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團:
投資110億元!美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略新基地奠基開工
【概述】
泡財經獲悉,美的(000333.SZ)旗下安慶威靈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略新基地簽約暨奠基儀式今日在安徽省安慶市舉行。據瞭解,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略新基地專案總投資約11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65億元。專案規劃一期用地458畝,位於安慶市圓夢新區。專案主要生產助力轉向電機、新能源汽車電動壓縮機、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等品類產品,打造熱管理、主驅動、輔助/智慧駕駛三大系統研發中心及國家級實驗室。專案建成後可形成年產6000萬套產能,實現年產值400億元。
【解讀】
投建新基地對是美的新能源車的產業戰略佈局的落地。公式宣稱建成後“實現年產值400億元”,如目標達成,意味著美的集團開啟了重要的新業務增長點。可以對比的資料是,美的集團2020年全年營收為約2857億元。美的造車的戰略是,只生產零部件,不直接造車。
美的首次涉足商用車造車領域要追溯到2003年。2004年到2006年初,美的先後收購了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有限公司、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有限公司這三家企業。
當時,美的集團定下的目標非常雄偉:“在3至5年內,成為國內領先的客車生產企業”。
不過,2008年,因經營不善,以上汽車業務陷入停產狀態,美的造車專案被迫停止。之後雲南和長沙的生產基地分別賣給了比亞迪和長沙市政府。
2018年開始,美的集團調整了造車戰略,開始嘗試只生產零部件,不直接造車。
2018年,成立美的威靈汽車部件公司。2021年5月,美的佈局新能源汽車產品線,釋出了旗下威靈的多款汽車部件產品,並宣佈三大產品線正式投產,包括電動壓縮機、共用平臺電子水泵、驅動電機、電子油泵、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電機,覆蓋了驅動電機、熱管理和輔助、自動駕駛這三大新能源汽車的產品線。
目前,新能源車業務已經成為美的集團重要戰略之一。2022年1月12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向全體員工發表了《堅定生長,海闊天高》,明確“新能源車的產業佈局是美的未來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向。”
研究顯示,到2025年,電驅動、熱管理以及智慧駕駛在中國的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全球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而美的威靈汽車部件的目標是今年打入全球一半主流新能源車客戶的供應鏈,並爭取未來5年內營收規模做到100億。
家電企業跨界進入汽車行業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0年前後,中國空調行業的“老大哥”春蘭就曾引領過一輪跨界造車運動。隨後,奧克斯、波導、夏新、新飛、格林柯爾等家電企業紛紛入局汽車產業,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十幾年後,新能源汽車行業龐大市場紅利吸引著格力、美的、創維、海信、海爾等家電領域巨頭再次組團重回造車賽道,相比十幾二十年前那一波家電企業簡單粗暴的造車運動,這一波家電企業的入局方式更為謹慎,轉型的方向多與自身業務有所關聯,並且多以進入汽車供應鏈為切入口。
【相關企業業績近況】
美的2021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629億元,同比增長20.75%;歸母淨利潤234.6億元,同比增加6.53%。
晨化股份:
“董秘概念股”?機構調研晨化股份稱“好多公司董秘買入貴司股票,看好貴司成為行業龍頭”
【概述】
2月16日,晨化股份(300610.SZ)披露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公告,機構稱,“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好多公司董秘買入了貴公司股票,他們主要是看好貴公司成為行業龍頭的前景,請問貴司如何看待?”晨化股份稱,自公司上市以來,經營業績及淨利潤逐年增長,公司全體員工持續看好公司的未來發展,公司管理層對公司長期發展亦有著同樣堅定的信心,公司會專注主業的發展,努力提升公司業績,為公司市值提供更加堅實的內在價值支撐。
【科普】
目前公開資訊無法得知是哪些“董秘”買入晨化股份且看好公司成為行業龍頭。
晨化股份是精細化工領域的老牌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開發用於改善材料表面性能、難燃效能與柔化效能的新材料產品。服務的終端客戶廣泛分佈於風電、建築、石油頁岩氣開採、農藥、聚氨酯等領域。
2月15日,參與調研晨化股份的機構包括中銀國際、銀葉投資、喆顥資產。
2月15日,長城證券發表研報《精細化工行業之晨化股份研究報告》。
根據研報:表面活性劑是晨化股份最主要的業務板塊,2021年上半年,該板塊實現營收3.78億元,佔比總營收60.10%;實現毛利1.06億元,毛利貢獻率達67.95%。晨化股份的表面活性劑產品分為聚醚胺和烷基糖苷。其中聚醚胺行業壁壘較高,全球範圍內只有數家企業掌握成熟的生產工藝。最主要用於風電葉片的生產製造。
研報稱,益於風電、高速鐵路在國內的高速發展,我國聚醚胺行業市場規模增速高於全球,2016-2020年中國聚醚胺行業CAGR為24.53%,由4.22萬噸上升至10.14萬噸,預計到2025年國內聚醚胺總需求將達14.8萬噸。風電的新增裝機量以及存量市場下舊風電葉片的更換將會決定聚醚胺的主要需求量。
此外,聚醚胺國產替代空間較大。
目前美國亨斯曼與德國巴斯夫主導全球聚醚胺市場,兩大巨頭的聚醚胺產能分別為12萬噸與8萬噸,合計佔全球總產能64.41%。國內目前僅有正大新材料、晨化股份、阿科力、皇馬科技、萬華化學等少數廠商具備規模的聚醚胺產能。截止2021年年底,正大新材料聚醚胺產能為3.5萬噸,暫列國內首位;晨化股份新產能陸續投產後聚醚胺設計產能達3.1萬噸。
在競爭格局中,長城證券看好晨化股份“後來居上”,其認為,從現有的規劃來看,同為國內龍頭的正大新材料所規劃的專案進度相對較緩,產能的有效釋放可能需要展望到2024年年底,晨化股份將有望把握住雙方大型專案投產的時間差,在未來鞏固全國龍頭地位。
晨化股份另一項活性劑業務是烷基糖苷,目前國內則處於產能過剩狀態。長城證券認為整體行業的毛利水平會受到一定壓制。
【相關企業業績近況】
2021年第三季度,晨化股份實現營業收入3.05億元,同比增長29.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605.27萬元,同比下降10.97%。
本文首發於泡財經風口解讀專題,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