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被譽為“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歷史”,是包羅永珍的空間藝術。透過那斑斑駁駁的一磚一石,人們能夠從中解讀出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建築是華夏文明的歷史積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中的禮制,宗族家庭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響著建築的佈局,建築環境設計和裝飾風格等,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意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歷史淵源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了建築風格的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土木結構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構架,先從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設橫向的梁枋,再在這些梁枋上鋪設屋頂,所有房屋頂部的重量都由梁枋傳到柱子,經過柱子傳到地面。而用土、磚、石或者其他材料築成的牆,只起到隔斷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千百年來,由於不同地區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中華大地上留下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建築。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六大派別:皖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
蘇派建築是指江浙一帶建築風格,南北方建築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佈局是其顯著特徵之一。蘇派建築以南向為主,這樣可以冬季背風朝陽,夏季迎風納涼。舊時古城南北居民較少,所以形成“南園”、“北園”,城內獨特的雙棋盤格局,形成坊巷與水巷平行。脊角高翹的屋頂,江南風韻的走馬樓,曲折蜿蜒,藏而不露,盡顯江南水鄉文化的韻味。數千年的蘇州園林,堪稱園林式佈局的藝術典範。
民居所處的坊巷大多是一面沿河,房屋進深淺而朝向差。蘇州舊民居的平面出看好似簡單,像四合院或三合院,實際上是因坊巷而因地制宜的平面型別。
蘇州舊民居給人們的印象,各種牆式的混合相連使用,形成小巷和水巷駁岸上那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外牆景觀;建築造型輕巧簡潔、虛實有致、色彩淡雅,層次豐富、臨河貼水,空間輪柔和富有美感,即常言所說:“翻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審美價值。
中國傳統園林佈局追求曲折之致的理論:園林式佈局講究結構,佈置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迴,舒緩處要有起伏,中國傳統園林佈局講求一個“藏”字,藏而不露。
蘇州古典園林,本為私家或宗祠等地旁宅、堂邊的“避囂煩”、“寄情賞”、“達清幽”的遊憩之所。故其造園設計,不崇莊嚴偉大,而求幽靜精巧,佈局不重對稱,規劃因地制宜,隨宜曲折,引人入勝。
古典園林在佈置上以建築、水面山石來將空間進行處理,常以建築為主體,以花木為陪襯進行造景在有限的空間中造成多層次的豐富景色,把大自然的光、聲、色、氣候組織到園林中來故而園林景色能四季入畫,達到天然的真趣。所有人們說它有音樂的韻律感、有詩情、有畫意,這是造園藝術的兩個要素(自然、人工)和諧的統一。
中國傳統園林講求借景,中國傳統園林中分佈的古代建築為:廳、堂、齋、館、樓、臺、亭、榭、門戶、遊廊、天井和巷道。
置身其中,四周流淌著的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萬籟俱寂,但餘鐘磬音”之感。直露中有迂迴,舒緩處有起伏,讓人回味無窮。
蘇派磚雕是南方地區磚雕藝術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較典型、樸素,清朝特別是康乾以後有很大發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細典雅的裝飾風格,被譽為“南方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的磚雕門樓字碑大都是名人題字,精美的書法和典雅的磚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蘇州磚雕更添了幾分濃厚的書卷氣。
不論是何種建築派別,都離不開匠人們歷時數年的精心雕琢,一磚一瓦之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都凝結著匠人文化的精粹。蘇派建築,我們就不得不提一個幫派——香山幫。
香山幫是一個以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為地理中心,以木匠領銜,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築工種於一體的建築工匠群體,人稱“香山匠人”。
史書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於香山”的記載。蘇州香山這個地方,有2500多年的歷史,自古出現建築工匠,擅長複雜精細的中國傳統建築技術。
他們將中國傳統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創出了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一脈香山幫,後來,以香山幫模式建造的房子,就叫蘇派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