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雅爾塔協議》,蘇聯將在擊敗德國以後的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1945年5月6日,德國投降,而在僅僅3個月後,蘇聯便在遠東集結了上百萬軍隊,對日本最精銳的戰略集團 關東軍發起了攻擊。從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開始,至9月2日日本投降,在歷時24天的遠東戰役中,蘇軍成功地殲滅了這支擁有近70萬軍隊的關東軍。由於戰役發生在遠離蘇聯經濟、工業中心的遠東地區,參戰蘇軍除了承擔作戰上的困難外,擺在蘇軍面前最困難的就是後勤問題,油料和水源成為制約蘇軍實施快速縱深進攻的主要障礙。
1945年,日本部署在我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規模達到70餘萬人,轄有2個方面軍,6個軍和1個航空軍,包括24個師、12個旅。另外還有偽軍8個師和12個旅,20萬人。這樣總兵力已經接近100萬人,僅火炮數量就超過5000門。蘇軍的大縱深戰役追求的是速戰速決,打殲滅戰,而不是陣地戰、消耗戰,而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這支戰略集團必然要投入更加強大的兵力,以建立必要的軍事優勢。
為了實施遠東戰役,蘇軍投入了3個方面軍,轄有11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叢集和其他海、空軍部隊,包括陸軍80個師、坦克5500輛、火炮2.6門,飛機5000架,總兵力達到150萬人。這樣,蘇軍在兵力上形成了1.5倍優勢,而在坦克、火炮、飛機等技術兵器上則更是擁有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優勢。根據作戰計劃,蘇軍3個方面軍將從東、西、北三個方向上發起向心進攻,迅速分割圍殲關東軍,避免其退入朝鮮半島進行長期抵抗。可見,儘管關東軍構築了幾條築壘地域,但是關東軍中原先的精銳師團大部分都調往了太平洋戰場,而替代者都是新組建的師團,戰鬥力很差,完全不能和鏖戰德軍四年的蘇軍相比。
遠東戰役最大的困難不是作戰,而是後勤保障,由於蘇聯從歐洲向遠東調運兵力、物資只能透過一條長達數千公里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而且部隊的集結和展開地帶面積遼闊、地處偏僻,作戰將在廣闊的地區展開,而這些地區的交通都非常不發達,而且地形複雜,這對蘇軍的後勤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而蘇軍也預料到戰役的困難性,事實上,在對德作戰還未結束前,蘇軍於1945年2月份便開始向遠東方向運送大量的軍用物資,為即將到來的對日作戰提前做後勤準備。僅從2月份到5月份,蘇聯向遠東地區增調了火炮6000門、子彈4萬億發和炮彈300萬發。德國投降後,蘇聯加速了向遠東的軍事集結,從5月份到8月份又運來了100萬噸作戰物資和數十萬部隊,使遠東蘇軍的兵力從40個師增加到80個師。
戰前,根據蘇聯國防委員會的規定,蘇軍各方面軍要求必須儲備彈藥3-5個基數、柴油10個基數、車用汽油20個基數、航空汽油30個基數。戰役發起時,蘇軍各方面軍實際物資儲備情況是:子彈3-5個基數、迫擊炮彈4-17個基數、76mm口徑以下炮彈3-10個基數、122mm口徑以上炮彈5-30個基數,油料1.5-7個基數。在實際作戰中,蘇軍在突破日軍的邊境防禦線後,基本便轉入了追擊行動,僅在區域性地區進行了戰鬥,彈藥的消耗量平均下來只有0.1-0.2個基數,可見彈藥的消耗遠遠小於預期,而油料的消耗卻大大超出了預期,尤其是高估了對油料的前送能力,這大大影響了蘇軍各方面軍的進攻速度。
蘇軍在發起進攻後不久即發現,油料的消耗大大超出了預期,例如隸屬於後貝加爾方面軍的第6坦克集團軍,該集團軍作為突擊主力兵分兩路分別向瀋陽、長春實施突擊。第6坦克集團軍的車輛在穿越沙漠時,汽油超耗50%、柴油200%;翻越大興安嶺時,汽油超耗30%、柴油95%。當集團軍穿過大興安嶺時,下屬各軍的油料儲備已經只剩下0.1-0.5個基數了,大部分坦克和車輛不得不停止前進,等待油料的前送。為了保證突擊的繼續,只能將剩餘的油料集中供給少數坦克,使其繼續前進。不過,這種推進一旦遭遇阻擊很容易被阻止住前進。
而第6坦克集團軍在戰役的初期就已經採取了緊急的措施向前線部隊運送油料,抽調2個汽車運輸營,另將各軍的油罐車和其他可以拉油罐車的汽車也動員起來,總計超過1000輛汽車緊急運送油料。不過由於後方油料基地遠離前線太遠,超過500公里,而由於交通條件很差,汽車一晝夜只能行駛100公里,往返一趟需要10天時間,公路運送油料的效果一般。除此之外,蘇軍還緊急抽調了2個運輸航空兵師進行空運油料,整個戰役期間空運了2700噸油料,一定程度上解了前線部隊的燃眉之急。
另一重要的困難就是缺水,後貝加爾方面軍的進攻方向上,擁有戈壁沙漠、高山峻嶺,水源匱乏,導致部隊面臨嚴峻的缺水問題,甚至成為僅次於油料的“第二大敵人”。摩托化部隊的用水需求遠遠超過一般步兵單位,而蘇軍集中使用摩托化部隊更是加重了對水源的需求。例如,蘇軍第6坦克集團軍在進攻中一晝夜的需水量是800多噸,而沿途可取得的水源只有幾十噸,缺水問題還是非常嚴重的。蘇軍不得不臨時給各集團軍加強一個野戰供水連,而對第6集團軍這樣的第一梯隊主力更是加強了兩個野戰供水連。為了確保進攻的持續,蘇軍嚴格限制了各部隊的用水量,每人每日用水3-5升、車輛25升、坦克90-120升。步兵師行軍時一晝夜用水75-100噸,休息時100-150噸。在戰役期間,蘇軍先後新打和修復1800口井,平均每晝夜可取水9000噸,有力地保證了三個方面軍的巨大用水需求。
可見,蘇軍在遠東戰役中的三大敵人中,油料、水源排第一和第二,日本關東軍的抵抗只能排到第三了。由於戰區內氣候、地理和交通條件的限制,遠東蘇軍實施的縱深突擊戰術遭遇了嚴重的後勤困難,儘管透過採取緊急措施,基本解決了這些問題,但是仍舊對戰役程序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知道關東軍已經投降,蘇軍仍有相當部隊仍未到達戰役目標,後期不得不派空降兵去佔領那些重要目標,以加速軍事佔領,可見地面推進的進度還是慢了,而油料和水源問題是限制蘇軍推進速度的最重要因素,而非關東軍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