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熱”似乎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突破口,但是考生顯然不能僅為了提升學歷而考研,也得考量下什麼樣的院校專業和學位型別,更有助於未來發展。
考研人選擇院校時會更看好本地區大學以及層次高於原本科大學的院校,前者是為了求穩,後者是為了求提升。在專業方面,大多數考生則會圍繞著本科專業去選擇。
那麼學位型別又該如何選擇呢?我國研究生的學位型別與外國有所差異,分為3年制學術型研究生和2年制專業型研究生,而海外一年制碩士研究生由於含金量低,暫未納入我國研究生教育。
從年限上來看3年的學碩是可以學習到更多知識的,那是否它就一定比2年制的專碩要好呢?如果放在20年前,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時代在發展,就業市場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
考研熱度持續高漲,學碩和專碩的差距越來越明朗化,但願你沒選錯!
從學碩和專碩本身的培養方向來看,學碩以學術研究為培養導向,學生畢業後可以攻讀博士、可以進入科研機構,有些大學在招聘教師時,也有規定要求是學碩,當然也可以進入民企。
而專碩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畢業生所學知識更傾向於在行業或職業中的應用。所以兩者屬於不同的培養方向,切不可以根據學習年限就覺得是本科生和專科生的差距。
從研究生考試的熱度和上岸難度上來看,曾經學碩是獨佔鰲頭的,但是漸漸地專碩的報名人數已經實現了反超,而隨和競爭越來越激烈,“專碩更容易上岸”的言論也已經被推翻。
不過從目前考研調劑的規則中我們瞭解到,學碩仍舊是可以調劑到專碩,但是專碩這不能調劑到學碩,但其實這並不能代表學碩就好,主要是區別在於他們的考試科目和考試難度上。
由於研究生的畢業難度也挺大,所以很多考研人想知道是否學碩更難畢業。其實這就跟問清華大學的學生和民辦三本的學生誰更容易畢業是一樣的,能畢業與否不在學位型別,在學生。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學費,研究生的學費是遠高於本科學費的,普通的在1萬元左右,特殊的可以高達30萬元以上。而且專碩的學費一般會高於學碩,不適合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報考。
看到這大家會覺得考研熱度持續高漲,學碩和專碩的差距已經越來越明朗化,但願你沒選錯,不過其實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被發現的,也比較直觀能感受到的,真正也是最讓考研人在意的差距是“就業”方面的不同。
從就業崗位的可選性來看,學碩的可選擇性是更高的,基本沒有什麼崗位會標註只接受專碩。就連學碩準備讀博也是可以受到優待,不過隨著各企業對“工匠型人才”的需求,專碩已經越來越受歡迎了。
其中工商管理碩士,即便是學費高達二三十萬,也仍舊有不少考生報考,當然他們畢業之後的月薪也是對得起學費的。反觀學碩雖然崗位可選的比較多,但是拿到手的工資就不見得高。
所以學碩和專碩並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想要進入體制內,那就優先選擇學碩,如果想要進民營企業大展拳腳,那就優先選擇專碩,但從目前的的就業形勢看,專碩越來越吃香了。
很多學生考研上岸後才知道,學碩和專碩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後悔當初沒有聽大學老師的勸告。不過既然已經選擇,就善於去發現路上的美景吧,相信聰明且上進的你,可以闖出一片天地。
考研人在做選擇時,也不能忽視了自己的“本命專業”,這些領域適合專碩
會計碩士,主要是培養面向會計職業的應用型人才,其中特色就是案例式教學、強調團隊合作和職業化素質。相對比較適合女生報考,招生院校和畢業後的就業選擇都比較多。
藝術碩士,隨著人們對學歷的重視,很多藝術院校的藝術生也不著急本科畢業就找工作了,而是先考研,相對而言上岸難度並不算大。受專業性質的影響,更適合選擇專碩。
筆者寄語:考上學碩和專碩的學生都是好樣的,你們已經拿到了通往成功大門的船票,接下來就要看你們如何在個字選擇的領域內發光發熱了。如果你還在為選擇哪類而糾結,不妨先問問自己以後想要做什麼!
今日話題:你覺得學碩和專碩,哪個更符合未來發展趨勢?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