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味之一鹹為鹽,化學則用鈉稱讚,每日攝入6克夠,多吃對人有危害。食鹽會使血壓高,血管內皮也破壞,防治心腦血管病,飲食要把鹽來限。
2.心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頭號殺手,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中1/3由心腦血管疾病所致。心腦血管疾病所致死亡的80%發生在70歲之前,80%的心腦血管疾病可防可控。防控的根本出路是重基層,強防禦。從源頭創造健康的社會環境,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管住嘴,邁開腿,不吸菸,好心態。當然,控制飲食是最基礎的防治手段。說到飲食,就必須要提吃鹽的問題了。
醫學專家指出,一個成人每日攝入食鹽量以3-6克為宜。相關調查資料表明,我國目前每人每日食鹽的攝入量均在8-10克左右,而愛吃鹹菜的人,每日食鹽的攝入量達到了15克以上,遠遠超過需要量的標準。我國南方人口味較輕,而北方人口味重,日均食鹽量在15克左右,但口味更重的要數西藏的某些地區,日均食鹽量在20克左右。這對身體是非常不利的,最重要的是損害血管。
鹽對血管損害如何?
鈉攝人過多對人體十分有害。1988年 Inter Salt國際合作組織大樣本、多人群調查證實:鈉鹽的攝人量是決定血壓水平的重要因素,並與心血管病發生和死亡密切相關。鈉攝人過多可引起血漿滲透壓升高,血容量增加,體液發生瀦留,心肌收縮力加強,致使血壓升高。長期高鹽飲食會誘導血管平滑肌膠原和纖維結合蛋白分泌,降低了血管彈性;血液中鈉離子增多還會改變動脈壁切應力和內皮細胞功能,使動脈順應性減低,促使動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限鹽,要從娃娃抓起。
飲食習慣因人而異,在喜吃鹹食家庭中長大的人,即使成立新家庭後,也常常喜吃鹹食。嬰幼兒的飲食習慣可塑性極大,家長如果能以身作則,低鹽飲食,孩子就能從小養成淡清飲食的好習慣,長大後就不會受食鹽攝入過量的困擾了。所以,限鹽應從娃娃抓起,這是事半功倍、利在當代、益及子孫的好事。
掌握一些減鹽技巧:
人們能夠感受到鹹味,靠的是舌上的味蕾。人的味蕾約有7000個,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蕾的數量會逐漸減少,且敏感度會逐漸降低,所以老人往往會味覺遲鈍,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攝入更多的鹽。這種情況下,掌握一些減鹽的技巧:
1. 減少烹呼叫鹽。在我國,居民的食鹽攝入主要來自家庭烹呼叫鹽,因此家庭用鹽要定量化,最好使用定量化的鹽勺。北京市已對500萬個家庭免費發放鹽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2. 改變烹調方法。為了減少減鹽帶來的口味不適,可以推廣“餐時加鹽法”,即炒菜時不放鹽,起鍋裝盤上桌後再加鹽。如此,鹽僅附在菜餚表面而來不及滲入,吃起來鹹味不減,但卻可以減少1/2~2/3的用鹽量。
3. 少用高鹽調味品。每10克醬油約含1.5克食鹽,烹調時可用其他方法改變菜餚的色澤,不放或少放醬油。一些含鹽高的食物,如鹹菜、黃醬、加工後的熟肉、蛋製品和含鹽高的小食品應儘量少吃。
4. 多食蔬菜和水果。每天食用500克蔬菜、1個水果,此類食物含有豐富的鉀,可對抗鈉的升壓作用。
5. 人工製作的食品含鹽較多,應儘量少吃。
6. 利用醋、芝麻醬、香料來調味,可加蒜、蔥、胡椒等變換口味,或適當將菜餚烹調成以甜、酸、辣為主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