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電影《長津湖》拿下57.75億元的驚人票房,而目前《長津湖》的下部《水門橋》票房也已經超過37億。
鳳凰衛視就此採訪了製片人於冬,他卻非常謙虛的坦言就價效比來說,《長津湖》不如《你好,李煥英》。
怎麼說呢?
因為《長津湖》是大製作,總投資超過2億美元,特別花錢,而《你好,李煥英》是成本相比要低很多的喜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電影市場上,喜劇片無論處於什麼時代,都是最具生命力的片種。
90年代周星馳的喜劇片就曾經佔據香港電影市場的絕對重要位置,在“雙週一成”中,他的表現比周潤髮和成龍都更加穩定。
而在我們內地,也同樣湧現出大批優秀的喜劇演員,他們打造出來的一些喜劇,曾一度代表著內地喜劇的“最高水平”,至今仍然是影迷們津津樂道的經典。
下面,這些電影的幕後故事,我們一個一個往下看——
1、陳佩斯《少爺的磨難(1987)》:可惜電影“生不逢時”
作為與周星馳齊名的內地喜劇人,陳佩斯有其獨特的表演方式。
他擅長用誇張的肢體語言來達到喜劇的效果,其方式更加接近於好萊塢的金·凱瑞,肢體語言比對白更能奏效,因為它不分國界。
但陳佩斯的才華並不侷限於此,他的導演才華同樣出色。
早在沒上春晚之前,陳佩斯就已經憑藉1982年的《夕照街》,塑造出了“陳二子”這個喜劇形象。
1984年,陳佩斯和朱時茂在央視春晚表演了小品《吃麵條》,很快他便火遍了神州大地。其後,他便自組公司,開始打造“二子”系列,以及形形色色的喜劇電影。
這其中極具他個人表演風格的就有電影《少爺的磨難》(吳貽弓導演)。
《少爺的磨難》改編自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一箇中國紳士的磨難》,講述一個叫金福的富二代因繼承了其父親的百萬遺產,卻遭受了種種磨難,最終領悟到人生真諦的勵志故事。
陳佩斯以自身精湛的演技賦予了角色怯懦而愚蠢,卻仍心存善念的複雜特點。
電影在125分鐘的嬉笑玩鬧間,也蘊含了對現實社會的揭露和對醜陋人性的鞭撻,帶著滿滿的辛辣諷刺,這些都是陳佩斯作品的鮮明標誌,也是他能與周星馳齊名的原因。
可惜身在內地的陳佩斯,在演藝圈的命運卻尤其坎坷。
由於80年代到90年代內地都沒有嚴謹統計電影票房的機構,當時偷瞞漏報票房的情況很嚴重,加上市場本身不景氣,陳佩斯拍攝每部電影的盈利,都只能勉強收回成本,最終因為虧損導致公司倒閉。
負債累累的陳佩斯最艱難的時候還曾跑到鄉下去種樹,那些年他認真讀書,研究喜劇,復出後便一頭扎進話劇裡。
近幾年雖然陳佩斯還有參演一些電影和電視劇,但他卻不再主演了,也許還有很多影迷和皮哥一樣,一直期待著他的迴歸吧!
