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自成立至今共有十位外交官,他們各個愛國愛民、傑出非凡,又樸素節儉、平易近人,如同十顆熠熠生輝的明星,在各個時期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指引方向、照亮前程。其中有一位,在中國外交艱難的十年歲月中忍辱負重、匍匐前行,帶領中國外交逐步擺脫困境,開啟全新的局面,他就是中國外交部第七任部長錢其琛。
錢其琛的外交之路可以用“絕不擺譜,廣交朋友,共覓和平”來總結。比起“錢外長”、“錢副總理”這樣的稱呼,他更愛同事們叫他“老錢”;儘管身居高位多年,他卻常年在一間連大沙發和衛生間都容納不下的小辦公室中廢寢忘食地工作。其質樸無華的生活作風和卓越細緻的工作能力,使身邊的人無一不信服。他曾對自己的部下李肇星說,外交工作就是為人類謀和平、幫國家交朋友,平時多向人民、前輩學習,多觀察年輕幹部的優點,無須在意官職的高低。回看錢其琛的一生,他也一向如此,以身作則。
錢其琛出生於1928年,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分裂的混亂局面。為躲避戰亂,他們全家搬遷到上海,年幼的錢其琛就在這動盪的社會中迅速成長。1942年,正於上海大同附屬中學讀書的錢其琛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年僅14歲的小黨員,就這樣開始了一邊學習一邊革命的旅程。
大學畢業後,錢其琛受馬列主義影響,常在業餘時間自學俄語,十分刻苦。1954年他被派到蘇聯中央團校進修,學成之後便在中國駐蘇聯使館任職。在大使館工作的近十年中,他積累了許多外交經驗,並制定了《來華留學工作六十條》,規範外國人入華流程。
憑藉出色的表現,錢其琛於1972年後,先後擔任中國駐蘇聯使館參贊、中國駐幾內亞大使、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副部長等職,在外交界中大放異彩。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1982年至1987年期間他與蘇聯的多次談判,這些協商為中蘇關係打破僵局、簽署邊界協定做出巨大貢獻。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國稱霸的複雜局面,中國外交也因此陷入低潮。在與美方的交涉中,面對對方咄咄逼人的傲慢和威脅,錢其琛既要維護國家尊嚴,又要謹防美軍對中國經濟、外交的威脅,揹負著巨大的壓力。
儘管如此,在美國攻打伊拉克一事中,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和平原則”,為謀求和平四處奔走,極力呼籲,絕不因美國的強勢而低頭。只可惜大多數國家都因忌憚美國而對他的號召置若罔聞。四處碰壁之後,錢其琛在聯合國表決中毅然投出棄權票,譴責美國的暴行,表達自己和祖國的立場。其正直、頑強的形象,也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張最好的名片。
1988年4月,錢其琛正式提任為外交部部長,他也是第七任外交部部長。他提出,外交工作與國民經濟的建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只有做到外交與各項經濟合作相結合,才能開啟新中國外交的新格局。換言之,中國是時候開啟“廣交朋友、共謀經濟”的程序了。在他的任期,中國走入非洲大地,與數十個非洲國家建立良好外交關係;在維護和朝鮮友好關係的同時,與韓國破冰,完成了友好建交,為後續的經濟合作奠定紮實的基礎。1998年,錢其琛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繼續負責面向海外華僑的外交工作。
2003年,時年77歲的錢其琛正式離休。他將自己自1955年起從事外交工作的點滴,寫在《外交十記》這本書中。書中的樸實記錄為我們展示了新中國這段不尋常的外交歷程,也讓我們更加了解錢其琛奮鬥的一生。2017年,錢其琛因病逝世,享年90歲。新中國能有這樣的外交部長,實屬每一箇中國人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