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一直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細膩的甜味溫暖了人們的生活
這是甜甜的味道,也是治癒的味道
在雲南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上
除了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魅力
這裡也孕育了許多地道特產、雲南味道
山川湖海兼有味,味至濃時是故鄉
我們來看一看
雲南各具特色的糖產業
一起迎接甜蜜的襲擊吧
巍山圓糖——流傳數百年的製作手藝
巍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名小吃之鄉,共有名特小吃24個系列,350個品種。其中,米花糖是喜慶時必不可少的,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米花糖又叫圓糖,口感獨特,營養豐富,是巍山縣當之無愧的美食名片。
過去,巍山人每逢趕集都會購買一些米花糖,平時一邊喝著蓋碗茶,一邊品著米花糖,生活好不愜意。
圓糖,數百年流傳下來的製作手藝,承載著濃濃的年味,留住了無數人的記憶。
生產米花糖,廟街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氣候適宜,盛產優質大米,是巍山縣有名的魚米之鄉。
米花糖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在當地很受歡迎。
做米花糖第一步是爆米花。首先將嫩白的米放入較深的老式爆米花鐵鍋內,封好鐵蓋,再把鐵鍋放在火爐上不斷轉動使之均勻受熱,“嘭”一聲米花就爆好了。如今,老式的爆米花鐵鍋已很少有人使用了。
做米花糖,選米、曬米、炸米花,每個環節都容不得一絲馬虎,而做出來的米花糖到底好不好吃,關鍵要看熬糖的手藝。米花糖所用的糖漿,是用麥芽熬成的飴糖。待糖漿基本冷卻後,將糖漿倒入裝滿米花的大盆裡,攪拌均勻,用手工搓捏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米花糖,放到篾制的簸箕裡進行晾曬。
製作米花糖的最後一道工序是上色。三個大鐵口缸裡,放著大紅、金黃、墨綠三種顏色的糖漿,用三隻毛筆分別蘸上不同顏色的糖漿為米花糖點色,一個個漂亮的米花糖就成型了。點數不同,表達的寓意也不同,比如,四點表示事事如意,六點表示六六大順。
手工米花糖看似簡單,程式也不復雜,卻是一門細緻活。全手工製作的米花糖,表面平整而不鬆散,色澤潔白而略帶光澤,組織松泡,無雜質,口味香甜而不膩,酥脆而化渣。
豆沫糖豆沫糖豆沫糖——山水間流淌的甜蜜
雲南通海背靠秀山,面朝杞麓湖,形成了“山—城—湖”獨特的格局形式。風景秀麗的通海小城歷史悠久,有“禮樂名邦”之稱,歷史的長河悠然流過文廟和秀山,融匯在杞麓湖的漣漪裡,也融進了豆沫糖的餘甘中。
豆沫糖可謂歷史悠久,是當地百姓的甜蜜記憶,也是通海縣豆沫糖糕點廠幾十年來不變的傳承技藝。通海縣豆沫糖糕點廠創辦於1956年,以通海名勝古蹟秀山公園大門為影象註冊“秀山牌”商標,“秀山牌”商標不僅傳承著通海文化,還寄託著三代創始人的初心。通海縣豆沫糕點廠憑藉精湛的工藝,於2020年入選第六批“雲南老字號”,“通海味道”再一次喚醒雲南人的甜蜜記憶。
製作豆沫糖看似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有其門道。首先要熬糖,將麥芽糖和白砂糖混合後在140℃的高溫下熬製成稠狀;隨後是扯糖,人工與機器共同合作發力,使糖在共同作用下變得柔韌有勁道;第三步是包裹豆沫,這是最關鍵的一步,豆沫細膩呈粉狀,做糖師傅要用手腕的力量,並憑藉十幾年的做糖經驗把控糖和豆沫的溫度,才能將豆沫均勻地裹於扯好的糖上;最後就是拉條和切糖,有韌性的糖條在技藝純熟的做糖師傅的拉扯下,排列得整整齊齊,粗細相同,長短統一,細膩光滑,拉好的糖條就等待著切割,切糖手法也很有講究,要又快又輕,還要能準確拿捏長度,這樣切出來的糖才無渣、完整、大小統一,切好後便可以裝袋、稱重和扎口。