2、趙麗蓉、陳佩斯《孝子賢孫伺候著(1991)》:趙麗蓉成唯一遺憾
1996年,貧苦人家出身,6歲就登臺唱戲,從小沒讀過書的趙麗蓉,在央視春晚小品《打工奇遇》中,寫出了“貨真價實”4個毛筆字。
為此,趙麗蓉跟著書法家練了大半年,由於嫌宣紙太貴,她一直都是在報紙上書寫,這便是趙麗蓉與生俱來的樸素和節儉。
作為影視圈老前輩,趙麗蓉曾在1991年憑藉電影《過年》拿過東京國際電影節和百花獎雙料影后。
而同年她與陳佩斯合作的《孝子賢孫伺候著》,則是她主演的喜劇電影巔峰之作,也是充分展現陳佩斯導演和表演才華的代表作。
陳佩斯電影一貫的風格,就是故事源於生活,接地氣,卻十分誇張荒誕。
《孝子賢孫伺候著》便具備這樣的特點,在片中趙麗蓉扮演的老婦陳母是個愚昧而迷信的老太,她在弟弟(魏宗萬飾演)的忽悠下,竟然上演一出“假死”真辦喪事的鬧劇。
這個虛構故事看似荒誕不經,卻在趙麗蓉和魏宗萬這兩位老戲骨的精妙配合演繹之下顯得頗為真實。
電影宣揚的一個現實主題就是響應國家推行火葬的政策,也對社會上存在的迷信思想展現一番批判,與此同時亦詮釋了親情的可貴。
趙麗蓉是評劇演員出身,曾參演過央視《西遊記》,在劇中飾演車遲國王后。1988年首次登上央視春晚,那時候她已經60歲高齡了。她演過3部電視劇、4部電影、卻曾8次上春晚,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
1999年和鞏漢林、金珠合作的小品《老將出馬》,是趙麗蓉在央視春晚的最後一次表演。
那時候她的身體已經出現了狀況,雖然積極配合治療,無奈病情每況愈下,終在2000年7月17日因肺癌逝世,享年72歲。
如今再看《孝子賢孫伺候著》喜劇依舊堪稱完美,只是趙麗蓉老師已不在,也成了這部電影唯一遺憾……
3、鞏漢林《火狐(1993)》:是否讓鞏漢林出演,導演吳子牛考慮了很久
鞏漢林是相聲名家唐傑忠的徒弟,他的表演特點就是詼諧幽默、妙語連珠,擅長扮演小人物、奸商、膽小鬼一類角色。
鞏漢林從90年代開始演電影,至今參演過32部電影和39部電視劇。
但在其中大部分作品中他都只是扮演一些小角色,鮮有主演的影視作品。假如要從中挑出他演得最好的作品,那1993年的電影《火狐》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火狐》是根據王春波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電影放映員瘦子因懷疑人生,跑到深山老林裡去打獵,遇到在林中找尋火狐6年的獵人鬍子。
兩人因各自立場起了衝突,後因經歷一場雪暴,最終化敵為友的故事。
扮演鬍子和瘦子兩個人物的人選,導演吳子牛考慮了很久,最終拍板讓鄂溫克族演員塗們演鬍子,讓鞏漢林演瘦子。
雖然《火狐》是一部比較嚴肅的作品,吳子牛卻看到了鞏漢林身上的氣質,能夠給瘦子注入一些搞笑的特質,使這個人物變得更加鮮明立體。
最後成片證明了吳子牛的選擇是對的,鞏漢林以自己的洞察力和鑽研精神,讀懂了這個人物,在片中很好的詮釋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瘦子的身上具備了城裡人的單純、善良、市儈、膽小、倔強的性格特點,不是鞏漢林這樣經驗豐富的演員,很難把握角色的靈魂。
吳子牛也看到了鞏漢林身上的堅毅和認真,在林海雪原冬天極端寒冷惡劣的環境下拍戲,從來不喊苦不抱怨。
正是因為這種敬業的精神,才打造出《火狐》這樣的代表作。作為一位資深的小品演員,能夠拍出這樣一部代表作,對於鞏漢林來說也有很大的意義。
4、馮鞏《沒事偷著樂(1998)》:“話嘮”讓馮鞏沾了光,還拿了兩個影帝
最近網上有人挖出馮鞏的出身,發現他是北洋三傑之一馮國璋的後代,但他卻一直低調而專注地當相聲小品演員,從來不拿自己的身世說事。
馮鞏也是央視春晚的老面孔了,曾經上春晚33次,從1986年到2018年從不缺席。
在影視作品方面,馮鞏參演過19部電影和6部電視劇。
雖然相比鞏漢林來說作品少了很多,但其中也不乏精品,比如1998年的電影《沒事偷著樂》,改編自作家劉恆的中篇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曾在內地引起強烈的反響。
“貧嘴”是北方的方言,指一個人愛開玩笑。
小說中的貧嘴張大民,就是生活在天津小巷子中的一個普通小市民。同為天津人的馮鞏,也是個有趣的話嘮,與張大民的性格甚為接近,這是導演楊亞洲選擇讓他出演這個角色的原因。
張大民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非常艱辛的,他是暖瓶廠的一名普通工人,領著微薄的工資,一家兩代共6口人擠住在兩間狹小的平房裡,就連廁所都是小巷子裡公用的。
然而即使生活總是各種不如意,張大民依然懷著一顆堅強的心和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生活。
