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明孝陵的人,都會走過這樣一條路。
一條相對筆直的長道,高大筆挺的銀杏同楓林相間。樹影之下,橫亙著相對而立的粗狂線條——這些,統統是由石頭塑就的獅子、大象、駿馬、駱駝.....
乍看之下,都帶有靜謐之美,細細分辨,每種動物,又多了自己的特點:象呈低垂之態,駱駝則昂揚挺立;馬雖四肢粗壯,形態卻是馴順乖巧;所有動物中,只剩下那幾只雄獅,帶了幾分不怒自威。
這條通往皇陵的必經之路,被喚作“神道”,矗立在兩旁的各色動物,就是“石像生”。
石像生曾是歷代皇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這些石刻的雕像高大異常,使人在遠處便能瞧見它的存在。如此,它們也像極了陵墓的指示牌,千年來坐落於此地,於時空流轉中緘默以待。
皇陵中為何要設定這石像生?它們的存在,又講述著什麼樣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聊聊石像生。
01
沉默的守衛者
石像生的出現,是同神道有關的。
自東漢始,帝王的陵園中都會佈置一條神道,這條寬敞的大道,被設在陵墓的正前方,沿循此路往上,便可抵達陵墓。
雖名為“神道”,在一開始,此路卻是為魂靈所設。漢人相信,人死後會化作魂靈,於是這條神道,便是仿了宮殿門前的大道。如此,在皇帝死後,他仍可沿著此路走回陵墓中,這便是“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
上圖為現北京紫禁城的正武門,下圖為明顯陵神道。兩者在佈局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既是仿作宮殿前群臣朝拜之路,那神道兩側,也少不了侍從和守衛。於是,當時的人們便想到,以石料雕刻成各種“生”的形象,以替代真實的人,“像生”一名,便是這樣得來。
從西漢至明清,石像生總共有兩種形象:一是獅、羊、虎、馬等各種瑞獸;二是力士、文官、武官等人像。
兩種形象,寓意也略微不同:仿作瑞獸的,肩負著鎮墓、辟邪的功用,用以對抗的,是來自鬼神世界的侵擾;做了人像的,指代的是恭迎帝王時的侍從,天家的威儀於是從生前延續到死後,所象徵的,正是封建帝制下的等級森嚴。
做成人像的石像生,又名翁仲。傳說秦始皇有一大力士,就名阮翁仲。因他端勇異於常人,曾威震匈奴,秦始皇便塑了他的像,放置在咸陽宮外。沒想到,匈奴人進咸陽之時,卻誤以為真,嚇得不敢靠近,於是“翁仲”一名,便也用來指代陵墓前的石人。
02
石像生簡史
第一個在神道兩側放置石像生的皇帝,是東漢的光武帝。
龐大威嚴的石像生矗立於天地之間,雖有幾分沉寂,但卻更顯威懾。很顯然,對於這樣的效果,皇帝是十分滿意的。於是自東漢以後,“神道石刻”就成了帝陵設計的固定形制,不僅為歷朝歷代所延承,對於成績斐然的人臣墓,也可破格使用,以示嘉獎。
西漢的霍去病墓,便裝飾有石像生,這也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石像生
此外,石像生雖發源於兩漢,後世的皇帝卻又根據自己的審美意趣,不斷對其進行著變革,不同時代的石像生便保留著獨有的精神風貌。悉數看來,另有一番樂趣。
1)兩漢
兩漢時期,是中國帝陵營造逐步成型的時期,也是神道石刻這一禮制正式誕生的時期。
大抵是由於石像生剛剛誕生不久,這個時期用於帝陵中的石刻極其簡單,只有石象和石馬兩種形象。不過,雖然此時石像生的形象比較簡單,但石刻的雕刻手法和形態塑造卻是後世藍本,石象和石馬的形象也在後來的石像生中反覆出現。
和帝陵相比,人臣墓前的石像生形象則寬泛許多,不僅有虎、豬、羊、牛、麒麟等各種動物形象,還有力士、侍衛、匈奴等人像石刻。
2)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的石像生,則沿循著東漢的藝術形制。
三國時,受到社會動亂以及薄葬風俗的影響,人們已不在墓前設定石像生。等到北魏實現區域性統一後,才又恢復了在墓前神道設定石刻的習慣。因此,北魏時期的石像生,仍嚴格比照著東漢的形態。在孝莊帝靜陵中出土的石人,便是雙手握劍的侍衛姿態,同東漢時期的石人形象極為相似。
等時間跨入南北朝,伴隨著奢靡風氣的再起,神道石刻的藝術風格漸漸產生了變化:不僅石像生種類更多,石刻的藝術風格也由粗獷走向精細,不僅富麗典雅,所刻石像也更富有靈韻。
3)隋唐
自唐代的乾陵起,帝陵前的神道石刻便有了統一的制式,此後的所有朝代都以乾陵為標準,只在此基礎上做數目的增減。
乾陵是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武后曾定下了神道石刻的具體數目:從南到北應有石柱一對、石飛馬一對、石鴕鳥一對、石馬五對、雙手握劍石人十對、石碑一對、少數民族首領石像六十一尊。同時,兩側的石像生需大小相近,形制相同。
乾陵石刻是初唐走向盛唐的石刻作品,因此這裡的石像生在數目上尤其多,在雕刻手法上,又彰顯著大唐的獨有的氣度和風範。也只有在乾陵,石像生不僅有守衛、威儀之責,還象徵著四方朝貢,天下太平之意。
4)兩宋
宋代帝陵則是依宋太宗永熙陵為制,宋太祖在乾陵的基礎上減少了石像生的數目,只餘下石柱一對、石馬並控馬者一對、石虎兩對、石羊兩對、天祿一對、象與訓象人一對、瑞禽一對。
和前朝不同,宋陵的石像生都是以吉祥寓意的動物為主,去掉了雙手握劍的石人、石碑等內容,也是宋代重文輕武思想的體現。在這之後建造的宋昭陵在種類、組合、數量上都效仿了永熙陵,又增加了武官、文官、武士等石像。
5)明清
明清是中國封建制度走向頂峰的時期。皇帝的權力發展到頂峰後,在石像生的設定上便也更有個人特色。
明孝陵的石像生就拋棄了宋以前愛用的石羊和石虎,而改用更大的動物和神獸,其目的是以加強想象中保衛陵墓的警衛力量;在藝術風格上,明孝陵的獬豸和石獅參照的是唐代帝陵,麒麟卻是依照南朝風格所設,在雕刻手法上集合了漢、南朝、唐朝等多個朝代。
而總的來說,明帝陵的神道石刻被定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文臣和武將八種。後來的清朝也沿循此定式,僅在數目上做微小的變動。
03
石像生該去哪裡看?