以上步驟的把握都要用巧力,只有“恰到好處”才能做出香、甜、酥、脆,入口無渣,層薄如紙,色白如乳的豆沫糖,這樣的豆沫糖食用起來,甜而不膩,松酥、香脆,十分爽口,多一分力度,少一分溫度,都是不正宗的豆沫糖。
每一粒小小的豆沫糖,都飽含著做糖師傅對這份甜點的情感記憶,對這份工藝的精益求精。
大人吃豆沫糖,是對這小城舊時味道的情有獨鍾,小孩子吃豆沫糖,享受的是與同伴分享從嘴中噴灑豆沫的樂趣。
當地百姓的甜蜜記憶山水可鑑,古街古道為證,更有豆沫糖作陪。精心選料,積極研發,用心傳承,“糖三代”甜三代,這份甜蜜事業不是循規蹈矩的傳承,是推陳出新,是汗水和初心鑄就的高牆,它不僅是對製作技藝的傳承,更是人們勤勞、智慧和精神的延續。
“叮叮糖”——舌尖上的非遺甜
右手拿個小鐵錘,左手拿一片鋼板,“叮叮噹,叮叮噹...”聽到這個響聲就知道賣叮叮糖的來了。
叮叮糖,充滿著童年的淳樸樂趣。記憶裡那塊叮叮糖,每每都是從父親手裡接過,然後伸出舌尖輕輕地添著,甜甜的味道一下子從舌尖蔓延開去,甜蜜到了心裡。
叮叮糖的名字來源於它特有的“聲音”,叮叮糖是麥芽糖的一種,因其質地堅硬,往往是用鐵片敲碎了賣,敲的時候往往發出「叮——叮——當」的聲音,因此被叫做叮叮糖。別看叮叮糖硬得像塊石頭,到了嘴裡以後不僅甜進心裡去,還會變得非常粘牙,不知多少孩子換牙時曾被它粘掉了大牙。
叮叮糖製作起來不僅耗時,也很消耗體力。將泡過水的大麥保持溫度至發芽一釐米,曬乾後磨成粉狀,便得到大麥芽粉。大米經水浸泡兩小時,用木甑子蒸成飯粒狀,然後加入大麥芽粉攪拌均勻,倒入特製的陶罐內加溫二十多小時後發酵成糖水,倒入土灶上的大鍋內用大火熬幹水分,再調成小火慢慢熬成糖漿,當糖漿能在半空中形成一層薄薄的、晶瑩剔透的“糖紗”時,便可起鍋了。此時,這種金黃色的糖漿稱為飴糖。
接下來,最關鍵也是最費力氣的一步就是扯白糖。
待飴糖冷卻到不燙手時,從鐵盤裡取出軟軟的飴糖,掛在一個特製的木樁上,用一根木棒拉住飴糖的兩端圍成一個環,漸漸往遠離木樁的方向走,反覆拉扯,糖體開始慢慢變成乳白色。隨著糖體漸漸冷卻、變硬,越來越難拉,最後需要夫妻倆共同一起用力拉扯,潔白晶瑩的白糖才能製作完成。
“冬季天氣冷,大家都會特別喜歡吃這個白糖,咳嗽的人多數時候也會買來烤著吃,有止咳的功效。”玉溪江川製作叮叮糖的老手藝人李貴說,臘月裡是白糖的銷售旺季,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李貴製作的叮叮糖軟硬適中、黏性好,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糖分,香甜可口、入口易化,老少都喜歡食用,在江川享有較高的聲譽。
2005年6月,白糖製作技藝被列入江川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該項技藝的傳承人,李貴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留住這個鄉愁味道。
“我希望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讓‘小年’的年味得到延續,只要有人願意學,我都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一定要把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給下一代。”
巧家小碗紅糖——一份甜蜜的傳承
新年伊始,雲南各地甘蔗迎來了採收期,蔗農們奔忙於蔗林間,沉寂了半年的糖廠也升起了裊裊炊煙,遠遠地就能聞到瀰漫在空氣中的甜甜香味。
