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影中紀實
編輯 | 影中紀實
前言: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毛主席因讚譽彭老總而賦的詩。
彭老總的一生南征北戰打了許多硬仗,不僅功勳卓越,更是深得黨和人民的信賴,所以黨中央曾多次將軍政要職委託給他來擔任。
但是面對委任彭老總竟然曾先後七次表示婉拒,更是渴望能辭掉軍銜被調任至農業部發展農墾事業,不過最終都被毛主席給“一票否決”了。
彭老總為什麼如此執著的要辭職?毛主席又為何要屢次拒絕他?
一、久經沙場、身體抱恙
彭老總第一次婉拒委任,是在1952年7月的時候。
在此之前,彭老總率領志願軍在進入朝鮮朝鮮戰場之後屢戰屢捷,猶如神兵天降,打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節節敗退,不得不主動提出停戰談判。
一時間之間彭老總的威名迅速享譽國際,與其在朝鮮戰場上交手的麥克阿瑟更是在後來的採訪中說:誰跟中國陸軍打仗誰就是有病!
但是獲得榮譽的背後往往需要承受常人難以企及的辛苦,即便是剛毅如彭老總也不例外。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征戰,彭老總的身體早就留下了不少的病根,其中胃病和關節炎尤甚。所以當彭老總身處朝鮮戰場,面對氣溫惡寒的環境之時,身體發出的“哀鳴”儼然已經成了他最大的敵人。
在這種情況之下,彭老總為了戰爭的勝利依然是肝腦塗地、奮不顧身,但是頻繁的戰事讓他長期睡眠不足,造成身體嚴重透支,抵抗力急劇下降。
再加上卑鄙的“美聯軍”曾在戰場上使用過“細菌武器”,以此種種為誘因,到了1951年8月的時候,彭老總的額前長出了一顆腫瘤。
腫瘤越長越大,一度到了壓迫神經的地步,折磨的彭老總頭痛欲裂,叫苦不迭。
戰地醫生擔心彭老總額頭上的腫瘤只是表象,不排除這是由癌症引起的併發症!所以當務之急是儘快對彭老總進行檢查、切除、治療。
但是以戰場前線的醫療條件來說,是萬萬無法滿足手術的需求的,貿然切除腫瘤搞不好會引發感染甚至是擴散,嚴重的話甚至會危及彭老總的生命!
所以最好的選擇便是退出朝鮮戰場回國治療,但是彭老總卻對此不甚同意......
首先是戰爭尚未完全結束他不敢掉以輕心,其次是因為他久經沙場早已看淡生死,所以即便是眾人屢次三番的勸誡,彭老總都選則堅守前線。
毛主席深知彭老總的脾氣,但如果任由他堅持下去難免會延誤了治療的時機,最後只得一道召令,強行將倔強的彭老總拉回北京治療。
截止到1952年4月12日彭老總回國,他都還依然心繫前線。由於擔心被敵人窺探到我軍主帥不在戰場而另生異心,彭老總化名為“王校長”辦理了住院手續。
所謂吉人自有天象,好在彭老總頭上的腫瘤只是普通的脂肪瘤,正常切除後好好休息即可痊癒。
彭老總聽聞此言大喜過望,他感覺自己很快就能重返朝鮮戰場了。但是他不知道,黨中央將他召回北京除了為其治病之外,還另有安排。
同年5月,周恩來總理在探望彭老總之餘,表示希望由他主持軍委的日常工作併兼代總參謀長。
一來是因為早在抗日戰爭期間以上職務本就是由彭老總出任的,二來是彭老總的戰功和品性都是無出其右的,三來是因為周總理實在是國務繁重,無暇身兼數職。
但是這與彭老總的期寄大相徑庭,尤其是他還心繫置身於朝鮮戰之中的志願軍戰士們,他當即就表示自己可能不太適合被委以此任,並以力薦他人的方式婉言拒絕了周總理。
事後彭老總又多次找到周總理談及此事,但都被其以“這是黨中央整體考量後做出的決定”給回絕了。
不死心的彭老總還親自去找毛主席做出瞭解釋,挑明瞭自己就想去農業部工作,置身於農墾事業的建設。
但是毛主席卻說出了一個讓彭老總不能拒絕的理由,那就是我國的軍隊急需向現代化過度,而在朝鮮戰場上大放異彩的彭老總不管是資歷還是經歷,都是最有說服力的人選。
毛主席一番話說得非常堅決,彭老總見退無可退只得就此作罷,服從安排。只不過在他的心中,對於投身農業的發展依然是充滿了期望。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二、彭老總民本思想的形成
推本溯源,彭老總想要投身於農業建設的原因在於其自身濃重的“民本思想”,這種思想主要體現在: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
