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圈經常一種說法就是耳機是賣“調音”的,調音費很貴的!不能光看硬體成本~
每當問大溼和“發燒”玩家調音費到底是多少時,他們往往支支吾吾,要麼又會說調音是藝術,藝術是無價的!
“調音”是不是無價的暫且不提,“調音師”的工資是有價的。
俺不說國內了,就說正黑紅白旗的雅利安工程師,月薪不過5000歐元。
沒有找到base在德國的acoustic engineer的薪資,但總的來說德國薪資都差不多,不會有太大浮動
俺之前在閒到上午一杯咖啡下午一杯奶茶就結束的PA行業,都不止跑一兩個專案。就算德國人一年只做兩個專案,那麼一個專案的調音師成本不過約22萬RMB。
像AKG K701這樣的耳機,早就破10萬編號了,森海等其他大廠的耳機也有銷量過10萬的。我們就按照10萬去計算,均攤下來的調音費不過是2.2元RMB。這對於售價一兩千、兩三千的耳機算多大的成本佔比呢?如果是聲學工程師主要負責聲學設計,再加個產品經理主要負責調音這種模式,調音費double一下不過是4.4元RMB,注意是RMB。這個費用可能還趕不上包裝盒的一半貴。
就算量少一些,像森海塞爾HD800S這樣的耳機,編號也有幾萬了。均攤下來調音費有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而這樣的耳機已經要賣到七八千了。
實際上如果是國內的話,通常調音費比這個還少。公對公ToB一個比較複雜的專案(不是耳機這種),調音費可能也就30萬。我之前幫朋友做過幾個外包專案,日薪1萬,一個專案一次調音10個工作日,不過10萬元而已。
有人說還有客觀調音測試裝置的費用。我們往貴了說,用B&K的頭,一顆不過42萬RMB。通常耳機用的聲學實驗室要求比音箱低很多,我見過很多公司的耳機聲學實驗室造價也就在100萬RMB左右。外加上音訊分析儀就算用APx555B,不過30萬RMB而已。這些加起來都不到200萬RMB。這些東西可不是隻給一個兩個耳機用,而是公司長期使用。森海、AKG這樣的公司有多少型號,均攤下來能有多少錢大家可以自己算。而如果是那種小品牌小作坊,基本上沒幾個用這麼貴器材的。能用個GRAS 45CA就不錯了。俺之前認識一個做國產HiFi耳機的公司用的就是45CA。很多小作坊音訊分析儀有的用的都是國產山寨的,消聲室也很粗糙。
至於產品研發調音中的原型樣品成本。研發過程中的腔體定型,不過就是調幾個腔體尺寸,現在都可以CNC或者3D列印。CNC幾個首版能花多少錢?
“What's up!”
    “你這耳機殼子是金子做的還是耳套是金子做的?”
寫到這裡,我並不是想說行業利潤本身一定有什麼問題,就像我的上一篇文章所說一樣。我只是想告訴一些被矇在鼓裡的人,發燒圈/營銷圈用來忽悠發燒友的所謂“調音值錢”、“調音費很貴”、“貴有貴的道理”完全是無稽之談。這個成本到底有多少,也很容易計算。基本上絕大多數公司工作的人都是打工人,拿的是死工資,只不過有些人從事的是調音工作罷了。
說到這裡,有時就會有槓精會說成本這麼低你能不能幾百塊賣我們一個某某牌子幾千塊的耳機。能說這種話的基本上要麼是壞要麼是缺乏基本的社會常識。工廠一般和甲方都是有協議的,一般工廠管產品管的是很嚴的。工廠又不和我籤協議。如果真的能流出來,某魚上賣多少錢沒數嘛~
為啥這麼暴利資本們看不上呢?為啥大公司不入局呢?因為量少唄,體量小資本壓根看不上。天蠍排氣特米排氣利潤還高呢,為啥別人不做?後裝排氣體量小唄。蘋果做個tws耳機,營業額和銷量就打爆整個HiFi圈了。
要真的不暴利,那k3003從一萬多降到兩三千,9500從2499降到349,不得賠到底褲都沒了啊?
暴利不是錯,錯的是忽悠,這個觀點我已經表述的很明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