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老話——養兒防老,此思想在以鄉土文化為根基的中國深入人心,然而這句話從深層次上講是有些偏頗的。
如果說養育兒女的初衷是為了養老送終,那麼這等於赤裸裸的把養育子女的一個自然現象演化成為一種交易,如果是一種交易的話,勢必要顯示公平,而養育與贍養之間的親情糾葛根本是無法量化的,心理層面肯定是達不成一種客觀意義上的公平,因為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已經決定兒女陪伴老人的時間不及老人陪伴兒女的多,勢必會造就大量所謂不孝。而且尤其是子女多的老人,兒女多會在贍養老人時會因為付出的多寡而產生分歧,甚至為一些小的利益導致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其實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無關他人。他人做的多寡,跟你自己付出的多寡沒有關係,而當你認為別人做得少而抱怨,那才是偽孝,因為你把孝順贍養老人看成是筆交易,無論誰抱有此種心態的生活,肯定活著比較累。
其實不只是親情,友情也一樣。曾有個朋友跟我抱怨,為什麼我沒有任何陋習或者不良嗜好,卻沒朋友跟我玩。在我看來,他與朋友交往的準則:會力所能及的幫助朋友,請朋友吃飯,然而他總期許著下次朋友可以幫到他或者回請他一次,當他付出得不到回報時,心裡難免空落,久而久之,他自己漸漸疏離朋友。
相反,曾有個很好玩的前同事。他就是單純的喜歡請同事吃飯喝酒,單純追求心理上的愉悅,不求其他。因此,好多認識該朋友的人對其評價極高,可想而知,他的事業拓展相當出色。君子之交本該平淡如水,雖然厚黑學總把朋友說成是利用和出賣的物件,而我以為那不叫朋友,充其量是生活合夥人。
萬事萬物皆相通。鴻星爾克事件,吳老闆只是在鄭州遭遇洪災時,盡了一點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完全相信吳老闆的初衷只是純粹的盡些綿薄之力,但是,現實總是收穫出其不意的回報;然而時常高調做慈善的標叔尤顯得如小丑般作秀,格局高低,立竿見影。
佛家講行善積德;而道家認為,善者建行,行善就是行善,非情感投資,行善未必有福報,福報不是行善的最終目的。如果行善為了積德或者福報,那可能讓大多數人失望。因為這個社會太多莫測與玄幻,行善未必有福報,這不是一個因果邏輯。如果說行善是為了回報,那是投資,叫憐憫,叫施捨,而當付出的憐憫被欺騙,受傷很深。當你剛給街邊的衣衫襤褸的乞丐給了幾塊錢,而得知乞丐卻比你富有,你作何感想。
道德經有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