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是同鄉,都是湖南湘潭人。
他們一位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位是在世界上富有盛名的人民藝術家,兩人惺惺相惜、互相尊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這份情誼,也激發了齊白石晚年的創作熱情。
齊白石老人不僅在藝術界享有盛名,在日軍侵佔北平時,他也不懼生死,將日軍關在門外,表現出了一位人民藝術家的浩然正氣和愛國之情。
毛主席和齊白石互相敬仰,兩人之間還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一次,齊白石無意中將一幅畫贈予毛澤東,後來毛澤東設宴邀請齊白石,感謝他贈送畫作,誰知齊白石這時表示,自己要將這幅畫收回去,說這只是自己一年前當作廢品的練筆之作。
那麼,齊白石為何要非要將此畫收回呢?毛澤東又作何反應?兩人之間還有哪些軼事?
齊白石和毛澤東
齊白石與主席“爭”畫
齊白石先生比毛主席年長29歲,兩人雖是同鄉,但從未見過面,只是互相敬仰。直到建國之後,兩人才逐漸熟識,併成為忘年交。
其實毛主席本人並不愛好畫畫,齊白石對政治也毫無興趣,但透過書畫這座橋樑,兩人逐漸走到了一起,成為對方的良師益友。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毛主席邀請齊白石去中南海做客。他們一起品茶賞花,最後還共進晚餐。餐桌上都是家鄉菜,主席和齊白石如多年不見的老友,兩人時而舉杯共飲,時而開懷大笑,相談甚歡。
這次見面之後,齊白石先生滿心暢快,如沐春風,對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愈發濃烈。於是,他為了感謝毛主席的盛情款待,他選了兩方名貴的壽山石章料,用心且細緻地用陰陽文刻為主席刻了兩方印章,隨手拿了桌子上的一張宣紙包好之後,託人送到了中南海。
毛主席收到齊白石贈送的兩方印章後,愛不釋手。隨後,他發現包著印章的宣紙是一幅畫作,便讓秘書將這幅畫拿去裱了起來並仔細儲存。
為了感謝齊白石贈送的印臺,毛主席設下宴席,並邀請了郭沫若前來作陪。席間,毛主席端起一杯酒微笑著對齊白石說:“這杯酒敬齊老,感謝您為我刻印。”
兩人一飲而盡,齊白石的心裡暢快極了。
隨後,毛主席又一次端起來酒杯說:
“剛才那一杯是感謝您為我刻印,這一杯是感謝您為我作畫。”
聽到這句話齊白石一怔,趕忙問道:
“我何時為主席作過畫?”
主席笑笑說:“喝了酒您就知道了。”
幾杯酒過後,毛主席對秘書擺了擺手說:
“去把畫拿過來,讓咱們大畫家親自看一看這是不是他的畫。”
很快,秘書取來了一幅畫,展示在他們面前。
齊白石趕忙湊近想看一看這是自己作的哪一幅,只見畫上畫著一棵茂盛的樹,樹上還站著一群小鳥,大樹下一隻老牛正望著這些小鳥出神。這是一幅被裝裱得很細緻的縱副國畫,構圖非常別緻且有意境。
齊白石看到畫時非常驚訝,這幅畫是他練筆的時候畫的,是一幅廢品,當時他畫完就隨手卷起來了,自己也想不起來將它放到了何處。
看著這副廢畫被裝裱得如此精美,齊白石內心感到非常不安。又看了一會畫,他實在覺得把這幅畫給主席太過意不去了,於是他對主席說:
“主席都怪我太疏忽了,這只是自己一年前當作廢品的練筆之作,這幅畫說什麼也不能給您,您要是喜歡這種筆墨我就再......”
齊白石話沒說完,就被主席打斷了:“我就是喜歡這一幅嘛。”
隨後他問在場的郭沫若:“郭老,您覺得這幅畫怎麼樣?”