事實上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彭老總的一生,這種思想從他幼年時便已經開始萌芽,直至其成為中國共產黨、國家和軍隊的傑出領導人物,他將一生的真摯感情都傾注於勞動人民,堅定地履行著拯救蒼生、造福黎民的職責。
這一切都與他的成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彭老總與1898年出生於一個下中農家庭,本6歲到8歲的時候讀過兩年私塾,之後因為母親去世父親重病,家裡失去了經濟來源無奈只得輟學,從此便飽受人間疾苦,深知人民生活不易。
為了生活他不僅早早地就接觸到了地主階級奸詐,還見識到了資本家醜惡的嘴臉,但年僅10歲的他雖然自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卻能推己及人併產生了悲天憫人的可貴情懷。
1913年的時候,彭德懷的家鄉適逢大旱,田地乾枯、塘壩乾涸,糧食顆粒無收。災民無以充飢,一片餓殍遍野。
但是地主家的日子卻過得好不自在,不僅一日三餐頓頓不落,還將所囤的糧食坐地起價賣到外地,賺得那叫一個盆滿缽滿。
而當災民向其求救的時候,這個黑心的地主還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對外宣稱自己家早就沒有餘糧了,簡直是氣煞人也!
此時彭老總已經15歲了,正值熱血方剛又叛逆的年紀,他不忍看這些這些基層的農民們天天和莊稼打交道,最後卻要死於沒有口糧,這樣的現實也未免太諷刺了。
於是他就帶著一個小夥子闖進了地主家,找到了儲藏糧食的屋子後將訊息大肆擴散了出去。而災民們早就餓紅了眼,一窩蜂似的衝到地主家將糧食搶了個精光。
爆發衝突之後地主自然是懷恨在心,設計抓捕彭老總。彭老總雖然不畏奸佞,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最終只得外出避難。
彭老總跑了到洞庭湖南濱的西林圍,以“堤工”的身份加入了當地圍湖造田的工程,靠著做苦力維持生計。
事實上凡是到這裡做苦力的人,又有幾個不是因為生活所迫而背井離鄉的呢?他們不分嚴寒酷暑終日泡在水裡,背上壓著的除了沉重的擔子還有悽苦的命運,面前看著的除了渾濁的湖水還有自己猙獰的倒影。
對於這些彭老總不禁感嘆:“都說洞庭湖是湖南的米倉,這都是堤工們的血汗堆積起來的啊!”
更為人神公憤的是,這些資本主義的爪牙不僅壓榨勞工的體力,連他們辛辛苦苦賺來的工錢都要抽走一部分。
就拿彭老總來說吧,他既燒火做飯當炊事員,又挑土壘堤,辛辛苦苦做了兩年半工,僅得三擔半米的工資。
而這段苦難的記憶,讓彭老總更加認識到了勞動人民的偉大和艱辛,並堅定了自己要救他們的信念!
所以在1916年,彭老總抱著為廣大工農群眾尋找出路的心態加入了湘軍,並組織了以“救國救民”為宗旨的救貧會。
1922 年,彭德懷報考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把原名彭得華改為彭德懷。在這裡有必要普及一下彭老總曾用過的幾個名字。
1898年10月24日,彭老總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彭民言給替他取個乳名叫鍾伢子,意思是鍾情可愛的娃娃。
待到他丫丫學步的時候,父親根據宗字班輩替他起個大名叫彭清宗,字懷歸,號得華,含義是將來長大了有出息,有了榮華富貴,還要清清白白做人,對得起祖宗。
彭老總剛參軍的時候還有一個名字叫“石穿”,顧名思義就是水滴石穿的意思,是他用於激勵自己的救民於水火之中。
直至1922年夏天,24歲的彭德懷改名為彭德懷,含義是當一名合格的軍人要做到德才兼備,胸懷祖國,胸懷人民。
從這一系列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彭老總的始終是一個清醒的人,他非常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做什麼,並且始終不忘救民的初心。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那珍貴的“民本思想”,黨和國家看重的也正是他這樣的品德,所以才放心地對其委以重任。
那麼彭老總另外幾次提出辭職是在什麼時候呢?
