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出於全球戰略佈局考慮,隨著局勢變化中美蘇三家總是分分合合,直到上世紀70-80年代,才進入中西方真正的蜜月期。國際形勢變化直接影響到中國軍工事業,畢竟50年代從一窮二白毫無基礎開始,全套引進蘇式裝備形成第一代標準化,然後就長期處於被技術封鎖狀態。想要進步就得學習新知識,或者引進新技術裝備,我們想買人家不想賣這就倒逼軍工不斷想辦法,於是半個多世紀的北約體系武器裝備引進史就顯得特別神秘。
上篇已經把引進的美國裝備體系講完,今天要提到的是歐洲各國,由於雙方遠隔萬里沒有直接戰略衝突。隨著80年代中西方關係變好,中國有龐大的市場需求,歐洲則有成熟的軍工裝備體系可供出口或合作,於是你來我往熱情交流下合作或引進成為必然。和其他國家見到好東西就買的標準不同,中國軍工以自研為己任堅持少量購買、吸收仿製原則,本文主要講述從法國瑞士瑞典拿到的武器裝備。
來自法國的技術,雖然只認錢,但款款都是經典
在西方各國中,法國一向特立獨行遊離於美英之外,為了突出國防自主不受限於人,在美蘇之外開創了一個新的武器裝備研發基地。同時為了在國際上成為更具影響力的大國,法國自然和中國保持較為友好的關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法國作為對華武器裝備主要技術輸出國。關係特殊在裝備獲取時間上也更早,雙方軍事技術交流合作很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長期軍貿往來,從最初的民用到軍用,從低技術含量到高科技裝備走向頻繁、務實,而且相對靈活的技術輸出確實讓我們得到不少好東西。包括後來佔據三軍半壁江山的法國血統直升機,以及先進的艦空導彈,艦炮,聲吶系統等,至少在技術上都保持了和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
法國貝利埃GCH重型軍用越野車,1965年6月3日,中法引進貝利埃汽車製造技術達成一致,簽訂技術專利轉讓合同。按約定法國貝利埃司向中方轉讓GBU15、GLM、T25、TBO等四個基本車型,以及相配套三種發動機技術,並由貝利埃公司出面幫助中方從西歐六國,引進建設貝利埃汽車生產線所需要的機床裝置。合同包括付給法國的佣金總計610萬美元,不計算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單純引進技術和生產裝置耗資1460萬美元。費用不低但付出總歸有回報,在此基礎上仿製出紅巖CQ260系列越野車,該車試製成功也標誌著我國重型軍用越野汽車的誕生,同時打破了在該領域被人卡脖子的現實。
SA316“雲雀”III直升機,1967年,由於從蘇聯引進最新式米-8出現障礙擱置,轉向法國一次採購15架“雲雀”。這其中就包括了5架高階客機型,6架普通客機型,2架帶起落浮筒普通客機型,以及2架帶起升吊掛裝置普通客機型。中國軍工外貿引進原則非常明確,少量購入多種型號為輔、引進技術為主,這一傳統也不斷在後來的中西方技術合作中出現。
SA316“雲雀”III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2.2噸,最大航程可達54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220公里/小時。可以攜帶7.62毫米機槍,或者20毫米口徑機炮,同時還能外掛4枚AS11或2枚AS12有線制導導彈,個頭雖然小但火力還是相當不錯。1968年,SA316“雲雀”III直升機透過海運方式抵達中國,分別交付給空軍和民航單位使用,主要用於訓練、影視拍攝,以及民航運輸等,後來轉交陸航2013年到壽退役。
SA321“超黃蜂”運輸直升機,法國航宇公司出品三發中型多用途直升機,採用船形底部機身,外加頭部雷達罩和後部機身帶浮筒設計。配套三臺透博梅卡Turmo III C渦輪軸發動機,可以執行如運輸、傷員後撤、搜尋救援、反潛掃雷等任務,具體效能上可以搭載27名乘客或15名全副武裝士兵。最大起飛重量13噸,最大飛行速度249公里/小時,最大航程可達1020公里,外接可以掛載4枚魚雷或兩枚AM-39“飛魚”反艦導彈。
1971年9月,我們從法國購買14架“超黃蜂”(單價650萬美元),1975年交付後歸海軍航空兵使用。早期主要用來配套718工程,1967年為了配套東風-5洲際導彈研製,相關子系統也開始研製。這其中包括遠洋測量船、護航艦艇以及大型艦載直升機,當年由於國產直-7一直不能順利落地,為了完成任務才從法國購入SA321“超黃蜂”直升機。
