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銷量跨越峰值後出現下滑,龐大的汽車銷售網路中還有個被年輕購車者淡忘的群體——二網。這個隨著國內汽車市場高速發展而誕生的銷售網路,又在整體行情的下滑中發生了諸多變革。
二網的誕生非常有“中國特色”,是國內汽車行業高速發展時期的產物。不過,如今大多數90後在選車時,都不知道二網是怎樣一個群體,對於他們來說,在購車流程裡壓根不存在二網這一選項。
同時,伴隨著造車新勢力而來的新零售浪潮,也在不斷擠壓二網的生存空間。加上目前傳統4S店庫存壓力增加,價格不斷下探,二網過去的價格優勢也越發不明顯。所以,如今的二網生存現狀到底如何呢?
春節期間,我本想著去4S店看車,但由於經銷商都在放假,機緣巧合中,為大家帶來了這篇基於三四線城市(四川宜賓)二網經銷商的探訪報告。
具有國情特色的二級網路
90年代中後期,汽車慢慢開始進入中國家庭,那會兒賣車條件低但門檻高。這裡說的條件低是指賣車不用劃地花重金建4S店,只要有個鋪面就行。甚至有沒有對應展車也無所謂,試駕就免談了,要買車直接去倉庫看,裡面都是一層灰,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汽貿公司。
到了千禧年前後,在諸如宜賓這樣的三四線城市,都還沒有一家正規的4S店,普通消費者瞭解車的渠道只有汽車雜誌以及報紙的汽車專欄。由於資訊差巨大,所以那會兒口碑傳播很有分量。“老三樣”之所以能在那個年代火遍大江南北,也有時代的因素在裡面。
而門檻高主要指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賣車,當時各地都有專門的汽車銷售公司,這些公司並不像現在這樣遍地都是,除了主流車型之外,有的車甚至要跑到省城才能看車。2000年過後,4S店模式開始普及,但網點很少,只要拿到一個品牌的授權,基本等於壟斷了該地區。比如,宜賓的第一家4S店是廣汽本田,這家店基本覆蓋了當年整個川南廣汽本田的4S業務。
這種躺著賺錢的日子存在了好幾年,那會兒買車還要託關係,優惠先別說,能提到車才是硬道理。我家裡購買的第一臺車是北京現代伊蘭特,當時付出的成本除了車價本身之外,還額外給介紹人和銷售紅包,才算買到了車。
局面大概在2008年前後開始扭轉,伴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汽車銷量大漲,車企開始加速擴充產能。與此同時,車企在同步擴充渠道能力,並往4S店壓庫存。而4S店都集中在地級市區,要想進一步增加銷量並快速消化產能,就得讓銷售渠道下沉到縣級市以及鄉鎮等地,此刻4S店大力發展二級網點,凡是屬於合作的二網可以直接從4S店那拿商品車做展車。
二網的春天,就是此刻來臨的。
從村村通公路到汽車下鄉政策陸續實施,三四線城市汽車需求增長很快。由於渠道足夠下沉,車價相比4S店更便宜的二網開始吃香,甚至有二網銷售帶著客戶到4S店提車的情況。
這時候問題來了,既然車是從4S店拿,為何二網的價格會比4S店更便宜呢?這裡面的供需關係非常複雜,簡單介紹下就是由於各地對各種車型的接受程度不同,比如南方對日系車青睞有加,而北方更喜歡德系車,兩邊銷量的差異造成了區域終端價格的不同,而二網的關鍵就是利用資源去全國各地找車,賺取差價。
同時,4S店從廠家拿車也不可能只拿暢銷車,為了不讓搭配著拿的一些冷門車放在倉庫吃灰,就想把車儘快出掉。但是4S店往往有各種銷售限制,比如只售本省,或者是廠家有價格紅線。出於種種原因,4S店也會主動把車甩給二網,所以二網本身就具有撿漏的性質,同時還能出具4S店的正規發票,只不過存在一定的時間差。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外,區域壟斷的4S店也不希望本地價格有大幅波動,所以有時寧願把車甩給外地二網回籠資金,也不願意把本地的價格打亂。
並且,廠家對4S店也有銷量的考核,在規定時期內完成銷量目標,就能拿到更多返點。受客觀環境影響,有些4S店根本沒法完成目標,所以只有保大棄小,算上資金、倉儲等各種成本在內,哪怕在單車上虧著給二網,也比放著吃灰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