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連線著歷史和未來,如何合理有序地規劃他們的未來?如何匯聚全社會的資源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進行鄉村振興?
和美伴鄉學堂特別策劃——鄉振地圖,整理了近期美麗鄉村建設的案例和大家一起分享。
鐵牛村
一個小山村經過十年的蛻變之後是什麼樣的?
小橋流水,綠草茵茵,一排排徽派風格農居坐落於醜橘林間。
01“新村民”
2017年,一個文藝範的規劃師施國平來到了鐵牛村,他說他要在這裡建設“理想家園”。
一個城裡人到農村來搞建設,他到底行不行啊?所有人的心裡都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但是這個規劃師本人卻信心滿滿,“三十年前下海,三十年後下鄉,我們是來提前佔領後半輩子的幸福。”
是的,他不光自己來了,也把老婆孩子帶來了,還有幾十位多年好友。他們是鐵牛村的新村民。
前安藤忠雄建築師事務所中國區代理人高健;浙江臺地文旅集團董事長童浩;清華大學社會與人類學碩士梁莉;曾獲得德國紅點獎的王琛……他們跨60 70 80 90四個代際,大多來自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其中大部分人有海外求學、生活、工作的經歷,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非常優秀。
他們按照專業分成了金融投資、運營管理、規劃設計、教育公益、文化藝術、創意設計、生態農業7個板塊,為了心中鄉村情懷,來到鐵牛村開展一場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的試驗。
02“新變化”
鐵牛村要怎樣在這些新村民的幫助下走出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呢?
村民們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圍繞第一產業的提質增效和人情村景生產生活體驗,老村民、新村民、遊客等共同參與共創,打造讓人住下來、流連忘返的田園生活度假社群。
為了這個方向,新村民和老村民一起做了很多的嘗試,他們極力打造鐵牛品牌,研發了創意手工坊、塘塢雅集等多個文創品牌;開展了夏令營、親子課堂等活動品牌;開創了醜美生活館,這一融合田園質樸與後現代簡約風格的鄉村共創空間,供村民與遊客參與、體驗、共創、消費,最重要的是透過新老村民共辦活動,促進社群融合發展。
鐵牛村本身盛產醜橘和獼猴桃,村民們將一二三產業聯動,打造產業鏈供應平臺,形成了以橘子為主線的產業模組,橘子已經不單只是橘子,它還被開發成柑橘果醬、橘子汽水、橘子酒、橘子果乾、橘子罐頭等。
鐵牛村的果林裡出現了一個個的度假小屋,這就是新推出的文旅度假產品——食療愈度假小屋。鑲嵌在醜橘林的小屋,適合一家人居住遊玩,可以喝茶、採摘橘子、做飯,體驗一天農夫的生活,真正實現沉浸式鄉村旅遊。
“把鄉村最生態簡樸的田園生活方式打造成最健康時尚的東方美學度假方式,就是說,鄉村透過為城市人提供生活化、日常化、惠民化、具有東方美學品味的度假體驗解決鄉村發展的產業、市場問題,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鐵牛村村民黃海英
03“新方向”
鐵牛村探索的鄉村振興之路,實施4343機制,就是政府負責4項事務(黨建引領、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人才扶持、引導性投資與金融支援),村上負責3項事務(資產收儲與租賃、人力組織、文化傳承),企業負責4項事務(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品牌傳播),社會組織負責3項事務(政策研究、社群營造、公益慈善)。
如今的鐵牛村,常駐新村民已達到了50人,“候鳥”新村民達到了300多人,而且很多青年返還家鄉創業,200多戶村民主動參與生態果園提升和鄉村休閒產業發展。
“我們對鐵牛村的夢想,就是新村民和黨委政府、老村民融合在一起,打造一個不一樣的鄉村振興樣本。”鐵牛村村民施國平說。
鐵牛村以農業產業為基礎進行整村打造、採用機構化平臺化進行人才引進、開展持續性的規劃營銷,已經成為了公園城市建設的鄉村樣本。
最美文旅推薦官正在尋找你們的身影
推薦自己的家鄉人文
尋找不為人知的景觀
傳承家鄉文化的魅力
趕緊給我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