這個源自生活,反響社會底層小人物面貌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因此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共鳴。
馮鞏也憑藉這部電影拿到了金雞獎影帝,更成為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男演員。
5、潘長江、郭達《舉起手來!(2003)》:不被觀眾罵孃的“抗日神劇”,潘長江,今可惜了
馮小寧導演擅長拍攝戰爭題材電影,以史詩風格刻畫戰火中人物的悲壯故事。他的《戰爭子午線》、《紫日》、《紅河谷》、《黃河絕戀》都曾經轟動一時,引起全國觀眾的感動和共鳴。
然而馮小寧也拍過《舉起手來!》這樣“不正經”的抗戰電影。
也許有網友會覺得《舉起手來!》跟我們嗤之以鼻的“抗日神劇”是同一個基調,其實《舉起手來!》的創作靈感源自法國經典二戰片《虎口脫險》。
馮小寧曾看到一篇評論,說“中國導演就拍不出《虎口脫險》”,他很不服氣,便萌生了拍攝《舉起手來!》的想法。
電影講述“我姥姥”為護送一份揭露日軍暴行的證據材料,陰差陽錯下進了石橋村,與村民們和游擊隊員聯手對付鬼子小分隊的故事。
馮小寧找到了郭達扮演片中善良聰慧的村民郭大叔,又找到潘長江扮演外號“羅圈腿”的下等兵中村。
電影的玩鬧氣質與馮小寧以往的作品大相徑庭,是一部輕鬆幽默,讓人從頭笑到尾的作品。
將其與《虎口脫險》做對比的話,能夠看出兩者的幽默和諷刺氣質是相通的,因此不能簡單的將《舉起手來!》和那些“抗日神劇”等同。
潘長江雖然身材矮小,卻並不是“羅圈腿”。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自己別了一個半月的腿,才得以呈現電影中羅圈腿的模樣。雖說很好的塑造了角色,卻留下了一些後遺症,每當颳風下雨他的腿就會隱隱作痛。
這兩年潘長江因為直播賣酒“名聲在外”,也是因為在特殊的時期生活艱難,不得不出來拋頭露面,而譭譽參半。
潘長江的人品如何皮哥不作討論,單說他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也是相當敬業的了,因此這個人物才能夠讓人記住。
2010年馮小寧還推出了《舉起手來2:追擊阿多丸號》,同樣是由潘長江和郭達主演,但反響不如前作。
也許是這種題材的電影不能多拍,觀眾還是希望能夠看到嚴肅的二戰電影。
上面提到的這8部作品,都是內地喜劇電影中的精品之作,也是80後、90後童年喜愛的作品。
好的喜劇電影經得起時間的驗證,無論經過多少歲月,給哪個年齡段的觀眾觀看,依然能夠逗笑那些人,煥發長久的生命力。
6、範偉《耳朵大有福(2008)》:看了才知道,範偉有多“牛”
與趙本山合作過的演員很多,除了他的弟子之外,在演藝圈成就最高的就是範偉。
1998年,範偉憑藉在《耳朵大有福》中的出色表演,拿到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走上影帝的神壇,這部電影也證明了他在小品喜劇演員之外,自身具備的精湛演技。
《耳朵大有福》是張猛導演的處女作,故事以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小城的退休工人王連昌為原型。
當時46歲的範偉,扮演55歲的“王大耳朵”王抗美,竟然絲毫不讓人覺得違和,除了他的演技好之外,形象偏老也是原因之一。
王抗美原是瀋陽鐵路局工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之後,領的退休金卻比工資要少一半,長期工作得的氣管病因不能算工傷,單位也不給報醫療補助。
王抗美還有個因病長期住院的老婆、不務正業的兒子和還沒嫁出去的女兒,生活的壓力逼著他出去另謀生計。
在嘗試了電腦算命、網路商務、街邊擦鞋、騎三輪車、二人轉小舞臺等各種工作之後,他發現了修單車才是自己的專長。
因此在電影的最後,王抗美又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唱起了他一直引以為傲的長征組歌。
好的喜劇電影並不是脫離現實的尬笑,而是來源於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出積極和樂觀的精神特質。
王抗美是個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人物,他只是個普通人,卻帶著勞動人民堅毅不拔的氣質,正是這些閃光點感染了銀幕前的觀眾,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一部成功的喜劇電影不再場面的大小,而是考驗編劇和導演的能力。
只有經過認真打磨的劇本,才能講好一個生動的故事。
而選擇對的喜劇演員也同樣重要,像陳佩斯、範偉這些喜劇天才,其實都是極具個人魅力的表演藝術家。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