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軍事人才產生的途徑
1、透過黃埔軍校、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以及自身的努力等多種途徑,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
黃埔軍校即“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它為國共兩黨培育了眾多的軍事人才,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國初期所授銜的開國將帥中,其中有35名將帥曾在黃埔軍校學習過。主要有徐先前、陳賡、周士第、陳明仁、閻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際、曾澤生、林彪、倪志亮、郭化若、洪水、李逸民、曹廣化、之中、白天、徐介藩、許光達、陳奇涵、楊至成、宋時輪、張宗遜、莫文驊、張開荊、廖運周、羅瑞卿、陳伯鈞、郭天民、譚希林、王諍、張學思、高存信、黎原等35人。由此可知,黃埔軍校是培養中共軍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
2.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幫助與培養
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和共產國際幫助和培養了一批傑出的中共軍事人才。其途徑主要是“透過莫斯科東方大學、伏龍芝國防大學和新疆軍校等院校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一定數量的高階軍事人才和專業化軍事技術人員,對中共軍隊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建國初期所授銜的開國將帥中有25位都有過留學蘇聯的經歷(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留學蘇聯),其中元帥4位,大將3位,上將6位,中將6位,少將6位。這些軍事人才留蘇回國後,大多都成為中國革命的骨幹力量。
3.中共自身對軍事人才的培養
中共自身對軍事人才的培養是其軍事人才產生的最主要途徑,其方式主要是透過軍事院校、戰爭、會議等。軍事院校是培育中共軍事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中共軍事人才成長的搖籃。例如,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簡稱為紅軍大學或者紅大,成立於1933年。這所軍事院校源源不斷地向中國共產黨輸送了眾多具備良好軍政素質的軍事指揮人員,這些軍事人才在以後的戰爭當中大都功勳卓著。為了適應抗日戰爭新形勢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將紅軍大學改名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之後,又改名為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簡稱為“抗大”)。“抗大”擔負著為黨和紅軍培養抗日鬥爭所急需的軍事人才這一重任,它所培育出的學員在革命戰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4.其他途徑
由於國民黨反黨反人民本質的日益暴露,國民黨中的愛國將領逐漸投靠於共產黨,其中有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等人。這些人加入到中國共產黨的隊伍當中,為中共軍事人才注入了新的血液。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經歷了南昌起義,井岡星火,長征跋涉,抗日雄圖,三大戰役,大陸統一。在這期間,來自祖國各地的千名將領,經過戰爭的千錘百煉終得智勇兼備於一身。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六個年頭,也就是公元1955年,中央軍委對這些飽經滄桑,歷經長年征戰的開國將領進行評級定銜論功。由於這些開國將帥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這次授銜是給予他們最高的榮譽和獎勵。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的統計與記載,所授銜的將領共計1614位(1955年授元帥:10位;大將:10位;上將:57位;中將:177位;少將:360位;1956-1960年上將2位,中將2位,少將4位;1961-1965年授少將555位),涵蓋了全國各地,對於他們的籍貫統計主要是以他們所授銜的時間為標準,共分為三個階段。
在1955—1965年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授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按現有的行政區來劃分,來分析各省開國將帥籍貫的地域分佈情況。
新中國開國將帥人才地理分佈就總體而言,是既集中又分散的,在地域上表現為極其不均衡的,這種不均衡性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南方多,北方少。第二,沿海地區少,內陸地區多。第三,東南地區多,西北地區少。第四,主要集中於革命老區,新中國開國將帥的籍貫大多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東、福建、河北、陝西、山西和遼寧等省,而這些省份都是革命老區。
新中國時期所授銜的開國將帥的籍貫分佈遍及全國各地,覆蓋區域極為廣泛。除青海省、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外,其他各省市或多或少的都有授銜開國將帥人物的分佈。其中,有一位外籍少將,就是來自越南的洪水將領。新中國時期所授銜的1614位開國將帥,只有一位是女性,其他的都是男性。這位女性就是開國少將李貞,她是1955年新中國舉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儀式上,唯一的一位巾幗女英雄。
新中國時期所授銜的1614位開國將帥,他們在參軍入伍之前,普遍表現為受教育水平較低。與同時期的國民黨高階將領相比較而言,這一特點就更加突出。根據現有的資料,能統計到的國民黨高階將領主要包括上將、中將。故兩者在進行比較之時,統計新中國時期所授銜的開國將帥的受教育水平之時,筆者也選擇元帥、大將、上將和中將為主要物件。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所授銜的中將軍銜級別以上(含中將)的高階將領共有254位。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初期所授銜的中將軍銜級別以上(含中將)的高階將領共有254位。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共產黨的這些高階將領,軍事院校畢業或者受過正規大學教育的有116 人,佔總人數的45.49%;留學的16人,佔總人數的6.27%;初中或者高中畢業的有10人,佔總人數的3.92%;小學畢業或者私塾的有13人,佔總人數的5.10%;不詳的有100人,佔總人數的39.22%,這些人多為家境較為貧寒,沒有受過寫正規教育,由於生活所迫或者形勢所迫,再加上又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使得他們通過當兵而投身於革命。然而,根據《民國高階將領列傳》等相關資料的統計得出,國民黨的高階將領,共286 位。其中,來自軍事院校畢業或者受過正規大學教育的有208人,佔總人數的72.73%;留學的46人,佔總人數的16.08%;初中或者高中畢業的有3人,佔總人數的1.05%;小學畢業或者私墊的有3人,佔總人數的1.05%;科舉出身的有1人,佔總人數的0.35%;不詳的有25人,佔總人數的8.74%,這些也多為家庭條件較為貧窮,沒有受過一些正規教育,通過當兵而投身於革命。從整體上來看,國民黨的高階將領受教育水平較高,尤其是正規的軍事教育,這與他們的家庭出身也有較大的關係。因為家境好,或者說家庭條件好,他們才有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去接受一些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