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生活著各種不同膚色、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時間來看,也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其背後的原因往往是複雜多樣的,需要了解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有時,是個人掌握資訊多少的原因。例如,手下與領導的看法不同,多數情況是領導掌握的資訊更全面,所得出的結論大都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
有時,是因為個人理解能力有強弱之分。比如,你讓小孩子去做大人的事情,有時不會令你滿意,因為他還不懂得大人的做事規則。
有時,是由於民族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造成的。比如,你不覺得牛是神聖的,因為你沒有生活在印度,如果你生活在印度,會覺得這很正常。你之所以覺得大熱天男士穿長袍戴頭巾的扮相有點不可思議,是因為你不是阿拉伯人。如果你生活在阿拉伯國家,你會覺得沙特國王衣著得體,當年阿拉法特的裝扮也頗有幾分英氣呢。你之所以認為兒子直呼父親的名字不太禮貌,是因為你沒有生活在美國。我們在美國的電視劇中經常見到兒子直呼父親:“麥克……”那個幽默而親切的爸爸不僅不生氣,還挺高興的。而在中國膠東農村,誰若直呼你父親的名字,你會在他後面追著打他。
有時,則是時代的原因。比如,你之所以覺得男人留個大辮子有些彆扭,是因為你不是清朝人。那時,如果一位勇敢的武士面對一群歹徒來個立馬站樁,怒目圓睜,同時把長辮子向後一甩,大聲說道:“來吧,你們一起上!”你會覺得:“哇噻,真帥呀!好酷的長辮子啊!”你之所以認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因為你沒有生活在五百年以前,那時人們普遍認為地球理所當然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著地球轉:“你看,太陽東昇西落,它每天都在繞著我們轉嘛!”
總之,一個人之所以那樣做,一定有他的原因。你瞭解了背後的原因,也就不會對結果感到吃驚了。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全然的瞭解,就是全然的寬恕。”
如果我是他
在生活中,許多人常自以為是,以自己的價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生活方式,結果常常令其困惑:自己認為好的,對方不一定認為好;你認為自己為對方付出了很多,但對方也許認為這些付出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只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縱然你有利人利己的美好願望,有時也難以被對方接受,最終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多數人際衝突的產生,都是由於人們過分強調自己的立場,而不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問題。事實上,他的做法與你的看法不同,並不代表他一定是錯的,而你一定是正確的。如果你處在他的位置上,在同樣的狀況下,你的做法可能與他並沒有什麼不同。
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要達成良好的人際溝通,尋求他人的支援與合作,營造利人利己的雙贏局面,就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凡事要從對方的立場去想想:“如果我是他的話……”
由人與人相互吸引的原理可知,當人們的看法、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相似時,就有相互喜歡的趨勢。當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問題時,相互之間便會找到很多共同點,從而可以增進相互間的理解。
北京有一位底師傅開出租多年,從來沒有被顧客投訴過,也沒有與顧客發生過爭執。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底師傅說,主要是他能夠站在顧客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比如,顧客要到的地方不讓停車,他會用一句話加一個小動作使顧客滿意。他說:“小姐,你看好價錢,25元。”然後,底師傅將計價器抬起清零,接著說:“這裡不讓停車,以下的路程算我送你的。”乘客聽到這樣的話,看到這樣的動作,多數會說:“沒關係,師傅,你該怎麼算還怎麼算。”底師傅聽了心裡也暖洋洋的。
底師傅說:“我是司機,知道這裡不讓停車,她也許沒有駕照,不懂得交通標誌。或者,以前她乘車時,別的司機違規在這裡停過。因此,她心目中認為這裡是可以停車的。此時,如果我繼續往前開,而又碰巧計價器裡蹦一個字,顧客會以為我算計她一塊錢。在生活中,如果別人算計我一塊錢,我也不高興……”
如此站在顧客的角度周全考慮,怎麼會得不到顧客的好感呢?怎麼會得不到理解和贊同呢?怎麼會遭到指責和投訴呢?
換位思考,不僅能夠讓我們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援,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別人,找到那個潛伏著的理由,同時也找到了順利解決問題的鑰匙。
在美國,一位母親在聖誕節前夕帶著5歲的兒子去買禮物。大街上回響著聖誕節的讚歌,櫥窗裡裝飾著樅樹彩燈,喬裝的可愛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店裡五光十色的玩具應有盡有。
“一個5歲的男孩將會以多麼興奮的目光觀賞這絢麗的世界
啊!”母親毫不懷疑地想。
然而,她沒有想到,兒子卻緊拽著她的大衣角,嗚鳴地哭出聲來。“怎麼了?要是總哭個沒完,聖誕精靈可就不到咱們這兒來
啦!”母親有些生氣,語氣中充滿了嚴厲。
“我,我的鞋帶開了……”兒子怯怯地回答。
母親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來,為兒子繫好鞋帶。母親無意中抬起頭來,啊,怎麼會什麼都沒有?!---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聖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豐富的餐桌……那些東西都放得太高了,孩子什麼也沒看見。落在孩子眼裡的,只有粗大的腳印和婦人們低低的裙襬,在那裡互相摩擦,碰撞,過來往去……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這是母親第一次從5歲兒子的高度看世界。她感到震驚,立即把兒子抱起來,放在自己的肩上,兒子開心地笑了起來:“媽媽,好漂亮的聖誕節啊!”
從此,母親發誓,今後再也不把以自己為基準理解的“快樂”強加給自己的兒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母親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認識了這一道理。
換位思考是與人相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技巧,也就是將自己置身於對方的立場和視角,去體驗對方的內心感受,瞭解對方的確切需求,從而在彼此的心靈間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溝通橋樑。與此同時,當你站在對方立場上的時候,自然也會以對手的目光觀察自己,從而對自己多一份瞭解。
不妨經常問一下自己:“如果我是他,會怎麼樣呢?”想想看,如果我處在我妻子的地位,我是否願意以我這樣的人為夫?如果我處在我兒子的地位,我是否為有我這樣的父親而驕傲?如果我處在我部下的地位,我是否為有我這樣的上司而慶幸?……當你進行這種角色轉換的時候,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戰場上,知己知彼,可以百戰百勝;社會交往中,也需要換位思考,才能知己知彼,從而達到人際交往的高境界。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過:“如果說成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