郭沫若看出主席的意思,便仔細欣賞了一會說道:
“鳥兒們交頭接耳,似是在訴說著什麼,老牛神色這麼認真,定是在偷聽小鳥說話,形神俱備,畫的好啊。”
隨後主席接著說:
“我看這畫的筆墨頗具氣勢,你看,這一筆最是精彩,從牛頭到牛背一筆勾出,足見白石先生畫工過人呀。”
聽著主席和郭沫若的輪番讚揚,齊白石心中更過意不去了:
“主席千萬不要再誇了,您一定得讓我把這幅畫帶回去,不出三天,我重畫一副給您送來。”
“不必,大可不必,我就要這一幅,來,都坐下,喝酒,吃飯。”
毛澤東宴請齊白石
看著主席沒有答應的意思,齊白石甩了一下花白的長鬚,站起來說:“主席再不答應,我便要搶了。”
話音剛落,郭沫若便走過來擋住畫說:“我看啊,齊老的這幅畫該是送給我的,要是想帶走得來問我。”
聽到這句話,主席和齊白石都覺得不解。“送給你的?這從何說起。”齊白石問道。
郭沫若指了指畫上的小鳥說道:“這不,畫上標著我的名字呢。”
齊白石看看郭沫若再看看畫,畫上根本沒有一個文字,怎麼也猜不透他的意思。
郭沫若笑著問:“你看這樹上畫了幾隻鳥?”
齊白石一頭霧水地回答道:“五隻。”
郭沫若隨即大笑道:“樹上畫了五隻鳥,這不就是我的名字嘛?”
聽到這裡,齊白石便明白了郭沫若的意思,捋著鬍鬚笑了起來:
“好啊!好啊!郭老大號正是尚武,您這頭腦這是詩人頭腦啊。”
說罷,郭沫若上前捲起畫說道:“怎麼樣這幅畫物歸原主,我可帶走了。”
毛主席走上前揮了揮手說道:“且慢,你沒看到畫上也有我的名字嘛?”
這下,郭沫若和齊白石都發愣了,郭沫若放下畫看了好久,都沒有看出什麼名堂。
主席微笑著看向齊白石:“請問齊老,您這畫上畫的是什麼樹?”
齊白石回答道:“李子樹啊,這與您的名字有何關聯呢?”
毛澤東走到畫前指了指李子樹說道:“這棵李子樹畫得這般茂盛正是鄙人之名諱啊。”
郭沫若立刻明白過來,鼓起了掌:
“妙啊,畫上果然有主席的大名!那這幅畫的歸屬還得再商議一下啊。”
齊白石卻是不解:“這怎麼會是主席的名字呢?”
郭沫若為他解釋道:
“當年紅軍決定撤離延安時,主席對著延安說,離開者,得勝也。於是主席就為自己取了一個別名——李得勝,後來果然勝利了,主席便對這個名字十分喜愛。”
齊白石明白了,毛主席這般回應真是盡顯風采
接著,齊白石捋了捋鬍鬚笑著說:“看來拙畫還有點意思,那麼便勞煩二位為這幅畫提個字。”於是,齊白石便把畫平鋪到桌子上,請二位題字。
郭沫若拿過筆遞給了主席要主席先寫,毛主席拿過筆,看了一眼齊白石笑了笑,在畫上寫上了一句話“丹青意造本無法”。這是蘇東坡的詩句,原句是“我書意造本無法”,主席僅動了兩個字,就將這句話變成誇獎齊白石的了。
郭沫若拿過筆稍稍思索了一下,接著寫下:“此老胸中常有詩”,郭沫若也改了兩個字使這句話與上句成了一聯。
讀了這兩句題詞,齊白石喜出望外,拱了拱手說道:“二位這樣誇獎白石,白石真是愧不敢當啊,那我就不客氣,可要把它帶走了。”
毛主席和郭沫若反應過來,齊白石這是給他們下了個“圈套”啊,齊白石拿到這幅畫,將它視若珍寶,仔細珍藏,但後來,這幅畫便失去了蹤跡。
而這段故事,不僅為日後兩人結下深厚情誼奠定了基礎,也在藝壇傳為佳話。
毛澤東(右)
詩畫在領袖與大師之間築起了友誼之橋
“爭畫事件”後,齊白石與毛主席的友誼愈發深厚,毛主席多次派秘書去看望齊白石,他時刻關注著齊白石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情況。這讓齊白石很是感動,之後政務院還聘請白石老人擔任文史館的館員。
毛主席對齊白石的關心和尊重,使齊白石感受到了他鄉與知音的欣喜,這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為了感謝毛主席的厚愛,齊白石將他作於1941年的《蒼鷹圖》送給了毛主席,同時一起送去的還有一方珍貴的雕花圓硯,這方圓硯被齊白石使用了近50年,見證了許多傳世名畫的誕生。
