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前坐上一天,雖說沒進行什麼體力活動,但就是感覺身心俱疲。下班只想回家躺平,看看電視、刷刷手機。
當初在公司附近辦理的健身年卡荒廢已久,“工作太累了”則是拒絕下班去健身房運動的慣用藉口。
可是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辛苦工作一天後再去健身房運動,到底會緩解疲勞還是加重疲勞?換句話說,為了緩解精神疲勞,是回家躺著看電視更有效,還是去健身房運動一番更有效?
沒想到吧,有氧運動更勝一籌
研究證明,長時間高強度的腦力工作會降低神經元的活性,前額葉皮層的大腦活性降低,交感神經興奮反應抑制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精神疲勞。
需要注意的是,感到疲憊只是精神疲勞的表現形式之一,除了主觀感受到疲憊、幸福感下降、情緒不佳、可能出現倦怠、不安、動力不足等情緒之外,還表現在客觀方面的短暫認知衰退,認知靈活性、精神警覺性下降,認知和行為表現受損。
精神疲勞不僅降低工作效率,還可能增加在工作中犯錯的機率。急性疲勞長期累積,有可能引發慢性疲勞綜合徵(CFS),甚至變得不可逆。長期的精神疲勞會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永久性改變,比如前額葉皮層灰質體積的雙側減少等。
目前的研究證明,人們普遍用來放鬆身心的抽菸喝酒等方式是無效且有害於健康的,至於看電視等放鬆手段在緩解精神疲勞方面也沒有顯著作用。
該如何緩解精神疲勞呢?研究人員想到了運動。
2021年,德國體育大學的心臟病學和運動醫學研究所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旨在調查單次中度有氧運動對實驗誘發的精神衰竭的恢復潛力。
圖/ https://doi.org/10.1016/j.physbeh.2021.113588
研究人員招募了99名受試者,首先透過一個小時的認知要求測試來誘發受試者感到精神疲勞,隨後將他們隨機分為三組:有氧運動組、被動對照組、主動對照組。
有氧運動組(34人)的任務是蹬腳踏車;
被動對照組(33人)的任務是坐在桌前用電腦看一集《生活大爆炸》;
主動對照組(32人)的任務是用泡沫滾筒對下肢進行拉伸和按摩。用時皆為30分鐘。
研究人員在試驗的前後分兩次對受試者的認知靈活性表現、情緒、疲倦、煩躁、緊張、自我感覺的認知表現能力等進行測量和評估。
結果顯示,有氧運動組的受試者報告了更好的認知靈活性表現、更好的情緒、更少的疲勞感、更多的自我感知的認知表現能力以及更多的主觀幸福感。其中,認知靈活性表現的積極影響最為明顯。
不過有氧運動和看情景喜劇相比,在緩解煩躁不安方面貌似沒有什麼顯著用處。
有氧運動如何緩解精神疲勞?
按道理來說,運動會消耗身體熱量,使我們感到疲憊,為什麼會有利於緩解精神疲勞呢?是負負得正了嗎?
這就不得不提適當的運動對於人腦以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積極影響了。
有證據表明,單次的有氧運動可以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積極性變化,透過運動可以提高腦血流量和組織氧合水平,促進前額葉氧合和迴圈神經營養素的增加。
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會在神經內分泌系統內引起大量且多樣化的應激反應,比如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反之,慢性運動訓練也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對某些形式壓力的反應減輕和適應。
運動時釋放的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對認知、注意力和警覺性也有著積極影響。此外,多巴胺和其他單胺類物質的釋放還有利於激發工作動力、提升主觀幸福感。
大量的研究證據表明,單次或持續性的有氧運動在行為層面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和認知靈活性,在主觀幸福感方面可以改善情緒狀態,緩解疲勞感和緊張感。在運動後繼續進行投入工作,還能有效提高工作積極性。
下次如果覺得疲憊,沒有動力,試試運動吧。
注:封面圖以及文中插圖來源網路
參考文獻:
https://sci-hub.se/10.1016/j.physbeh.2021.11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