三、人民公僕
1953年9月8日,此時朝鮮戰爭已經結束。彭老總就解放軍在和平時期的建設問題和制度改革方向對毛澤東做出報告,並提出卸任軍委的工作,最終因毛主席反對而未能如願,這是第二次。
1954年8月,彭老總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憲法草案和中央人民政府機構及人事安排的商議會上表明自己不想在當國防部長的請求,未能獲得同意,這是第三次。
1956年9月,彭老總又提出“軍委、國防,我只負責一樣”的請求,最終未能透過,這是第四次。
第五次是在1958年2月25日的時候,當時正值全軍減員之際,彭老總再次向毛主席提出辭去國防部長的職務,毛主席說:“現在備案,以後不準再提!”
第六次是在1959年3月左右,彭老總提議自己不再擔任下一屆國防部長,又被毛主席給拒絕了。
同年7月,彭老總再次婉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毛主席依然沒有答應。
但是別看彭老總三番五次地提出想要辭職的想法,但是對於自己的工作他可是沒有絲毫的懈怠,這一點從他所獲得的榮譽就可以看出。
彭老總曾在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的軍銜,並在之後被授予了八枚勳章,分別是:
紅旗勳章、一等紅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兩次,為朝鮮最高勳章)、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及一級解放勳章。
這樣的榮譽即便是在開國元帥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而這也充分說明了毛主席堅持讓彭老總身居要職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而彭老總雖然沒能雖然沒能如願到農業部去工作,但是依然在竭盡所能為人民負責,並以身作則影響著周圍的人。
彭老總在中南海所居住的房子雖然年久失修,但是他卻不肯搬走,為了不給國家增添負擔,甚至是連翻修和粉刷都拒絕接受,只是要求將漏雨的地方給補上,僅此而已。
而他的座駕也是非常的破舊了,但是他自己卻非常喜歡,而且平日裡能不使用就儘量不使用。因為在他的意識裡,國家給他配車是因為工作需要,所以他屢次拒絕了國家要給她換車的機會。
這一點,還真的是符合彭老總倔強的性格。
因為在彭老總自己的心中,自己和普通人民沒有什麼不同的,如果在生活作風上有所區別,那就很難在真正的融入人民之中,更加無法傾聽其心聲。
彭老總說到做到,從不說什麼下不為例,這是他一貫的作風。
1958年,家鄉的故友給他送了一瓷壇蜂蜜和兩隻鴨子,一來代表心意,二來讓平彭老總回味一下家鄉的味道。
但是彭老總收到後堅持將禮物折價後匯給了當地大隊,並寫信說道:
“我對於中國人民和鄰友們,無多貢獻,吾之心情不安,深感慚愧,擬將原物奉還,又不便投寄,故折價30元,請予查收,交大隊投入副業生產。”
無獨有偶,1966年的時候彭老總在螺髻山畜牧場吃了一頓飯,回去之後一打聽才知道老闆只收了兩塊錢,彭老總當時急的汗都下來了,又是把錢給匯了過去又給當地幹部寫了一封信:
“我們今天在你場吃過飯,每人只算兩角錢,實在太少。以六斤肉計,每斤七角,即四元二角,還有其他飯菜,至少十元才公道。除每人已給兩角外,另補八元,請查收。任何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核算制度。”
除了對自己嚴格要求之外,彭老總還時常在視察工作的時候告訴基層幹部:
“我們革命幹部在人民群眾中,時時刻刻要像掃帚一樣供人民使用,為人民謀利益……不要像泥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抬高我們,讚頌我們,害怕我們。”
這些都無疑是將彭老總“以民為本”的信念給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人格魅力反映在他細微而又平凡的個性特徵上,而這些平凡的個性特徵又與他堅定的黨性原則交相輝映,奏響了一曲重民、愛民、為民的美妙樂章。
結語:
從彭老總艱苦樸素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出,老一代革命者為了新中國的建設所體現出的奉獻精神。
都說時勢造英雄,這話不假,但是也不完全準確。
彭老總悲天憫人的思想覺醒於動盪的社會之間,但是革命成功之後依然不忘初心則是因為自己的極度清醒。
正是因為這種清醒,雖然彭老總沒能在自己意向之中的崗位大放異彩,但是卻始終以此為目標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實際上像彭老總人不止一位,這實屬國之幸事,民之福祉!他們不一定身處何方,也不一定身居何位,但是為民為國的心確實如出一轍的!
我們的國家在幾經波折之後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中國這兩個字除了代表著我們的國家,更是成為了一種席捲國際的文化!
對於我們來說,生於新時代,長在紅旗下,更是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好好工作,積極參與到國家的建設之中。
可能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如果能從始至終地堅持下來,一定能在歷史的洪流之中綻放出一朵屬於自己的浪花。
謹以此文,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