SA321“超黃蜂”最初的使命完成之後,由於使用中表現出來的效能很出色,再加上13噸級大平臺可以做很多改型。於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吸收,最後成功仿製出直-8直升機,陸續改進包括反潛型、運輸型、預警型、高原型、寬體型等都已經大量裝備。
SA341/342“小羚羊”武裝直升機,由法國宇航和英國韋斯特蘭公司共同研製,1967年設計定型。最大航程71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280公里/小時,最大起飛重量2噸,可以攜帶2個68/70毫米火箭吊艙或者4-6枚"霍特"反坦克導彈。小小的個頭火力並不弱,作為一款專用武裝直升機不僅自用,還大量向世界各國出售高達1000多架,在全球各地經過多重實戰考驗。
越戰中武裝直升機這一地位得到鞏固,全球範圍內專用武直地位直線上升,航空大國紛紛啟動對應機型研製。不過此時國內卻是一片空白,由於直升機領域一直是我們的弱項,再加上直-6\7的研製都沒有最終成果,主力還是在以50年代技術的直-5為準。當80年代陸航開始籌建後,面臨著沒有專用武直機型可供選擇,因此轉向法國尋求裝備引進,對中國龐大市場需求法國相當重視,預估中方首批訂購量不會少於24架。
不過少量購買原則不動搖,最後中方以70萬美元單價,成功購入8架SA342L1型“小羚羊”武裝直升機。1988年全部交付使用,8架“小羚羊”編入陸航用於對抗演練,充分發揮其機動靈活特性,在各種對抗演練中不斷充當著主角。它的出現為直-9G以及直-10研製提供了不少經驗借鑑,購入時間不斷太短卻一直在發揮重大作用,目前陸航女飛行員培訓還有它有身影。
“霍特”反坦克導彈,由法德聯合研製屬於第二代重型反坦克導彈,60年代研製1977年正式裝備。主要由車輛及直升機攜帶使用,可以打擊遠距離坦克、裝甲車,以及其它重要地面目標等,最大飛行速度260米/秒,破甲厚度800毫米,最大射程4000米。海灣戰爭期間,法國曾出動80架“小羚羊”武裝直升機,共計發射180枚“霍特”反坦克導彈,摧毀伊軍坦克、防空導彈以及雷達站和鋼筋混凝土工事,有效命中率高達85%以上。
我們在引進“小羚羊”武裝直升機時,也隨機引進一批“霍特”反坦克導彈,很顯然法國人想搞二次再銷售,他們重點推薦“米蘭”及“霍特”反坦克導彈技術。東西是好東西主要價格太貴,同期我們自己的紅箭-8剛好也正在研製中,本著能省就省的原則就拿實彈進行研究。在後續使用過程瞭解西方直升機火控系統,以及“霍特”反坦克導彈效能特徵,最後將借鑑的經驗應用到國產直-9G上。
AS332L1“超美洲豹”運輸直升機,宇航公司於60年代研製的中型運輸機,最大起飛重量7噸,最大飛行速度257公里/小時,最大航程可達580公里。正常搭載16名全副武裝士兵,或者8副擔架外加8名輕傷員,另外機體還能吊掛3.2噸物資,整體效能還是相當可觀的。1986年,我們從法國購買了6架AS332L1“超美洲豹”,主要承擔起運輸、搜救、影視拍攝等任務,原來有希望大量列裝不過由於10噸級S-70C“黑鷹”的引進,“超美洲豹”最終落選並沒有對其進行仿製。
SA356N/N1型“海豚”直升機,法國宇航公司70年代研製的4噸級多用途直升機,效能不俗在西方國家得到大量應用。由於同期國內裝備的直-5越來越不實用,畢竟活塞式動力早就已經落伍,後期自主研製的直-6問題很多無法定型。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轉向法國,求購4-5噸級多用途直升機,效能要求載重達到1.2-1.5噸,可以搭載12人並能在4000米高原上使用。
很明顯法國SA356N/N1型“海豚”挺合適,再加上本來雙方就有長期的合作關係,因此進行多輪談判最終達成引進技術,同時獲得授權在實現自主生產後可以出口。法國人估計當時也沒想到,未來它的衍生版本直-9能滿世界飛。1980年7月2日,中和法簽署了SA356N/N1型“海豚”直升機,以及阿赫耶1C發動機生產許可權轉讓合同。包括50架飛機及配套發動機整機,另外還有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產合同,按照約定1983年以前中方分階段完成由裝配、部分製造到全部製造,共計50架“海豚”直升機和發動機的生產,後續開始使用國產材料製造。
原定計劃到1986年,總計生產200架預算9800萬美元。“海豚”直升機的引進確實沒吃虧,在當時很脆弱的直升機領域注入新鮮血液。使中國直升機沒有完全斷代,仿製型號稱之為直-9直升機,有了機體平臺後續改進出反潛型、搜救型、運輸型、武裝型,在直-20、直-10出現之前構成陸航以及艦載直升機的絕對主力。
