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人工智慧、元宇宙……無數風起雲湧的新技術背後全都指向簡單的兩個字——晶片。在極小的一片矽晶體上集成了上億個電晶體,在全新的科技時代中,晶片的重要性正吸引全球的目光,其中自然包括目前科技界的實際領導者——美國。
高達2400億美元的科技投資
在2月4日舉行的眾議院會議上,以222票贊成,210票反對正式通過了《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該項法案將提供超過2400億美元(約合15251億人民幣)用於加強美國科技和研究的發展和提升競爭力。其中520億美元(約合3304億人民幣)用於提高半導體等相關產業,包括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5nm工廠、英特爾在俄亥俄州的晶片製造工廠等;450億美元(約合2860億人民幣)以增強供應鏈韌性和關鍵商品、工業裝置的製造以及提高製造技術等關鍵技術。
對於這一切舉措來說,或許用四個字來形容最為貼切,那就是“迷途知返”。曾經的美國毫無疑問是全球技術的領導者,IBM、思科、摩托羅拉、惠普、朗訊等無數閃耀的名字背後是無數科技的結晶。
逐漸陷入困境的美國科技產業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包括晶片製造業在內的製造業在美國的佔比逐年下滑,相反以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房地產(Real estate),保險業(Insurance carriers)為代表的金融行業在美國經濟中的佔比不斷攀升,這三大行業也被稱為“火災”(FIRE)。根據資料統計顯示:“火災”行業在20年內的GDP佔比為75.54%,在10年內的GDP佔比為95.19%,在5年內的GDP佔比為114.11%。
伴隨著“火災”行業的迅猛發展,隨著而來的則是工業的大幅下滑,重資產部門的逐漸萎縮,隨之而來的則是在科技行業的統治力出現了鬆動,包括臺積電、三星、華為等企業開始崛起並逐漸在多個科技領域向美國發起了挑戰。
覺醒的美國科技產業值得警惕
憑藉昔日的領先,美國透過金融行業的突飛猛進確實掠取了大量的利潤,但是工業空心化的後果也逐漸顯現,特別是在晶片等高科技領域,美國在全球晶片市場的比例已經從30年前的超過50%跌至如今的不足12%,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元宇宙、雲計算等行業高速發展的現在,在科技行業出現落後無疑會影響如今美國的霸主地位,而在科技行業衰落之後,隨著而來的則是金融等行業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但隨著2400億美元的補助措施,美國正試圖重新喚起對於晶片等產業的重視,透過利用金融等行業賺取的利潤反哺科技產業,這一策略所產生的影響必須值得警惕。更為重要的是2400億美元之後還將吸引更多私企以及資金進入科技領域,保守估計起碼能夠撬動5~10倍左右的私企投資,這無疑將極大重振美國的科技產業。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隨著美國在晶片等科技產業的發力,對於我們而言也將迎來一個頗具分量的對手,也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首先自然是在意識上的重視,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晶片產業的重要意義。作為整個產業鏈上的一環,晶片向上連線基礎科學和材料科學,向下連線家電、消費電子產品,可以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晶片如果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那麼就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出更多的高薪崗位,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基礎。
其次則是政府的資金引導和支援,面對美國拿出的2400億補助,我們也必須對半導體等高新技術行業進行適當的補助,來提高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和科技研發實力,特別是作為落後一方的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追上如今的行業領導者。
最後則是人才的培養,科技產業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會演變成人才的競爭,而對於人才的培養我們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在於我們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完善的基礎科學培養體系,劣勢則在於薪酬待遇以及科研環境。
以高階AI人才為例,我們貢獻了超過29%的高階AI人才,但是最終選擇在國內就業的高階AI人才僅有11%,這也就是說有63%的人才最終選擇為其他國家效力。雖然依賴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我們依然有全球僅次於美國排行第二的AI人才數量,但是隨著人口增長的放緩,這種情況很可能出現反轉。
因此如何留住人才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寫在最後
作為後來者的我們想在科技行業上進行競爭,必然要比其他先行者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但這也是為實現科技復興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經過了無數父輩的努力,終於將傳承的旗幟交到了我們手上,而我們也必然不會辜負他們的殷切期望,為實現華夏科技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由頭條號區塊前沿科技首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