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許夢旖 廣州報道
據清科私募通資料統計,2021年前三季度,一級市場獲得投資金額最多的前三大行業分別是,半導體及電子裝置、生物技術/醫療健康以及IT,對應的投資金額分別是1927.25億元、1847.59億元和1577.46億元。
當新消費估值倒掛,各路資金蜂擁至科技賽道,專案估值隨之水漲船高,甚至剛浮出水面的創業公司就能獲得上億元的估值。“只有大賽道才能長出獨角獸,為我們的LP帶來高額回報。”某GP合夥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
一時間,投資人們朝著更早期與“高精尖”的專案奔去,5G、晶片與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科技投資成為了主旋律。包括深創投、達晨財智、中科創星、原始碼資本等主流投資機構都將科技領域視為最重要的投資賽道。
政策的支援堅定了投資人的信心。去年釋出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將科技創新作為重點任務,增加政策的扶持。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強調,要將“加大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力度”作為重點,推動科學技術人員將科技成果進行商業轉化。
不僅如此,包括科創板的推出,北交所的設立,甚至港交所18A政策的推出,投資機構聞風而動,一時攪動起科技投資的洶湧浪潮。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某半導體領域的熱門專案天使輪,就可輕鬆拿到上10億元融資。
欣欣向榮後的估值迴歸
在科技投資熱的同時,科技專案估值虛高、回報週期長見效慢和商業場景難落地等普遍特徵也已成為業內共識。但當市場熱情高漲時,沒有人願意錯過下一個時代機遇的視窗期。
熱錢湧入科技賽道,不同投資人抱持著不同的態度。“對早期投資而言,一個專案的‘驗證週期’需要靠產品落地情況、後續輪融資、客戶反饋等因素綜合判斷,而不僅僅是看資本側的表現。”真格基金董事總經理劉元認為,科技專案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檢驗出質量。
“從投資選擇來講,最重要的是時間點。不跟風投資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去迭代更新我們的認知,理解市場真正的需求,就有可能做到在市場拐點到來前去做投資。”光速中國合夥人朱嘉有著7年高科技行業經驗和8年的風投經驗,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好產品的判斷是能夠實現標準化並且可以大規模應用的,這樣的技術在下游能找到分佈足夠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客戶,光伏太陽能元件、鋰電池等細分領域都有這樣的特質。
“到今天我們發現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也發展得很健全了,而前兩年泡沫較重的AI也在大浪淘沙。最終會有正常的估值。”創新工場投資董事兼半導體總經理王震翔認為,泡沫只是一個過程,從移動網際網路到硬科技,只有被大家都認可的領域才會出現泡沫。
但也有投資人不那麼樂觀,北極光創投合夥人黃河感嘆,諸多專案估值偏高。黃河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這不單是因為資本集中湧入而形成的,也是政策導向加上宏觀環境等各種因素共同造成的。在細分領域裡,不是所有行業都是“進錢比不進錢好”的,如果資本與產品完全割裂,“產業側裡的好公司在資本側拿不到錢,在資本側拿到錢的在產業側都不是好公司。這一定不是一件好事。”而這種觀點也得到多位PE行業人士的認同。
如何找到合適的技術人才,並讓技術商業落地同樣面臨困難。不僅是科學家難找,科技領域的相關從業人才同樣稀缺。朱嘉向記者透露,光速中國在低碳科技領域佈局較早,已初步形成較完整的從最下游到上游的產業鏈投資,可幫助專案實現合作協同。
“在新能源燃料電池領域,因為對燃料轉化效率要求特別高,很適合應用碳化矽晶片。我們早期投資的小鵬汽車就與瞻芯在碳化矽晶片的應用上達成了戰略合作,我們投資的氫能源空氣壓縮機領域企業勢加透博,其產品的控制器就可用到瞻芯的碳化矽晶片。”他認為,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投資佈局,對於幫助專案技術落地是很有利的。
尋找技術與商業的結合體
當VC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之時,好專案成為最稀缺的資源,科技投融資市場上的主動權從投資機構慢慢向創始人傾斜,並且出現了,諸多機構頻繁到高校/研究機構“挖教授”的現象。
無疑,前沿技術的核心突破,最後還是要拼科學家,不少投資人會主動尋求與科學家、教授們的聯絡。“技術越難的地方,尋找技術大牛就成了CEO和投資人的必備技能。”上述GP合夥人向記者表示,高科技企業的CEO可以沒有銷售經驗,但是不能沒有市場意識。如果在研發過程中閉門造車,是非常危險的。
但也有投資機構人士對此表示擔憂,創業者技術上的突破只是擺在明面的壓力源之一。“科學家往往是順向思維,喜歡從技術路線去思考產品形態。但市場往往需要的是逆向思維,要根據商業需求去倒推技術匹配。身份的轉換就標誌著成就評價方式的轉變,創業者要能從市場的角度來評價每項成果。”去年底,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曾髮長文稱,他深刻感受到科研屬性出身的創始人與5、6年前的移動網際網路創始人們是很不一樣的。
“技術創業者如今碰到的比較主要的困難,可能在於他對自己的技術和事業比較專注,下游的市場客戶接觸有限,視野不夠開闊,最終會導致產品和市場需求之間有一定的脫節。如果能擺脫這個困境,我相信後面產品持續放量,在市場取得突破會相對更容易實現。”朱嘉稱,科技領域的優秀人才也需懂下游的產品需求,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business sense”(商業敏銳度)。他直言,但當人和事都被看好時,會在早期就去支援和培育公司的發展。
科技投資是無盡的前沿,有大片的“無人區”等待著冒險者們去探尋。行業會依循自身的規律前行,當估值迴歸後,這片海域或會留下真正創造社會價值的偉大企業。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