那麼奇蹟地發現又幸運地將其拆除,否則這時的我應該早不在人世或者瞎了、癱瘓了。
原本我應該容顏大變,手術後每天梳頭都會一地頭髮。給主刀的醫生打電話曾笑稱,“死不怕,可是若這樣,您那時還不如讓我美麗地死去。”
這自然是戲謔之言,很慶幸我當了40年醫生的女兒,讓我懂得用“梅花針”這種最疼痛的傳統治療方法“換回”了一頭更濃密的黑髮,讓我現在還能比較美麗地活著。雖然有一天我依舊會老去,但是現在的容顏是老天厚贈了我本該失去的東西。
《阿甘正傳》中阿甘說,“我的媽媽常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開啟之前你不知道會吃到什麼味道。”在影片臨近結束時,阿甘站在珍妮的墓前,提出這樣的質疑:“我不知道是我媽媽說的對,還是丹中尉說的對,不知是否命中註定,還是隨風飄零沒有定數,我猜想兩者都有,也許兩者同時發生。”
對於命運這一命題,誰又能給出答案?
我們總以為自己能夠把握命運,可是有時或許我們最多隻有一半的決定權,那就是我們還能決定我們對待命運和生活的態度。
命運,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臨到離開人世才能解開的謎,可是那又怎麼樣呢?人生是趟旅程,多看看、多聽聽,愉快最重要。
碰到了風雨,就想法面對它。今天再大的事情到了明天就是故事。或許如此,在我們鬢髮染白時能有更多的故事與兒孫講述和回憶,在我們離開時能有更豐富有趣的人生體驗,可以毫無遺憾地說:“我曾極盡絢爛和快樂地活過”。
我想,這就是最好的人生,也是我在那年手術前夜告訴自己的:“若還有歲月,希望如此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