石像生在創造之初,便是實用大過於美觀,因此不像其他石刻作品,石像生沒有那種精緻繁複的美感。但也正是如此,石像生代表的是另一種美——遼闊天地間由時間沉積出神秘與落寞,時空變幻裡經風霜塑造了簡練與樸拙。
正是如此,去看石像生,便不能與環境相脫離,是一定要去到現場的。
01/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又稱六朝石刻,全部位於江蘇省境:南京21處、句容1處、丹陽11處。
六朝石刻最早始於南朝的劉宋,距今已有1500年。在這其中,較為出名的是宋武帝劉裕初寧陵石刻、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石刻、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和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六處。
02/ 鞏義宋陵
地址:鄭州市鞏義市杜甫路與新華路交叉路口往東南約200米(永昭陵)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宋陵即北宋皇帝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寢,共有陵墓300餘座,所存石刻多達700多件。宋陵中除去皇帝的陵墓,還涵括了寇準、包拯等大臣的陵墓,開創了帝陵設定的先河。
宋陵神道上的石象生儲存較完整,可以完整看到宋代石刻風格變化的前後:早期造型質樸,雕鑿技巧較為粗獷;中期轉向寫實,刻劃真實;晚期則朝著生動活潑方向邁進,刻劃人物、動物均更為細膩。
03/ 寧波東錢湖南宋石刻
地址:寧波市鄞州區東錢湖上下水莊黃梅山南宋石刻公園
門票:45元
開放時間:08:30-16:30
寧波東錢湖,這裡儲存著南宋時期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遺存。
其墓道選址依山臨水,兩旁按王公禮制,從下而上有神道坊、石筍、石鼓、石羊(石虎)、石馬、武將、文相依次相對而立。石刻造型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精美傳神。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4/ 明皇陵
地址 :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057縣道
門票:全年通票價每人50元,對國內外70歲以上老人、全國殘疾人憑殘人、現役軍人 、新聞媒體記者在景區內進行採訪、報道的,文學創作人員在景區進行文學創作的持有效證件免費參觀。對1.2—1.4米兒童實行半價優惠。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明皇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
此陵墓初建之時佔地約2萬餘畝,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餘間,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後,由於人為破壞和風雨侵蝕,宮闕殿宇廢為遺址,現僅存陵丘及石刻群。
05/ 明孝陵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石像路
門票:
明孝陵親子票(一大一小)暑期(7.3-7.28):門市價105元,網路價86元
明孝陵成人票:門市價70元,網路價60元
明孝陵半價票(學生票、兒童票)暑期(7.3-7.28):門市價35元,網路價35元
鐘山風景區套票(包含:明孝陵+靈谷寺+音樂臺):門市價115元,網路價85元
開放時間:
明孝陵景區:2月-11月6:30—18:30,12月-次年1月7:00—17:30
明孝陵博物館:9:00—17:00(16:00停止入館),節假日不休息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的神道部分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每種石獸2對,共12對24件。每種石獸又兩跪兩立,夾道迎侍,線條流產,莊嚴樸質。
06/ 乾陵
地址:陝西省咸陽市乾縣
門票:實行一票制,旺季(3月-11月)122元/張;淡季(12月-次年2月)98元/張
開放時間:旺季3月-11月份:開放時間8:00-18:00;淡季12月-次年2月份:開放時間8:30-17:30,節假日照常上班。
乾陵規模宏大,是唐十八陵中主墓儲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被納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的神道上有上百來座石像生,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朱雀門外神道東西兩側分佈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顯大唐威勢,便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顯得尤為壯觀。
作為石刻藝術中的一種,石像生記錄了歷朝歷代的審美演變,也刻印著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寄託。
千百年後,那些往昔已成過去,那些回憶已成歷史,唯有這些石像生,仍靜靜佇立於此。
參考文獻:
1.吳東昇,《論明孝陵神道石象生的藝術風格》
2.張雲鶴 ,《乾陵石像生保護現狀與保護方案思考》
️
互動話題
#還有哪些陵墓石像生值得一看?#
歡迎在留言中和我們分享~
-END-
編輯丨藝旅文化 荷包蛋君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