直-9除自用外還大量出口,好像還出口到說法語的馬裡,在原來協議基礎上打個擦邊球(按道理法語國家不能賣)。直-9同時也撐起了我國直升機領域半壁江山,基本做到一機多型,不論是海陸空三軍通用,當然這也是當年很無奈的選擇。
T100C100毫米緊湊型艦炮,法國研製的單管艦炮可用於攻擊海上目標,也可以執行防空或對岸轟擊任務。由於設計上該炮結構緊湊,而且重量輕、自動化程式高,是當時比較先進的火炮,和法制直升機一樣我們也曾少量引進兩門,同時以此為基礎發展出H/PJ-87式單管100毫米艦炮。
執行反艦作戰時,最大射程可達17.5公里,有效射程12公里,如果對空作戰時最大射程8000米,有效射程達6000米,引進後安裝在053H1型“四平”號護衛艦上。四平艦由原053H1型改進而來,是一款比較典型的實驗艦,也是海軍第一艘搭載艦載直升機的導彈護衛艦,曾被譽為“中華反潛第一艦”(配套直-9A反潛直升機)。
“海響尾蛇”艦空導彈,法國研製的全天候近程防空系統,可以執行對抗低空、超低空目標任務,包括戰鬥機、直升機,以及導彈等。最大目標捕獲距離20公里,最大作戰距離13公里(直升機)、10公里(戰鬥機)、8.5公里(導彈)。從截獲到攻擊反應時間短,可以協同艦隊執行區域防空任務,當年引進該型導彈後進行了仿製,對應型號“海紅旗”-7成為挺長一段時間內海軍防空主力。
幻影2000戰鬥機隨帶提一下,法國獨立於美蘇之後最成功的戰機,和F-16、蘇-27等共同佔據國際軍火市場第一梯隊。80年代,當我們面對北方圖-22M“逆火”超音速轟炸機無可奈何時,曾考慮過購買幻影2000戰鬥機但沒有成功。
中方飛行員曾進行了實機試飛,對效能相當滿意,9個外掛點具備超視距全天候作戰能力,比裝備空軍的殲-7、殲-8先進太多。不過最大的遺憾是法制“貴族”武器太貴,空軍預期採購40架總金額高達24億美元,如果再加上配套武器和配件等費用完全不能接受,因此這筆交易最後在無法商量的價格下破產。
天空衛士,瑞士厄利空雙35高炮
歐洲有個比較小的國家瑞士,雖然面積不大但科研實力強,在火炮領域產品堪稱世界一流,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厄利空高炮。厄利空高炮被稱之為“天空衛士”,80年代自成體系研製出35毫米口徑的野戰防空高炮,歐洲各國就以此為標準打造防空火力。
同期雖然我們擁有23/37/57毫米等多種口徑高炮,但年頭都有點久不大適合現代戰爭需要,為改變現狀開始引進先進防空火力(高炮)。參考了厄立空GDF-002型雙管35毫米高炮後,於1987年正式引進雙管35毫米牽引高炮,同時瑞士也同意轉讓生產許可證並提供技術,但是關鍵的35毫米配套炮彈技術未提供。
對西方這種轉讓模式多少有點心理準備,在引進技術後結合自然基礎進行改進,包括對火炮隨動系統、火控系統電站等進行改進升級。然後在關鍵的炮彈技術上面,軍工透過逆向測繪實現仿製,同時還提高了殺傷效能和安全性。最終國產版本就是PG-99式35毫米牽引式高炮,效能方面有效射高3000米,射速550發/分,達到甚至還超過原型水平。
牽引式高炮在現代戰爭中的機動效能較差,因此考慮給它裝上裝甲底盤。後續在整合熱成像儀、晝間電視攝像機、鐳射測距儀,以及新式底盤後,最終成品就是PGZ-07雙管35毫米自行高炮。
火炮剋星,瑞典“辛柏林/百靈鳥”炮偵雷達
和瑞士一樣同屬歐洲小國,但是工業較為發達,擁有先進的自主航空工業、核工業、軍事工業等,小而強的軍工裝備價效比高很受國際市場歡迎。比如最為經典的JAS-39“鷹獅”戰鬥機、博福斯高炮、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等,雖然和我們遠隔萬里但同樣也有一些交流合作。
大家都知道我們曾經購入過炮偵雷達,在大家印象中它的名字叫“辛柏林”,不過這款炮偵雷達在瑞典也有自己的版本——“百靈鳥”。兩者其實造型都一樣,以“辛柏林”為準有三種型號,分別是MK1( 牽引式 ) 、MK2( 自行式 ) ,以及MK3( 改進型 ),前兩者採用福斯特掃描器,後者採用相控陣天線,都可以遙控操作距離約30米。
作為一款迫擊炮偵測雷達,主要用於追蹤敵人火炮發射炮彈,根據火炮彈道計算出發射陣地。同時提供定點座標,以己方火力進行有效反擊,炮偵雷達探測距離20公里,對82迫定位精度可達25-40米。我們總計引進四部,其中英國兩套瑞典兩套,在反擊戰前線被損壞一套,最終在其基礎上研製出371炮偵雷達。
有別於美國,歐洲和我們並沒有重大的戰略衝突,不論是出於商業往來還是正常交流合作。在大環境許可的情況下,通常只要錢給夠都能出售,比如從法國引進相關技術確實給力,當然如果涉及核心技術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