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全球約27%的15至49歲女性曾經遭受過男性伴侶的身體或性暴力| 圖源:pixabay.com
編者按
2月16日,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了一項重要研究,共涵蓋161個國家和地區逾200萬名有過親密關係的15至49歲女性資料,揭示不同收入水平地區和國家、年齡因素下的女性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比例。可以說,研究的結果令人擔憂,因為親密關係暴力對女性短期和長期不良影響涉及抑鬱症、意外懷孕甚至死亡等。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個目標之一,但如何消除針對女性的偏見、歧視和暴力,甚至是讓性別不平等問題不再隱身,都需要更多行動和干預措施。
撰文 | 施佳鑫
責編 | 劉楚
● ● ●
親密關係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是一項全球議題。和中文語境中的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不同,親密關係暴力不僅發生在家庭中,也可以發生在同居等其他形式的親密關係中。暴力的形式包括身體暴力、性暴力、精神控制,乃至經濟控制。本文的討論僅限定於女性遭受男性的身體和性暴力。
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近日線上發表的一項研究 [1] 發現,全球約27%的15至49歲的女性曾經遭受過男性伴侶的身體或性暴力。這項研究覆蓋了來自於161個國家共超過200萬女性,調查時間為2000至2018年。該研究的團隊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麥吉爾大學、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以及慕尼黑大學。
該研究資料綜合來看,儘管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但女性遭受親密關係暴力是全球普遍現象。具體而言,來自中歐、中亞和西歐的女性曾經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比例最低但仍然分別高達16%、18%和20%;比例最高的地區為大洋洲地區(49%)、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地區(44%)、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部地區(38%)和哥倫比亞、秘魯等拉美安第斯國家和地區(38%)。東亞地區的親密關係暴力現象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約19%的東亞女性一生曾遭受過親密關係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還調查了受訪女性在過去一年(調查前)中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比例,結果顯示全球平均值高達13%,其中比例較高的幾個地區為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地區(32%),大洋洲地區(29%),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部地區(24%)和亞洲南部地區(19%)。
該指標在高收入國家(北美、西歐、亞太地區等)普遍較低,均低於6%。但如果分析過往所有時間段是否遭受過親密關係,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間的差異較小。
細分不同國家來看,國家間的差異則更為顯著。女性受親密關係暴力最嚴重的是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53%)、斐濟(52%)和巴布亞紐幾內亞(51%),相反較不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喬治亞(10%)、亞美尼亞(10%)和新加坡(11%)等。
圖1 全球不同區域女性在過往以及過去一年遭受男性伴侶身體或性暴力的比例 | 圖源[1]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在遭受戰爭以及社會、經濟、政治動盪的國家女性遭遇親密關係暴力的比例也相對較高。在這些國家,女性往往受到諸多限制——由於種種原因,遭受到親密關係暴力的女性很難輕易結束一段不健康的親密關係。
一方面,整體經濟環境和男女收入不平等的普遍現象使得她們在結束親密關係後的收入不穩定;另一方面,社會存在性別不平等及其他落後的社會規範,例如離婚所帶來的汙名化等。
圖2 女性遭受親密關係暴力在不同年齡段呈現出差異和趨勢(藍色代表過往所有時間,紅色代表過去一年內)| 圖源[1]
該研究還揭示了遭受親密關係暴力最嚴重的是在青少年和年輕女性。從趨勢上來看,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比例隨年齡遞減:15-24歲的女性在過去一年遭受過親密關係暴力的比例最高(16%);25-29歲女性的比例為15%;65歲以上女性為4%。
這一結果令人擔憂,青少年時期和成年後較早幾年時期的經歷對於建立往後健康的親密關係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早期的暴力對女性的長期心理和身體健康有著深遠影響。
過往研究顯示,親密關係暴力對女性造成的短期和長期不良影響有身體傷害、抑鬱症、焦慮症、意外懷孕、性病等,甚至最終導致死亡。全球範圍內約38%-50%的女性謀殺案是由伴侶實施的 [2]。此外,有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和一系列封禁、旅行限制等措施加劇了親密關係暴力現象 [4,5]。
除了個人層面的影響,親密關係暴力也給政府和社群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影響。對此,2015年,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中也包括減少全球女性親密關係暴力現象和促進性別平等。
需要提醒的是,該研究僅侷限於親密關係中的身體和性暴力範疇。除此以外,精神控制、經濟控制、冷暴力等也是常見的親密關係暴力形式,而許多女性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正遭受這些更為隱蔽形式的暴力。
精神控制和經濟控制等隱蔽的暴力常常影響影響著女性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心理健康。《柳葉刀》評論文章 [3] 提及,除了遭受伴侶的暴力,女性也常常遭受其他家庭成員、約會伴侶、同學、老師等的暴力,甚至在網際網路,女性遭受的網路暴力也遠多於男性。如果算上所有施暴者、所有形式的暴力,全球女性遭受暴力的問題則更為嚴峻。
此外,該研究僅揭示的是女性整體受暴力現象,如果再進一步細分人群,殘疾女童和患有艾滋病的女性等群體則更容易受到暴力。
聯合國婦女署等組織一直倡議在全球範圍內採取多重舉措來降低女性受暴力現象。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集結了其他12個國際組織制定了 “尊重女性” 行動框架,透過開展社群和學校層面的干預措施來反對女性受暴力、促進教育、收入的性別、改革法案等來保護女性權益。此外研究提示,家庭層面的干預十分重要,女性遭受暴力對家中兒童有著不利影響,減少女性受暴力還應從減少女童虐待做起。
減少全球女性受暴力現象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https://doi.org/10.1016/ S0140-6736(21)02664-7
[2] Stöckl H, Devries K, Rotstein A, et al.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a systematic review. Lancet 2013; 382: 859–65.
[3]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0190-8/fulltext]
[4]Roesch E, Amin A, Gupta J, García-Moreno 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restrictions. BMJ 2020; 369: m1712.
[5]Hamadani JD, Hasan MI, Baldi AJ, et al. Immediate impact of stay-at-home orders to control COVID-19 transmission on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food insecurity, mental health,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Bangladeshi women and their families: an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Lancet Glob Health 2020; 8: e1380–89.
製版編輯 | 薑絲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