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能提前學小學課程?
教育部15日釋出《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推動構建科學的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體系。在評估內容上,《評估指南》提出一系列關鍵指標和考查要點,其中,提出不提前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不搞不切實際的特色課程。
可能很多家長都無法理解不讓幼兒園教授小學課程的要求,畢竟我們很多家長都希望小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學習一些小學知識以便在小學階段和其他小孩子競爭的時候能夠搶佔先機。
搶跑往往沒有好下場
其實舉個簡單例子大家可能就會明白了。在長跑比賽的時候,如果有人在起跑階段就用盡全力領跑,往往很難堅持到最後,畢竟長跑和短跑的策略是不一樣的。長跑在開始階段只需要跟著領跑即可,這樣就可以保持 後勁,在最後的時候才可以提高速度進行衝刺。
長跑需要遵守人體運動規律,孩子的成長更是如此。小學階段的內容,已經超出了幼兒園孩子的負荷,不僅僅對其思維發展沒有什麼好處,而且還會因為超前學習出現錯誤而遭受成人的批評,這種批評可能會讓孩子對學習本身產生巨大的陰影。
大腦發育比學習小學課程更緊迫
小孩子大腦發育與其接受的資訊關係密切,比如說小孩子喜歡說話,大腦神經發育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細胞發育成適合語言能力的神經細胞,如果小孩子喜歡色彩,視覺神經細胞發育的就會更好。
如果小孩子不喜歡學習,除了知識本身掌握得不好之外,還會促使腦發育不是非常好。
所以說,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課程是有科學依據的。只是家長們無法觀測到孩子成長過程中大腦發育的細微變化,但是卻能觀察到孩子掌握多少知識,這才導致幼兒園投其所好提前教授小學課程。
孩子的大腦好比是一臺精密的電腦,處理超出負荷的資訊的時候,往往會有崩潰的風險。但是在經常處理某些負荷內的資訊的時候,往往會促進人們主動提高處理相關資訊的硬體,也就是說大腦經常處理某些“負荷”內的資訊的時候,會促進大腦往處理相關資訊方面發育。
另外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成長是全方位的成長,所謂的大腦發育本身就包括大腦對身體各個部位的掌控,比如說“跑”、“跳”、“說”、“唱”、“分辨各種色彩”、“聞各種氣味”、“分辨各種聲音”等等,顯然幼兒階段大腦掌控身體的要求要遠遠大於掌握小學課程內容。
小學課程內容可以晚一點學習,大腦掌控身體的能力晚一點那麻煩就大了。
作者:虹野
編輯:虹野
圖片:來自於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