在雲南與四川交界的金沙江畔,有一座美麗古老的小縣城——巧家縣。這裡,出產一種採用傳統手工工藝生產的紅糖。它暢銷祖國大西南的藏、川、滇、黔及青海等省,這就是雲南巧家紅糖。
巧家小碗紅糖俗稱“碗碗糖”,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現在當地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手工加工製作工藝。自晚清以來,在國內市場久享盛譽,尤為青、藏、川、滇等省藏區彝族同胞鍾愛。
2017年,巧家縣的紅糖製作技藝(巧家小碗紅糖)入選雲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2020年,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目前,巧家多個小碗紅糖加工廠開始投入生產,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小碗紅糖為巧家的知名產業,主要產於巧家縣金沙江沿岸地區,選用當地優質甘蔗、以傳統工藝加工製作,具有味道純、口感好、品質優等特點。小碗造型古樸、典雅,包裝也很別緻。糖塊呈兩面凹陷的半球狀,稱“瓣”。兩瓣按“糖芽子”對接,合二而一,形如金桔,稱一“合”,重約50克。每10合用甘蔗毛葉捆紮成圓柱形,稱一“把”,重約500克。既防潮,又便於取用。
紅糖的原料全部來自甘蔗,甘蔗在成熟後,其體內除了蔗糖外,還有果糖、還原糖、葡萄糖、糖蜜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微量元素等,還含有人體生長髮育不可缺少的蘋果酸、葉酸、核黃素、胡蘿蔔素、煙酸和微量元素錳、鋅、鉻等各種元素。有些微量元素具有強烈刺激機體造血的功能。
雲南雜糖——甜甜的家鄉味
童年記憶裡的雜糖,就是年味中那抹化不掉的甜。每到春節,雜糖一定會出現在大街小巷、村村寨寨。
小火熬糖、加入花生、芝麻,晾涼後切塊,香甜酥脆不膩口,絕對是上好的零食,一吃就停不下來。而云南的雜糖以玉溪雜糖最為出名,老少皆宜,20元至50元1公斤。其種類繁多,有三、四十種不同口味的糖可選擇,常見的有牛皮糖、花生沾、芝麻片、玉蘭根、冬瓜糖、寸金糖等。
雲南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會停留在這一小塊一小塊的雜糖中。小小的袋子或盒子裡,常常裝著芝麻桿、雞骨糖、牛皮糖、米花糖、芝麻糖、花生酥等等十幾種傳統糖果。孩子們總會趁著家長不注意,悄悄開啟一袋,把自己最喜歡的品種挑出來,攥在手心,躲到沒人的地方,吃完才肯回家。而這樣甜蜜而又躲躲藏藏的記憶,總是在春節才會有,難怪家裡的老人總說,過年要吃糖,吃了糖一年才會甜甜蜜蜜。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的豐富和對健康的重視,這種專屬於年的味道正在慢慢減退。在今年的年貨街上,售賣雜糖的商家就從原來的很多家縮減成了一兩家,購買雜糖的本地顧客也幾乎都是中老年人。不過,雜糖這種傳統的雲南年貨,卻以它的獨特魅力,正在征服著更多的雲南人。
除了以上例舉的
雲南還有很多各具特色的糖類
等您來品嚐
生活中總有一個不經意的瞬間
讓我們感到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幸福也許是一句“辛苦了”
也許是一個甜甜的微笑
也許是一抹充滿愛的甜蜜味道
糖甜在心裡
今天的日子也是甜的
雲南網編輯 郭建麗 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 新華網 學習強國-雲南學習平臺 雲南臺都市條形碼
海報設計: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