收到齊白石的書畫後,毛主席將其掛在牆上欣賞了好久,除了將那一方硯臺留作紀念之外,其他的畫作全部送到了有關部門珍藏,還回贈了齊白石一筆豐厚的酬謝。齊白石知道毛主席喜歡自己的畫,於是又將自己的新作《芭蕉圖》送給了毛主席。
這樣一來二去,兩人的友誼愈發深厚,齊白石看著新中國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便想作一幅畫送給毛主席,於是,他在1951年繪製了一幅巨幅國畫《松鶴旭日》,送給毛主席,滿腔熱情地歌頌了毛主席和共產黨的偉大光輝。
1953年1月,為給齊白石慶賀90歲壽辰,中國美術家協會特地舉辦了隆重的慶祝會,這一天,文化部授予了齊白石“中國人民傑出藝術家”的光榮稱號,齊白石內心又感動又激動,他時刻記著黨和主席對他的厚愛。
毛主席因事務繁忙未能親自出席慶祝會,但他派秘書送來了一份厚禮,這使齊白石激動不已,一直對著前來道賀的好友說:“毛主席太看得起我了。”
之後,齊白石書寫了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一詞,送給毛澤東以示感謝。
1954年,齊白石出席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聆聽了毛主席的開幕致辭,回到家後揮筆書寫了“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八個大字,這是他對毛主席開幕詞的總結。自此,齊白石逢人便說:“人人聽毛主席的話,中國焉得不強。”
齊白石深受黨的感召,同年,他新畫了一幅《松鶴圖》,並在畫上提“毛主席萬歲”,還加蓋了“人長壽”印章,與另一幅作品《祝融峰》一同送給了毛主席,寓意著“湖南家鄉出了個紅太陽毛澤東”。
齊白石
白石老人一生的憾事,未與主席合影
1957年5月初,93歲的齊白石身體不太好,得知此事的毛主席派秘書前去看望他,看到毛主席派人來了,重病的齊白石突然來了精神,很是興奮,和主席的秘書侃侃而談,向他傾訴著自己對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他指著文化部授予他的獎狀上的毛主席像,不停地說:“毛主席太看得起我了。”他還向毛主席的秘書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夠去到主席的身邊,和主席合個影。
客人走後,齊白石心情一直很好,他像是突然來了精神,都能去院子裡走一走了。
第二天清晨,陽光很好,天朗氣清,齊白石突然不用人攙扶走出了臥室,他慢慢來到畫室,摸了摸兒子早已為他鋪好的宣紙,然後拿起筆在宣紙上揮灑起來,
很快,一朵朵鮮豔的牡丹躍然紙上,一幅多姿多彩的《牡丹圖》便誕生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幅《牡丹圖》竟成了齊白石先生一生的最後一幅畫作。
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在北京與世長辭。由於白石老人的猝然逝世,他希望能與毛主席合影的願望最終也沒能實現,這成為了這位藝術大師一生的憾事。
值得高興的是,白石老人逝世44週年後,湖南書畫研究院的院長創作了一幅國畫,名為《楚人》,畫中,齊白石與毛主席並排站立在花叢中,洋溢著領袖與大師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